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雪燕 巫德富
摘 要:加快農業的發展對于精準扶貧、推進全區脫貧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當前,廣西農產品出現低端過剩、中高端供應不足、高端有效需求不足等矛盾。為此,提出從優化產業布局入手,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激活生產要素,深化農村各項改革,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及休閑觀光農業,提高農業供給效率,促進農業轉型和農產品發展。
關鍵詞:供給側改革;廣西;農產品;發展策略
中圖分類號:F327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291X(2017)03-0024-02
一、供給側改革的背景
供給與需求平衡是經濟學的核心規律。如果供應過多就會出現通貨緊縮,供應不足,需求增加就會出現通貨膨脹。當前我國經濟處于通貨緊縮階段,社會產品供應過多,有效需求不足,直接原因是20世紀90年代信息化革命所帶來的產品極大豐富,而當前我國一些產業如汽車、能源等處于創新的瓶頸期和產業苦悶期,技術推動產業發展極為困難。為此,大多數國家為了穩定經濟的基本面大量印刷鈔票,很多國家對美元的匯率都在貶值,人民幣貶值壓力也相當大。但我們國家找到了一條解決問題的路徑,用供需錯配的方式促進產業結構的轉型,滿足中產階級的需求,淘汰落后產業,實施供給側改革,促使形成供求平衡的良性循環局面。
二、供給側改革視野下的廣西農產品發展現狀
當前,廣西農產品生產出現了產能過剩,特別是中低端的農產品出現飽和,而中高端的農產品極為稀缺,農業功能開發單一,不能滿足農產品市場消費轉型升級的需求。因此,應加強農業供給側改革,加快推進全區脫貧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實現。
(一)低端農產品供應過剩
廣西農產品低端無效供給過多,很多農產品,如稻谷和玉米都賣不出去,糧食庫存量呈現出上升趨勢,一些生長周期較短的飼料雞鴨魚又存在質量衛生技術不符合標準問題,一些農產品使用農藥和化肥也超標,形成問題農產品。很多農業品沒有商品,沒有產品分類,缺乏品牌意識,包裝、標志、品牌都無法受到消費者青睞。
(二)中高端優質農產品供應不足
供給側改革的目標是實現供需錯配,用更為優質的產品滿足中產階級的需求。由于廣西農業生產力水平不高,生產出來的營養大米、蔬菜和水果無法滿足廣大中產階級對中高農產品的需求。一些具有特色且優質的農產品如黃牛、黑山羊、土雞,以及其他果類產品卻形成了供不應求的局面。很多農產品沒有穩定的銷售渠道,造成農場品價格波動,出現大面積滯銷。產業融合是經濟發展的高級形態,廣西三次產業融合程度不高,三次產業融合所形成的新的農產品品種少,沒有特色,無法形成自己的品牌,不能滿足城鄉居民對鄉村旅游、休閑養生以及健康食品的需求。
(三)高端有效需求不足
廣西農產品如芭蕉、芒果、荔枝、龍眼和火龍果是廣西農產品的一大特色,還有海鮮產品也是廣西的一大特色,但是這些產品的市場空間較小,即便是借助東盟博覽會的勢頭,也無法將農產品的市場打開。以荔枝為例,2015年廣西玉林、北流地區的荔枝獲得大豐收,但嚴重滯銷,很多荔枝掛在枝頭無人問津。這不是荔枝市場飽和的問題,在江浙一帶,新鮮荔枝價格居高不下,產生這種供需不匹配的主要原因是農產品銷售策略上出現了問題。同時,廣西城鄉收入水平較低,還有很多貧困人口,雖然有消費欲望,但是不具備高端消費能力,消費者對產品不感興趣造成了廣西農產品有效需求不足。另外,農產品不按照標準要求生產,品質達不到消費購買要求,很多消費者也不愿意購買。信息不對稱也是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重要原因,廣西交通、物聯網等信息技術落后,農產品的生產與流通信息也不對稱,造成農業品銷售渠道不暢。
三、供給側改革視野下的廣西農產品發展策略
農業在廣西經濟發展占有重要地位。廣西根據中央推進結構性改革的精神,結合自身情況,找到農業發展在供給側的深層矛盾,根據農村精準扶貧的要求,有的放矢地推進農場品改革。通過調整結構,轉變農業生產方式,促進農業產業結構高級化,降低農業生產成本,提高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益,實現精準扶貧和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
(一)優化農業產業布局,調整產業結構,積極消化農產品庫存
首先,優化農業布局,根據不同地區氣候特點,因地制宜地實施特色農業,如山地種玉米、中草藥和精品水果等,庫區發展優質漁產品,河谷地區重點發展特色農業和農產品加工業,做到一村一品。其次,積極調整農業結構。優化種養結構,減少消耗大量資源的農產品的種植面積,開拓新的市場,增加市場需求量大的農產品的種植面積,找到適銷對路的農產品推動。同時,優化農林牧副漁的結構,形成農牧漁相結合,一二三產業聯動發展的態勢。優化農產品結構,大力發展無公害綠色有機食品,從種植業、養殖業以及加工業各個環節實行標準化生產,建立追溯和召回制度,大力扶持廣西本地的“中國名牌”和“中國馳名商標”,提升品質和品牌,通過改善農產品供應結構,提高市場的有效需求。再次,采取各種措施消化農產品庫存。在保證糧食安全的前提下,調整農產品的供給,把庫存較多的農產品調運到需要的地方,形成余缺互補的機制;將多余的糧食加工成米酒、餅干之類的食品和其他畜牧產品飼料;將大米、小米等谷物搭配形成具有廣西特色的健康食品,同時在一些谷物中添加維生素、各種營養素成分,拓展銷路,加快庫存糧食的轉化。
(二)優化三農服務,提高農業供給效率
2016年8月,國務院出臺文件規定在保持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不變的基礎上,實行所有權、承包權與經營權三權分置,加快土地流轉。為此,農村土地成本將有所上升,加上人力成本投入也在逐年提高以及農藥、化肥投入成本增加,會進一步導致農產品價格上升。為此,需通過合作等方面降低農業生產成本,加快農業生產方式的轉變,由注重質量向注重效益轉變,走一條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的農業可持續發展道路。同時,優化三農服務,對農業主體開展產前、產中、產后技術和管理服務。
(三)開拓農業的多功能,大力發展鄉村旅游及休閑觀光農業
廣西具有豐富的農業資源,四季氣溫相差不大,光熱充足,因此,可以在大力發展傳統農業基礎上,大力發展休閑農業、觀光林業、牧業和漁業、旅游業、養生和農家樂等。在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的同時,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發展農產品的初、深加工,加大對農業品的綜合利用,提高農產品的附加值。把農業生產、加工與流通相結合;農業休閑旅游與環保相結合,生產具有廣西特色的旅游產品,促進農業、工業與服務業三次產業相融合,延伸農業產業鏈,促進農業產業結構優化、升級。
(四)激活生產要素,深化農村各項改革
經濟學中的四大生產要素土地、資本、企業家才能和技術的優化配置是農村各項改革的基礎。因此,在大力貫徹國家土地制度的同時,積極發展農村土地股份制,推行“公司+基地+農戶”等經營模式,實行集約化、規模化和科學化管理,提高農業產出效益。完善為農村服務的各項金融體系,出臺政策加大對農業支持,建立村鎮信用體系,按照P2P的模式,發展農村資金互助組織,引入工商業資本,促進農業產業化經營。十八大以來,提出了“職業農民”這一概念,廣西應當根據自身條件,大力發展農村職業教育,培養職業農民;增加農業科技投入,推進農業科技創新,大力推進科學技術在農業中的運用,推進農業標準化深層。
參考文獻:
[1] 王文亮.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的廣西農業發展思考[J].南方農業,2016,(6):48-52.
[2] 韋曉菡.基于農業供給側改革的廣西農業產業集群發展探討[J].學術論壇,2016,(3):57-61.
[3] 黃國勇.去庫存降成本補短板廣西積極推動農業供給側改革[J].廣西經濟,2016,(5):21-22.[責任編輯 劉嬌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