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西丹·阿不都熱衣木 迪麗努爾·阿吉 張蕾 斯琴高娃



[摘要]目的:初步探討中老年人牙齒缺失情況與體重指數(Body mas s index,BMI)的相關性。方法:以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健康體檢中心的中老年體檢者為研究對象,對該人群進行問卷調查、口腔檢查,記錄缺牙數目及后牙咬合對數(Posterior OCCluding pairs,POPs),測量每位調查對象的身高、體重,并計算BMI。結果:線性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缺牙數目與BMI指數間存在線性關系(回歸系數b=0.3143,P=0.001);Spearman相關分析顯示POPs數目與BMI間呈弱負相關(r=-0.152,P=0.003)。分組研究中肥胖組缺牙后未進行義齒修復的個體所占比例明顯大于正常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01)。結論:研究人群中隨著口腔內缺牙數目增加或后牙咬合對數數目減少,BMI指數呈增大趨勢,提示中老年人口腔內牙齒缺失情況可能會影響到BMI指數。
[關鍵詞]中老年人;體重指數(BMI);牙齒缺失;后牙咬合對數(POPs);相關性
[中圖分類號]R78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6455(2017)01-0103-04
體重指數(Body mass index,BMI)是提示超重和肥胖的一個重要指標。我國超重和肥胖患病率近年來呈明顯上升趨勢。隨著肥胖與牙周病、齲病間的關系被更多研究結果支持后,有人提出在咀嚼系統受損的情況下是否會影響體重的增加。口腔內牙齒數量的多少及修復情況會直接影響咀嚼功能,有研究調查發現較少的剩余牙齒數量與較高的BMI指數問存在相關性,Hilgert也指出牙列缺損并且沒有及時修復的群體更加容易肥胖。中老年人是缺牙的高發人群,第三次全國口腔流行病學調查顯示我國城鄉老年人失牙率高達86.1%,明顯高于其他年齡段人群,牙齒缺失后對中老年人口腔健康與口腔功能起到了很大的影響,進而對全身健康的影響也更為突出。在我國,有關缺牙數目與體重指數(BMI)關系的臨床研究較少,并且,在以往研究中對口腔牙齒缺失情況進行評估時,多數研究局限于牙齒數量來衡量牙列的功能狀態,而口腔內存在正常咬合關系的牙齒或義齒才能發揮咀嚼功能。因此,本研究以中老年人群為調查對象,以缺牙數目及后牙咬合對數(Posterior occluding pairs,POPs)來評估口腔牙列的功能狀況,初步探討中老年人牙齒缺失情況與體重指數(BMI)間是否存在相關性,為中老年人口腔維護及超重肥胖的預防提供依據。
1.材料和方法
1.1研究對象:選取2016年3月2016年5月于新疆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健康體檢的475名中老年人。根據排除標準篩選出381名,其中男226名,女155名。年齡45~8l歲。排除標準:①患有慢性系統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壓、腎病、心血管疾病等);②有遺傳性肥胖者;③口內余留牙<10顆者;④未能將問卷填寫齊全或體檢報告不完整;⑤無法配合檢查者。以世界衛生組織對中老年人提出的年齡分段為依據,將該人群分為中年年齡段(45~59歲)與老年年齡段(60歲以上)分別進行研究。
1.2研究方法
1.2.1問卷調查:查閱文獻資料,根據研究需要設計統一的調查問卷表。體檢者根據自己的情況詳細記錄基本信息、全身疾病史、吸煙史、飲酒史、口腔衛生習慣、日常飲食習慣及家族史等。文盲或填寫困難者由調查者詢問后代為填寫。
1.2.2口腔檢查:嚴格按照WHO《口腔健康調查基本方法》(第5版)進行操作和診斷。調查者使用一次性口鏡和鑷子,檢查口腔內牙齒缺失的位置、數目,余留牙齒狀況(含第三磨牙)及義齒修復情況,其中無論任何原因,只要牙齒不存在或為殘根即定義為牙齒缺失,以每個牙位為單位記錄,每個個體的失牙總數為所有失牙牙位位數的求和。天然牙或義齒修復的牙列中,正中時上下咬合接觸的一對前磨牙或磨牙記分為1個(POPs),不包括有拔牙指征的天然牙和松動的橋體。主要記錄內容為缺牙數目、義齒修復情況及POPs數目。檢查人員在調查前均進行統一培訓。
1.2.3體格檢查:根據中國肥胖問題工作組提出的建議,以體重指數(BMI)來衡量檢測人群中的超重、肥胖情況。判定標準為:體重正常(18.5~24kg/m2);超重(24~28kg/m2);肥胖(≥28kg/m2)。根據判定標準將人群分為正常組,超重組及肥胖組分別進行研究。身高、體重數據均來自于體檢報告。
1.3質量控制:由兩名口腔專科研究生根據統一標準進行常規口腔檢查。一人進行操作另一人椅旁記錄數據。調查前進行預試驗,對預試驗過程中暴露出的問題及時做出改進。
1.4統計學分析:用SPSS22.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數資料用卡方檢驗,計量資料用方差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關和線性回歸分析模型進行統計分析。檢驗水準為雙側α=0.05。
2.結果
2.1研究對象基本情況:本次研究中共有381名中老年人最終納入統計,年齡45~81歲,平均年齡為(57.23±5.76)歲,中年總人數273名,老年總人數108名,男性226名,女性155名。超重檢出率為45.40%,肥胖檢出率為21_52%,老年人明顯高于中年人(P<0.05)。中老年口腔內缺牙率為59.58%(中年51.28%,老年81.48%);口腔內缺牙行義齒修復率為44.93%(中年38.8%,老年54.5%)。
2.2中老年缺牙數目及POP s數目比較:中年年齡段肥胖組缺牙數目較體重正常組多,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 5),老年組中未發現差異性(P>0.05)。中年和老年年齡段均發現三組POPs數目不全相同(p<0.05),進一步比較發現肥胖組POPs數目明顯小于體重正常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義齒修復情況分析:三組義齒修復情況不全相同(F=14.21,P<0.05),經過進一步比較(P值校正后),發現肥胖組缺牙后未進行義齒修復的個體所占比例明顯大于正常和超重組,差異有統計學(P<0.01),見圖1。
2.4缺牙數目與BMI間散點圖:以缺牙數目為x軸,BMI指數為Y軸擬合的散點圖中可以看出缺牙數目與BMI指數間存在線性關系,隨著缺牙數目的增加,BMI指數呈增大趨勢。以缺牙數目為自變量(x),BMI指數為應變量(Y),做簡單線性回歸分析,回歸方程Y=25.046+0.3143X,對b進行假設檢驗,t=4.404,P<0.001,b>0,說明隨著缺牙數目的增加,BMI指數隨之增大,兩者問相關性有統計學意義,見圖2。
2.5 POPs數目與BMI指數spearman相關分析:結果顯示,POPs數目與BMI指數間存在弱負相關性,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說明隨著POPs數目的減少,體重指數可能有增加的趨勢,見表2。
3.討論
對于中老年人而言,治療和護理的重點一般在于針對系統性疾病的癥狀,而口腔健康很容易被忽視。事實上口腔健康直接影響著中老年人的生活質量和全身健康。牙齒缺失作為口腔健康最為明顯的特征,有研究指出牙齒缺失容易引起肥胖,可見分析中老年人中兩者間的相關性有著及其重要的意義,可以早期防治,維護口腔健康。
本次研究結果顯示381名中老年中超重檢出率為45.40%,肥胖檢出率為21.52%,且老年人明顯高于中年人,可能與老年人身體功能下降,活動量減小,對攝入食物的代謝能力減退有關,提示中老年是超重、肥胖的高危人群。口腔牙齒缺失率為59.58%,低于第三次全國口腔流行病學調查結果,原因可能是該研究排除了口內余留牙<10顆者,對結果產生了影響。在分組研究中發現中年肥胖組缺牙數目明顯多于正常組(P<0.05),而老年人中未發現差異性(P>0.05)。說明與老年人相比缺牙數目與BMI間關系在中年人中表現的更為明顯。本研究結果顯示缺牙數目與BMI指數間存在正相關關系(P<0.05),該結果與Sheiham等學者的報道相似,說明在中老年人中隨著口腔內缺牙數目的增多,BMI指數呈逐漸增大的趨勢。
目前,后牙咬合對數(POPs)是評估口腔咀嚼能力的關鍵變量,本研究結果顯示POPs數目與BMI指數問存在弱負相關性(P<0.05),說明POPs數目越多,其BMI指數越小,如果咀嚼效率越高,可能越有助于維持健康的BMI指數。因此,牙齒缺失后及時行義齒修復,恢復正常口腔咀嚼功能十分重要。有研究指出牙齒缺失并且沒有及時修復的群體與牙列完整或有修復體存在的群體相比更加容易肥胖。在本研究人群中牙齒缺失后行義齒修復率為44.93%。分組研究發現BMI指數等級越高的人群其義齒修復率明顯減少(P<0.05),說明該人群口腔咀嚼能力可能長時期處于較差的功能狀態,嚴重影響正常的進食活動及全身健康,可能影響到了BMI指數。同時反映該人群中,對自身牙齒健康關注不足者占大多數。
牙齒缺失與BMI指數間相關關系的機制目前尚不清楚,有學者認為可能是因為牙齒缺失,口腔咀嚼能力受損后人們會無意識地減少攝入蔬菜等纖維食物,增加食用高脂肪、飽和脂肪的軟化食品,而食品選擇模式的改變常常被忽視。未充分咀嚼的食物到達腸道后使得局部的脂肪量增加,為腸道細菌培養提供更多的能量,可能會導致BMI指數增大。Forde等觀察到相同熱卡的食物咀嚼的次數越多獲得的飽感越強烈,說明口腔內較差的咀嚼能力不能有效地刺激下丘腦內側的飽足中樞而導致過量飲食,直接結果是BMI指數增大。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學者認為兩者間的相關性與牙周炎的炎癥介質作用相關,牙周炎與肥胖問的相關性已經得到證實,認為缺失的牙齒多是因為牙周炎導致的松動脫落,因此,認為牙齒數量與BMI間的相關性可能是受牙周炎程度的影響。本次橫斷面研究只能得出缺牙數目、POPs數目與BMI指數間存在相關性,但并不能證實其問的因果關系,對此還需要進一步探討。
綜上所述,中老年口腔內牙齒缺失情況有可能會影響BMI指數。提示我們對于中老年人群的口腔保健與健康宣傳工作中,應注意牙齒缺失后的影響,并積極的治療修復,減少及預防口腔健康對全身健康帶來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