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素梅
【摘要】期貨投資與期權是一門應用性很強的課程。近年來中國期貨市場的快速發展帶動了對期貨從業人員需求的增長,同時對期貨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現階段,我國期貨人才培養呈現出期貨人才總量不足,高素質人才匱乏等特征。在此背景下,期貨教學也要與時俱進,不斷創新。
【關鍵詞】高校期貨課程 微課 實驗教學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4-0236-01
進入21世紀以來,中國期貨市場進入規范、快速發展階段,期貨市場的成交量和成交金額連續幾年都是名列世界前列,其中多個期貨品種的成交量列居全球前三甲。2014年5月9日,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促進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簡稱新“國九條”),立足全局和長遠,規劃了今后一段時期資本市場深化改革和健康發展的方向和路線。關于期貨市場,新“國九條”從完善商品和金融衍生品體系、放寬業務準入、支持服務機構的業務和產品創新、擴大市場雙向開放、推進監管轉型等方面進行部署,為市場各參與主體共同投入期貨市場建設提供了廣闊的空間。新“國九條”的推出為未來5-10年中國期貨市場的發展帶來了歷史性的機遇,也對期貨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一、期貨行業人才供需現狀
(一)期貨行業人才總量不足,高素質人才匱乏。據中國期貨業協會統計,截止2015年,我國期貨從業人員總數為5.3萬人,其中期貨公司從業人員2.9萬人,未來3—5年,隨著行業規模的擴大及實體經濟風險管理意識的提升,整個行業將需要更多擁有期貨及衍生品專業知識的人才。
從學歷層次看,期貨公司從業人員中,本科學歷的從業人員1.8萬人,本科以下的從業人員8千多人,碩士及以上的從業人員4千人多人。
中國期貨行業從業人數,不管是總人數還是高學歷從業者,都明顯低于美國等發達國家從業人員數量。
(二)市場需求與高校人才培養不匹配。我國高等院校開展期貨專業教學與人才培養已經有了近30年的歷史,人才培養的層面也從本科覆蓋到了博士后的各個層面,但是目前期貨人才培養依然有很多限制因素。如,開設期貨專業的高校不多。開設有期貨課程的高校很多也只是將期貨投資課程作為商科類專業的選修課程。另外期貨行業的職業技術教育也相當匱乏。
二、期貨課程教學模式創新
(一)理論教學模塊的創新
1.在理論教學部分將微課、慕課、反轉課堂等新興教學形式應用到課堂教學中,豐富課堂教學形式。
期貨教學過程中,理論教學是基礎。所以在期貨教學過程中,必須將理論教學放在核心的位置。在理論教學中,改變以往的填鴨式教學所帶來的課堂聽課疲憊現象,需要不斷改革教學方法,不斷創新教學內容。
筆者選擇期貨投資與期權課程在2015年參加了全國高校微課競賽,以此為契機,在理論教學部分大膽嘗試“微課”教學方式。“微課”是指教師在課堂內外教育教學過程中圍繞某個知識點(重點難點疑點)或技能等單一教學任務進行教學的一種教學方式,具有目標明確、針對性強和教學時間短的特點。
筆者選擇了期貨的產生與發展、期貨套期保值、期貨投機與套利以及期權市場概述等幾個模塊設計了微課,增加了課堂的新穎性與生動性,與傳統教學模式有機結合,收到了較好的效果。
2.開設“網絡課堂”,增加與學生的互動
現場課堂教學具有時間和地點以及人員的限制,而網絡課堂則可以打破時間、地點、聽課人員的約束,是現場課堂教學的有力補充,也是實現師生課下互動交流的極為靈活的平臺。筆者在經管之家“原人大經濟論壇”上開設了期貨投資與期權課程的網絡課堂。在網絡課堂上,可以實現作業發布、答疑、課件及教輔材料共享等多種功能。
(二)期貨課程實踐教學部分的創新
我校人才培養的目標是培養具有創新創業精神的應用型和復合型人才,從人才培養目標的角度出發,必須加強實踐教學環節,重點培養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我校新建了金融量化實驗室,購進了期貨交易教學軟件,并已投入使用近兩年的時間。
基于仿真交易軟件的實驗室教學模式。
(1)以期貨模擬交易大賽為主要形式的軟件教學。在講授完期貨價格分析之后就開展期貨模擬交易大賽。首先為每一位同學開始模擬交易賬戶,由教師創建比賽項目,設定比賽規則,并賦予初始虛擬資金。目前已經實現商品期貨和金融期貨大部分品種的模擬交易。但由于受到期貨仿真交易軟件的限制,目前我校帶領學生做的模擬交易僅限投機交易。
在進行模擬交易前,要求學生首先做一份投資計劃書,投資計劃書包括入市資金,擬交易的期貨品種的相關信息如合約規則,該期貨品種可能獲利機會、可能的虧損等。
模擬交易過程中,要求學生利用所學基本面和技術面分析的理論,充分收集期貨交易實盤信息,以及影響期貨價格的基本面的各類供需信息,分析預測期貨價格的走勢。
交易大賽結束后,要求學生撰寫模擬交易報告,對模擬交易的過程、結果以及收獲做總結。
除此之外,鼓勵學生積極參加各級各類金融衍生產品交易大賽,如每年一度的中金所杯衍生產品交易知識大賽,期貨模擬交易大賽等。從而提升學生的實踐操作能力,增強就業競爭力。
(2)項目式的實驗教學方式。在套期保值和套利教學環節,筆者嘗試了“項目式”的實驗教學模式。比如,在套期保值交易部分,以小組為單位,給定學生一個套期保值項目。首先要求學生選擇一家生產性或者貿易性企業,給定企業的資產、生產規模/貿易規模、庫存情況(庫存的最大容量和最小容量等),現貨市場的價格行情等。然后分析這家企業在期貨市場可能面臨的風險以及做套期保值的動機。針對這家企業面臨的風險制定套期保值計劃和套期保值策略,并分析套期保值過程中可能存在的風險,最后套期保值的效果進行評價。
在期貨價格分析基本面分析教學環節,給定每位同學一個分析項目。要求學生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的期貨品種,去搜集與該期貨品種相關的基本面的相關信息,制作供需平衡表,分析期貨價格走勢。使學生變被動聽課為主動學習,同時,搜集資料,整理資料的過程也是學生學會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提高的過程,同時也為他們將來走向工作崗位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加強職業指導,開展“目的推動型”教學內容改革。針對我校每年都有部分學生以后有從事期貨行業的打算,以及參加期貨從業資格考試的需求,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有針對性目的性的增加期貨從業資格考試相關教學內容,比如每章的學習效果檢測習題中,絕大部分來自期貨從業資格考試真題,實現教學內容與從業資格考試內容的有效對接,推動目的型教學。
(四)新增“每周新聞五分鐘”模塊,培養學生的專業敏感度和敏銳洞察力。學習期貨課程,必須有足夠的專業敏感度和敏銳的洞察力,為此筆者在每周課程中增設了“每周新聞五分鐘”環節,在上課的前五分鐘,由學生輪流分享期貨市場重大新聞事件,并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大膽評論,培養他們的分析能力。
總之,期貨市場的發展日新月異,期貨人才的培養,期貨課程的教學,也必須與時俱進,不斷創新,才能適應中國期貨市場發展的需要。
參考文獻:
[1]余世文,期貨課程實踐教學“互聯網式”優質資源共享互接的創新路徑,《當代經濟》,2015,19
[2]衛彥琦,《證券與期貨》實踐教學模式探索,《經濟師》201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