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志鵬
【摘要】“市場主義”與“政府干預主義”的爭論由來已久,這次思辨會雙方的根本分歧也在于此。本文重點并非要就這個議題發表新的見解,而是對思辨會的這種特殊形式所呈現出來的對話進行梳理,以批判的思維審視雙方的論點和論據。換言之,本文側重于雙方論證的方法,而非論證的內容,以期為今后我們在寫論文或者思考問題時提供有益參考。
【關鍵詞】論證 產業政策 創新 分歧
2016年11月9日下午,著名經濟學家張維迎與林毅夫在北京大學舉行“產業政策思辨會”,雙方首次就“產業政策”進行全面闡述與辯論。雙方的觀點正好相反,由推崇“產業政策”的林毅夫率先對支持產業政策的緣由進行闡述,之后反對“產業政策”的張維迎對林毅夫的觀點進行逐一批駁。
一、林毅夫支持產業政策的論證過程
林毅夫在產業政策思辨會上的觀點概括而言就是發展中國家要有產業政策。他用三個分論點從正面進行論述。接著,他陳述反對方的觀點,并逐一進行駁斥。最后,他還提出了合適的產業政策應該如何制定的總體思路。
(一)分論點一:追趕階段的國家均有產業政策
林毅夫先從歷史的角度證明了這么一個事實:19世紀以來,處在追趕他國的國家都使用了“產業政策”。
他提供了兩個論據來論證這個觀點。第一個是劍橋大學張教授的研究成果:19世紀60年代在經濟上追趕荷蘭的英國、在19世紀中葉追趕英國的美國、德國和法國以及追趕美國的日本,無一例外都使用了“產業政策”。
第二個是增長委員會的研究成果:二戰后經濟保持長時間高增長的13個經濟體都有政府的產業政策來支持新產業的發展。
(二)分論點二:發達國家也有產業政策
林毅夫提出了兩個論據來支持這個論點。一個是引用經濟學家Mazzucato《企業家型政府》書中的研究成果:是產業政策使得美國一直在經濟上保持領先。另一個是:國際上領先的產業在過去也是由政府支持的。
(三)分論點三:產業政策存在的理論必要性
林毅夫支持產業政策的理論基礎就在于其提出的新結構經濟學理論,該理論肯定了市場作為資源配置的主要作用,同時也認為政府在經濟發展中應當有所作為。
按照該理論的觀點,企業無法在內部解決具有外部性的技術與軟硬件上的問題,所以必須由政府幫助解決這些問題。但是由于政府資源的有限性,所以政府在幫助哪些產業更好地發展的問題上就必須做出選擇。按照理論的觀點,這種選擇應當是根據國家的經濟結構或者要素稟賦來加以選擇,也就是說“按比較優勢發展”。
(四)對反對產業政策觀點的駁斥
1980年代到1990年代間,不少經濟學家開始反對產業政策。反對的理由總的來說就是二戰以后,許多發展中國家使用了產業政策之后,經濟發展的績效很差或者說產業政策是失敗的。
林毅夫認為雖然很多時候產業政策并不成功,但是除了石油生產國以外,還沒有不用產業政策就能成功追趕發達國家的發展中國家,也沒有不用產業政策還能夠在經濟上保持持續性領先的發達國家。林毅夫進一步解釋了為什么產業政策總是失敗。
二、張維迎反對產業政策的論證過程
張維迎首先闡明了他與林毅夫的根本分歧,然后從產業政策失敗的的原因以及對林毅夫論證中的問題進行批駁來完成他反對產業政策的整個論證過程。
(一)對林毅夫理論基礎的批駁
張維迎認為,林毅夫的所有觀點是以新古典經濟學為基礎,但是在他看來,新古典經濟學并不是一個很好的市場理論。理由有三。第一,市場最重要的特征是變化,而非新古典經濟學所說的均衡。第二,新古典經濟學中,最好的市場是完全競爭市場。但是完全競爭市場與創新根本不相容。第三,新古典經濟學忽視企業家的作用。
(二)對林毅夫論證的若干批駁
林毅夫認為需要產業政策的原因之一是市場協調失靈。但張維迎認為企業家才是最好的協調者;林毅夫說沒有一個在追趕的國家沒用產業政策,所以產業政策是必需的。但存在并不意味著合理;林毅夫認為制定合適的產業政策要用“增長甄別法”,但張維迎認為這種方法有問題。
(三)分論點一:產業政策對成功產業的沒有作用
張維迎以日本為例,闡述了日本最成功的20個產業與產業政策沒有關系,相反,失敗的產業全部受到了產業政策的不當干預。
(四)分論點二:產業政策失敗的必然性
以中國為例,產業政策失敗第一是源于人類認知能力的限制,第二是激勵機制的扭曲。
關于人類認知能力限制這個問題,張維迎首先從擁護產業政策者的基本假設開始批駁,擁護者認為技術的進步和新興產業是可以預見的。但是這個假設完全錯誤。有三個理由證明這個假設是錯誤的。第一個是歷史證明創新和新產業不能預見。第二個是集中化(產業政策)的錯誤率遠高于分開(企業)決策。第三是政府官員并不具有企業家的警覺性和判斷力。
產業政策的出臺往往是利益博弈的結果,會導致權力尋租。真正的企業家不可能跟著政府的政策走,而跟著政策走的往往只是套利者而非創新者。而且政府班子制定與執行產業政策以及持續換屆使得激勵政策失誤的責任難以追究。
三、林毅夫與張維迎論證方法評述
綜上所述,林毅夫支持產業政策從理論與實證的正面角度和駁斥反對者觀點的角度進行全面的論述。形式上看,這種論證方法比較周延。但是,正如張維迎所質疑的,在實證側面的論證過程中,林毅夫的論證邏輯是存在問題的。應當論證的是,這些國家因為產業政策才得以獲得持續的高增長。
同樣,張維迎作為“辯方”,不僅駁斥林毅夫的觀點,也有正面的理論闡述。整個論證也是十分全面的。但是,在批駁新古典經濟學的過程中,邏輯也并不嚴謹。比如,他說在古典經濟學中,最好的市場是完全競爭市場,而他認為完全競爭市場與創新根本不相容,所以這個理論是有問題的。但是筆者認為完全競爭市場與創新之間兩者的前提是不一樣的,也并沒有完全不相容。完全競爭市場其實是一種理想的狀態,需要滿足較多的前提條件,體現的是資源的優化配置,生產效率的提高以及效用的最大化。而創新對于國家競爭力和社會的發展而言,帶來的是新需求的創造,甚至是生產效率質的變化,兩者之間并沒有絕對的矛盾。但是創新帶來的壟斷市場,在經過了一段時間的保護之后,也是要走向競爭市場,這樣才可以進一步提高效率和資源的優化配置,帶來新的競爭,然后進一步促進新的創新的產生。
張維迎在批駁的過程中,筆者感覺部分觀點偏離了林毅夫的觀點中的意思。正如林毅夫想要糾正的一點,他的觀點并非政府要幫企業做決定,而是要幫企業解決其自身無法解決的問題。
參考文獻
[1]林毅夫.新結構經濟學——重構發展經濟學的框架[J].經濟學(季刊),2011,01:1-32.
[2]張維迎.為什么產業政策注定會失敗?[J].中國連鎖,2016,11:84-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