張紅貴 張明素
摘 要:芬蘭提出:基礎教育要去學科化,強調綜合,提倡從現象學的視角研究教育,這符合學生核心素養綜合發展的需要。尤其是在小學教育階段,必須提高教學的綜合性。
關鍵詞:改革;素養;身心健康;課程內容
學校教育很重要的功能,就是立足學生的終身發展和社會需要,培養學生良好的素養。當今世界各國教育都在聚焦對于人的核心素養的培養。素養需要在長期的教育中慢慢養成,為了發展學生的核心素養,基礎教育學校在課程改革方面要進行三方面的努力。
一、將身心健康放在課程目標的首位
學校教育不能只盯著書本知識,練就一身好體魄是學習的前提。在體育鍛煉中要培養學生堅韌、友善、合作、民主、競爭等價值觀。今天大力推廣的校園足球,其定位既包括強身健體,也包括精神追求、團隊意識等。學校教育中,學生良好習慣的養成很重要。習慣養成了,自然就會變為信念。比如,自己整理器材、裝備,換衣、換鞋,收拾東西,就是要培養獨立生活的習慣。小時候,學會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長大之后就會有自力更生的信念,不會依靠別人。另外,要培養學生陽光、樂觀的心態。熱愛生活,自信、自尊、自強;容納別人,學會與別人友好相處。幾次來到清華附小,每到一處,學生都會向我和其他老師行標準的鞠躬禮,附小的竇校長說清華附小有三張名片:“微笑、感謝、贊美”,我想這就是與人相處的禮儀文化,在這樣的文化濡染中,學生心態陽光、相處融洽、團結向上。如果我們的學生都能有這樣的心態,那么今天社會上的很多悲劇就不會發生。
二、課程教學要培養學生終身學習的能力
學校教育不僅要給予學生必備的知識技能、文化修養,更包括逐步形成終身學習的能力,其中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很重要。蘇霍姆林斯基說:一個孩子到十二、三歲還沒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做老師的要為他擔憂。擔心他長大以后對什么都漠不關心,成為一個平庸的人。今天我們中國的學生,學業水平不成問題,但現實中的問題是學生缺乏學習的興趣,學習變成了完成父母、老師的任務,處于一種被教育、被學習的狀態。這樣的狀態怎能形成終身學習的意愿和能力,怎能培養出創新人才?興趣往往從好奇心發展而來,學校教育要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好奇心是兒童的天性,功課太重會扼殺兒童的好奇心,為此學校教育要思考該怎樣建立一種平衡:在保護好奇心的同時,增強學生的思維意識,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在小學教育中要鼓勵學生大膽思考,勇敢提問。只有會思考、敢提問的學生才能對學習產生興趣。我在清華附小聽了一節科學課,教學的主要內容是“種子的傳播方式”,老師在教學中并沒有著急地和盤托出,而是先讓學生就這個問題展開質疑,然后根據學生的質疑展開教學,教學的過程就是學生在自主學習的過程中不斷解決自己疑問的過程。我以為,這樣的教學方式非常值得提倡。
三、課程內容及實施要為學生走向社會打下基礎
人都生活在社會中,這是人的社會性。人在社會中生存和發展,就要了解社會,學會共處,學會改變,適應瞬息萬變的社會,解決遇到的各種問題,甚至以自己的創造性才能促進社會的文明和進步。特別是要關注學生社會情緒的培養,要學會尊重別人、與人溝通交流。尤其是當代社會,獨生子女很普遍,自我中心意識很強烈,培養孩子的社會情緒,正確處理與他人的關系,增強自我管理能力就顯得尤為重要。
如,清華附小提出的學生發展五大核心素養“身心健康、成志于學、天下情懷、審美雅趣、學會改變”基于本校學生的群體特點,遵循學校“為聰慧與高尚的人生奠基”的辦學使命,體現“兒童站在學校正中央”的辦學理念,秉承清華大學的思想與精神,體現出學校在立德樹人,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自覺追求,深入回答了“培養什么人”的問題。
這讓我想到最近芬蘭提出的:基礎教育要去學科化,強調綜合,提倡從現象學的視角研究教育,這符合學生核心素養綜合發展的需要。只從學科的角度出發,不利于學生素養的提高。比如,數學原來總是強調其集成性的學習體系,認為不把目前的知識弄清楚,后面的內容就學不會,就像不學代數,那么學線性代數就會很難。但是,現代社會許多知識的學習并不適用這種集成性的體系。
除了課程設置強調整合,在課程實施上,教師專業領域的整合就顯得非常重要。教師要做的不僅是讓學生學會知識,而是讓學生自己去領會新的知識,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讓學生勤于問“為什么”,而不僅是牢記現象的結論。就像語文教學,語文課本發下來很多學生一兩天就看完了,每個學生對于課文都會有自己的想法。老師除了要求學生掌握必要的字、詞、句之外,還應該讓學生將自己悟出的道理講出來。每個人的悟性不一樣,思想不一樣,老師應該啟發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學會思考,這樣他會受用一輩子。我一直主張教師應該成為全能型教師,更好地整合各學科知識。
參考文獻:
蘆凈,楊麗彬,劉愛云.高職人文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J].現代企業教育,2013(4).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