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巧
【基金項目】課題項目編號:ZYGX201502。
【中圖分類號】G6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4-0173-01
一、大學課堂的特點
大學教育屬于高等教育,它與中小學的基礎教育階段有很多的不同:首先,授課對象除少數人外,絕大多數都已年滿18周歲,基本上都是成年人,他們已經具備了基本的分析和判斷能力,有一定的獨立認知和自我教育能力;另外,授課內容也有很大差異,基礎教育階段主要是老師把既定現成的知識傳授給學生,其授課內容多為一些標準性、客觀性的知識、理論或方法,大學則是由老師提出或引出一些問題,指導或引導學生獨立思考,鼓勵他們去探求一些待知或未知的領域,著重于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甄別能力和創新能力,很多問題其實也沒有千篇一律的標準答案。由以上兩點自然而然就會導出最后一點,即大學課堂的授課方式也應該與基礎教育階段有很大的不同。
在大學課堂上,老師更多的是在啟發思維、啟迪智慧,而不是灌輸知識,引用耶魯大學前校長施密德特的一句話,就是大學教育應該“堅持青年必須用文明人的好奇心去接受知識”。這其實也回答了現今很多學生的困惑“我們學的這些課程有什么用?”在中小學階段,教師會用“升學”這個指揮棒去激勵學生,學習是為了考試、考高分才可以上好學校。那么到了大學,這個目標沒有了,學習的目的似乎變得很不明顯,當然也有一些學生會把找到一個好工作和考上研究生等作為繼續學習的動力,但是這些太過功利化的目標其實都偏離了大學教育的本質,有一篇文章說得好:“大學的目的不是培養有用的人,而是培養完整的人”。清華大學的劉瑜老師,在她的代表作《觀念的水位》中就提到一個類似的例子,講到國內的學生會時不時地問老師同樣的問題“您能不能教點對我們找工作有幫助的東西?”于是她在作品中寫道,“當年牛頓講授重力原理時,如果有人這樣問,牛頓會不會反問:難道僅僅滿足我們的好奇心還不夠嗎?”
二、大學課堂上教師的角色
大學課堂是教學活動實施的重要場所,在課堂上,教師不僅擔當著傳授知識的光榮職責,還是價值傳遞、信仰傳播的重要使者,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
首先,教師應該是學生的精神導師。
自古以來,中國都有尊師重教的傳統,教師也曾被置于較高的社會地位,僅次于“天地君親”之后。今天中國產業化的高等教育,使得大部分學生都需要付費求學,這里先不討論教育的市場化有何弊端,縱使已然是這樣的客觀現實,也不能簡單地把師生關系等同于買賣教育產品(知識和文憑)的關系。因為教育是一種特殊的職業,具有經濟學理論上所說的“正外部性”特征,同時也是一種準公共物品,不能適用于商業社會那種赤裸裸的市場化法則。教師雖然以傳授知識為職業,但教師絕不是“販賣”和“出售”知識的商人,因為與“教書”同時進行的還有“育人”等活動,如啟迪智慧、培育心靈、傳遞價值、傳播信仰等等。在教育活動中,作為施教者的老師與受教者的學生在性質上決不能簡單地類比于市場中的交易主體,學生在課堂上獲取的不僅僅是知識,還能從教育中得到啟蒙、引導乃至精神力量。一個令人尊重和愛戴的教師依賴的不僅僅是淵博的知識,更來自于其靈魂中散發出來的人格魅力!
其次,教師是大學課堂的組織實施者。
在課前,教師需要對授課內容進行充分細心的準備,對授課過程進行科學合理的設計,力求在有限的課堂時間內達到應有的教學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地關注到學生的反應和變化,及時地有針對性地對教學內容或教學手段進行適當的調整。必要時,還要采取一些措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主動思考并投入到課堂教學過程中,而不僅僅將自己置于一種被動接受者的位置。良好的課堂管理能提高課堂的效率,使授課活動能順利進行。
最后,教師是教育服務的提供者。
傳統的教學方式是,課堂主要由教師一人主講,中間偶爾穿插一些提問環節來完成師生互動過程,久而久之,學生就會養成一種被動學習的習慣,他們認為反正老師都要講,所以不會主動思考,這樣對教學效果的提高顯然不利。因此,大學教師需要改變觀念,把自己從原來的知識傳遞者角色轉變為教育服務者的角色。因為課堂的教學離不開師生之間的交流和雙向互動——教學相長——讓學生成為課堂的參與者,會更有利于激勵他們主動思考、積極反應、促進創新、培養獨立精神。課堂的設計可以采用討論發言或辯論等形式,教師拋出問題,讓學生自由發揮、自主發言,教師就像一名節目主持人,并不主動干涉學生的思考和發言過程,只是適當地在程序上進行控制。這種服務者的角色還要求教師把學生看成平等的主體,不以所謂的“學術權威”身份壓制學生觀點,對所有的問題都應該放在一種合理的邏輯框架下以探求真理的態度去論辯。
三、大學教師在教學中的功能
我始終強調,在大學課堂上,教師的主要功能是啟發思維、啟迪智慧,而不是灌輸知識、樹立權威。為了保證良好的教學秩序和順利的教學過程,教師的確需要發揮其在課堂中的組織和管理功能,但是過分的管理會壓抑學生的民主和平等意識,使課堂成為凌駕于學生精神世界之上的存在。在師生之間,需要建立一種平等的基于“對話”方式的互動聯系,它的意義在于,通過“對話”,師生可以開展在各自理解的基礎之上的自由探討和自發討論,這種形式的交流使得課堂教學從傳統“填鴨式灌輸知識”的模式轉變為師生平等交流和互動研究的過程。這樣的教學方式,教師不僅可以繼續發揮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功能,還能激勵學生的主動研究和創新意識,客觀上也為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奠定了基礎。只有當學生覺得學習是自己的主動選擇時,他(她)也才會有更強的學習興趣和動力。
溫家寶總理的話,“一個民族有一些關注天空的人,他們才有希望;一個民族只是關心腳下的事情,那是沒有未來的。”如果在大學里,學問只是追求名利的工具,那么大學精神已經遠離了我們。即使在功利社會和物欲橫流的大環境下,只要把追求真理和智慧作為大學教育的目標,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才可能擺脫目前的對世俗利益追求的路徑依賴,讓教育回歸其本質。而作為一名站在大學講臺上的教師,最好的行動就是用良心和良知去傳播知識和啟迪智慧。如果我們每一個人都這么去努力,匯聚成一種新的“正能量”,它將會帶領我們重新拾回我們丟失太久的大學的純粹和活潑的風氣。
參考文獻:
[1]張曉靜,祝翠霞.逝去的大學精神[J].新世紀周刊,2008(17):59.
[2]劉瑜.觀念的水位[M].浙江大學出版社,2013:233.
[3]于穎.淺談大學課堂組織與管理中的教師角色[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6(10):4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