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英軍
“學會分享是今后學生在職場中必備的能力,與學生未來的生活和職業息息相關。”中央民族大學教授、教育部中小學教材審定委員會委員孫曉天特別強調,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反思質疑的習慣對于學生來說至關重要。他評價說,分享式教學將講授式、啟發式、探究式、先學后教融為一體,是很有價值的教學實踐。那么,在信息化工程不斷推進,互聯網和移動終端逐漸向教育滲透,iPad、智能手機、學習機等移動工具走進課堂的今天,我們該如何引導學生進行分享學習呢,下面是我在教學中所做的一點嘗試。
一、課前分享,學會主動學習。
教學前,學生一般都會進行一些基本的預習,如讀通課文,書寫生字,了解寫作背景等。傳統的教學都會在上課的前十多分鐘進行預習檢查,在智能手機盛行的今天,我鼓勵學生將自己的朗讀錄音、書寫圖片、搜集整理的資料、初讀感悟等上傳至qq群,并組織學生互相傾聽、欣賞、交流,用投票、點贊等方式進行評價。在這個過程中,教師巧妙地組織學生進行學習分享,可以請朗讀、書寫排名在前的同學介紹自己是如何把課文讀好,把字寫美觀的;可以根據學生上傳的豐富的資料引導學生進行歸類、整理;還可以根據學生的初讀感悟設計一些有討論價值的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交流,分享自己的想法……比如在教學《珍珠鳥》一文時,有些學生把“蔓”讀成“wàn”,有些學生讀成“màn”,到底該讀什么音呢?我在群里拋出話題。讀“wàn”的學生顯然在預習時查過字典,他很快地從字義上告訴大家為什么要讀“wàn”。這樣的一次交流分享,不僅讓這個讀正確的孩子得到成功的喜悅,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起到鞏固的作用,更給予其他孩子學習態度和方法上的引領。
二、課中分享,提升思維品質。
課堂是分享學習的主陣地,要想有效實施分享學習,必須注意幾點,即“人人參與,教師讓座,參與無錯。”以往的課堂,學生在問題引導下一步一引,思考空間很小,學生在分享時很難有積極的表現。更有學生抱有僥幸心理——反正老師不會叫到我,因而影響思維的投入。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我校充分利用平板電腦、數字化平臺、交互電子白板等多種設施設備探索并創建新的教學環境,著力于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為學生的分享式學習提供了很好的平臺支撐。比如,我在教《日月潭的傳說》一文“概括主要內容”這一環節時,為學生提供了幾種常見的概括主要內容的方式:1.根據圖片再現情境,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2.理清層次,把握主要內容。3.抓住課題思考,想想課文寫了哪些內容。學生根據自己的閱讀方式,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主要內容的梳理,還可以創造性地運用自己的把握內容的方式(在這一課,有學生就運用了借助文章中人、物之間的關系和借助關鍵詞來進行主要內容梳理的方法),最后,學生通過網絡、終端分享自己的學習成果。在分享過程中,學生會發現概括文章內容的方法有很多,不同的題材,不同的文本,有不同的概括方法,即便是同一篇文章,也有多種概括方法。這樣的分享學習,一方面可以讓學生對所學方法進行靈活運用,另一方面是倡導個性閱讀,提倡學生有不同的思維,尋找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在交流中,不僅僅是語言的表達能力的提升,更是一種思維品質的提升,是獨立學習能力的提升。
三、課后分享,促進終身學習。
分享需要平臺,需要聽眾,更需要獲得反饋。短短的課堂時間,也只可能使部分的學生獲得了分享的機會,無法滿足全體學生的需求。那么我們就得將分享向課后延伸,將平臺向生活中轉移。課后,教師可以依托一起作業網這個教學平臺,建立學習資源分享,輕松設計分層練習,讓學生跨越時空進行自主學習,并通過及時反饋進行學習調整。根據學生課堂學習的不足,教師可以利用微信、QQ資源豐富的特點,為學生提供更有針對性的學習材料,進行專項訓練;也可以針對學習不足的主題,組織學生進行共同討論,在相互交流與探討的過程中促進對知識點的認識。我更經常性地組織學生進行一些語文綜合性的學習,比如鼓勵學生通過QQ動態、微信朋友圈發布每日見聞,這種圖文并茂、篇幅不限的記錄不再給學生寫作的壓力,更重要的是孩子們可以互相學習、互相評價,在分享中獲得體驗的快樂。另外,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課本劇排演,古詩詞背誦比賽等活動。
分享學習,把時間還給了學生,讓學生享受學習的樂趣,樹立學習的信心,促進了學生長遠的發展。在信息化大發展的社會環境下,我們的教學方式還將發生巨大的變化,我們要與時俱進,努力接觸和掌握現代移動工具、網絡交流平臺,來促進課堂教學結構的變革,教學內容的呈現,實現學生的移動學習、協作學習、終身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