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笑風
【摘要】在當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理論發展日益壯大。在此過程中,馬克思主義的研究發展也需要向更高形態邁進,這必然成為新世紀以來馬克思主義研究發展的基石。梳理好新世紀以來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的特點及發展趨勢,對我國當代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關鍵詞】馬克思主義 發展趨勢 路徑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3-0047-02
一、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主要流派
在早期,西方國家中出現了一種“左”的思潮,由于并不被主流馬克思主義者所認同,所以其獨立在其他地方發展了起來。1955年,M梅洛-龐帝在其所寫的《辯證法的歷險》中提到了將西方馬克思主義同列寧主義對立,并把前者的傳統追溯到喬治盧卡奇時代,1923年,其所著的《歷史和階級意識》成為其引用的重點。
20世紀20-40年代。在這段時間里,喬治盧卡奇尋找獨特的革命道路,并在此基礎上尋找革命失敗的原因,形成了黑格爾主義馬克思主義。
20世紀40-60年代。在這段時間內,西方馬克思主義發展到了另一個高峰,在此期間,法蘭克福學派成為了主流,存在主義、結構主義等派別紛紛登場。
20世紀后期,西方馬克思主義進入了一個新階段。各國學者從多種角度對馬克思主義進行了研究,出現了分析馬克思主義,生態學馬克思主義,后現代馬克思主義等。
二、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發展路徑
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發展路徑主要有三個部分:一是對于文本的重新解讀;二是中西方學者相互融合;三是以實踐為基礎,與時俱進。
1.文本的重新解讀
對于馬克思主義研究者來說,對于文本的重新解讀成為研究的必由之路。在過去的一些研究及學術探討中,試圖對相關定義及解釋唯一化,不允許對相應的理論進行其他形式的解讀。
然而,對于任何理論來說,學者都可以用不同方式,不同角度以及不同空間進行全方位解讀。馬克思主義作為眾多學術理論中的一種,也應該允許這種方式。
2.中西方學者相互融合
在當今學術界,對于馬克思主義的研究方式頗多。西方作為馬克思主義研究的重要根據地,也有許多學者對其進行研究。
在此基礎上,西方馬克思主義學者應該對東方學者的觀點進行了解,東方學者也應該對西方學者進行相應的學習。在研究馬克思主義的過程,由于視角和身處的社會環境的影響,兩方面的學術研究者有必要對雙方的研究方法和學術成果進行溝通與了解。
3.以實踐為基礎,與時俱進
以實踐為主要突破口應該成為當代馬克思主義發展的重要方式之一。作為以大量社會調研及社會發展為基礎的馬克思主義,一切都應該以實踐為突破口。在馬克思主義的研究過程中,要充分與實踐相結合。其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提到:“哲學家們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釋世界,問題在于改變世界”,《德意志意識形態》中也提到“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并改變現存的事物。”
在當下,社會發展日新月異,馬克思主義研究者更應該以實踐觀指導自己。面對全球化問題的研究應該成為學者的重點,對于全球地區經濟差異,戰亂問題的關注,應該成為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核心。
三、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主要問題及目標
進入到新世紀之后,馬克思主義陷入低潮,西方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者也對自身的研究方向做了調整。新自由主義和保守主義對于馬克思主義研究者的影響是顯而易見的。對于西方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方向,目前主要聚焦在如下幾個方面。
1.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
在當代社會中,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一直成為學術界討論的焦點。在東歐劇變及蘇聯解體之后,馬克思主義是否還需要繼續存在便成為了一個命題。這種爭論主要是關于馬克思主義是否繼續存在的問題。一方面,西方對于馬克思主義的唱衰直接成為了馬克思主義理論不合理性的注腳。另一方面,西方對于馬克思主義的重新定義成為了首要任務。
2.馬克思主義的歷史決定論
在歷史決定論的學者眼中,馬克思主義的發展與人類社會的發展一樣,是有其自身規律的。法蘭西斯福山作為馬克思主義歷史決定論這種觀點的主要支持者和提出者,在其著作《歷史的終結》一書(2006年)又提出弱意義上的“歷史決定論”與馬克思的“強意義上的歷史決定論”相對照。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一些學者則相信下一個世紀的社會主義復興將會為馬克思主義的成功最有利的證據。
3.馬克思主義的重構
后現代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者試圖用后現代主義的方式來重新構建馬克思主義。后現代主義(Postmodernism)是一個從理論上難以精準下定論的一種概念,因為后現代主要理論家,均反對以各種約定俗成的形式,來界定或者規范其主義。由于后現代主義的反本質主義,根本不考慮藝術的本質,而是竭力抹殺藝術與非藝術的界限,甚至斷言“藝術已經死亡”。
作為后現代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結合的代表人物,詹姆遜提出了馬克思主義的一個重要屬性。即:馬克思主義已經不單純是一個概念,而是一種融合。“容納這些顯然敵對或互不相容的批評操作,在它自身內部為他們規定了令人可信的區域合法性,因此既消解他們同時又保存他們”。很顯然,詹姆遜對于馬克思主義是持有肯定態度的,并一直認為馬克思主義在當今社會的價值依然非常重要。
4.階級異化及其他
進入新世紀以來,隨著技術的發展以及全球化進程的加劇,傳統意義上的工人階級的消失讓學者感到迷惑。工人階級已經不是再是傳統意義上工廠、手工作坊、建筑工人、采礦師傅等勞動人民。其生活質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北歐的一些國家甚至成為了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典范。然而,馬克思在其著作中提出:“勞動過程本身的協作性質的發展,生產勞動和它的承擔者即生產工人的概念也就必然擴大。為了從事生產勞動,現在不一定要親自動手;只要成為總體工人的一個器官,完成他所屬的某一種職能就夠了”。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年,第852 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