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天慧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這樣說說:“30年的經驗使我深信,學生的智力發展,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閱讀的技能就是掌握知識的技能。”他反復向老師和家長叮嚀:“請記住,兒童的學習越困難,他在學習中遇到的似乎無法克服的障礙越多,他就越需要多閱讀。”名人名家樸素而富有哲理的話,也給了我一個啟示:僅靠課本上數量有限的幾篇文章,怎能滿足好奇心和求知欲高漲的孩子們?豈能培養出視野開闊、知識豐富、富有想象力、創造力的跨世紀人才?新課程也把課外閱讀擺在學好語文非常重要的位置,《語文課程標準》總目標指出:“九年課外閱讀總量應在400萬字以上”, 要求增加閱讀量,提倡少做題,多讀書,讀好書,讀整本的書,這是一種與時俱進的新理念。因為進入信息時代,知識的累積與更新的速度越來越快,只有善于學習并終身學習的人,才不會被淘汰。而這種學習能力的形成,應該是從小培養閱讀的習慣,在大量的課外閱讀中獲取知識。作為教師應加強對兒童課外閱讀的指導。
一、閱讀材料的選擇
教師首先就要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知識水平幫學生選好讀物,引導學生讀好優秀的課外作品。一般地,低年級的學生的思維主要是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因此應選取圖文并茂的課外讀物;中年級和高年級的學生的思維已由具體形象思維逐步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因此,可以適當地選擇一些邏輯性、說理性較強的讀物給學生閱讀。魯迅先生曾經告誡少年朋友:“只看一個人的著作,結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優點。必須如蜜蜂采蜜一樣,采過許多花,這才能釀出蜜來,倘若叮在一處,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他還說:“專看文學書,也不好的,會變成連常識也沒有的糊涂蟲,研究文學固然不明白,自己做文章來也糊涂。”這富有哲理的話,正是我們語文教師指導學生選擇課外讀物的“金玉良言”。因此,我們在指導學生選擇課外讀物時,選擇的內容應較廣泛,可涉及兒童生活、歷史故事、科學常識等;也可以是小說、童話、寓言,不拘一格,只要是思想內容健康,有教育性,對兒童的思想、品德、智力、情感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影響的文學作品,都可以推薦給學生閱讀,這樣學生才能博覽群書。同時也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向他們推薦適合的書籍。 常用的推介課外讀物的方法有:
1.內容梗概介紹法。教師簡要地把主要人物、事件、精彩的段落或生動的描寫向學生介紹,以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和強烈的愿望。
2.懸念介紹法。教師繪聲繪色地描述一個精彩片段,在學生饒有興趣時戛然而止,這樣更能激發學生閱讀這本書的興趣。如學習《草船借箭》,介紹書中人物諸葛亮是一個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人物時,學生便對諸葛亮這個近乎“神”的人產生了興趣。學生正聽得入神時,來個“急剎車”,激發“欲知詳情”請看有關書籍的欲望。
3.故事誘導法。教師可以抓住孩子愛聽故事的年齡特點,誘發他們的閱讀興趣。根據學生的不同年齡階段,經常在課堂上講一些優美的童話故事、歷史故事、情節曲折的小說等。當孩子們津津有味地聽完時,教師可抓住孩子好奇、探究的心理愿望,指導他們去讀《一千零一夜》、《西游記》、《朝花名拾》等書。推薦讀物時,教師要把趣味性放在首位,為學生營造一種輕松氛圍,提倡“無為”讀書,快樂讀書。
二、閱讀方法的指導
伏爾泰曾說過:“大部分人不會讀書。對學生來講更是如此,對他們的讀書指導與讀書本身一樣重要。”教師有效的閱讀指導是學生開展課外閱讀的根本保證,是使學生課外閱讀形成習慣并不斷提高層次的一個重要條件。促使學生獲得閱讀成功的方法有很多,列舉以下幾種:
1.品味性的精讀,即逐字逐句精研細讀的閱讀方法,做到:口到、眼到、心到、手到、邊讀、邊思。對名篇名著和一些文質兼美的優秀作品,需要精心細讀,體會立意構思,揣摩布局謀篇,欣賞妙詞佳句,像人吃東西那樣,經過細嚼慢咽,才能把書中的精華變為自己的知識營養。有的文章要反復讀好幾遍,甚至熟讀成誦。這樣可以有效的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閱讀習慣,幫助學生牢固掌握知識,提高思維能力和認識水平,增強語言修養,提高語文能力。
2.瀏覽性的泛讀。現今科學突飛猛進,如果我們的學生只會字斟句酌地讀,很難適應社會的飛速發展。因此,我們要教給學生瀏覽文章的方法。對那些內容淺顯易懂的書或價值不高的書籍報刊,可以采取瀏覽法,先看看序言、目錄,或開頭、結尾、內容提要、前言等,力求迅速準確的從全局上把握讀物的主要內容,在有限的時間內獲取更多有價值的信息。
3.探求性的速讀。有時為了達到某個特定的目標或完成某項任務而讀書,如尋求某個問題的答案,專門搜集某方面的知識等,這就需要快速閱讀。快速閱讀,就是不發音、不辨讀、不轉移視線,用盡量少的時間獲取盡量多的信息,并能正確理解文章的閱讀方法。其特點是快,要求讀得快,理解得快。閱讀時可以用“掃描法”,培養以詞句為單位的整體性閱讀習慣;也可以用提問法,讓學生速讀后解答,培養速讀的習慣和能力。速讀能求得新知識新信息成倍的增長,趕上時代發展的需要。
4.跳讀的閱讀方法,即在閱讀時,不通讀,有所舍棄,有選擇地進行讀。這種閱讀方法要求做到,目光只掃描最關鍵的詞語,無關的內容一律拋開,只獲取所需要的內容,以培養學生帶著問題,迅速捕捉所需信息的能力。
5.批注式的閱讀方法,就是在閱讀的過程中邊讀邊批注的方法。可以用圈、點、勾、畫的形式,自己確定相關的符號在書或文章上記錄下自己閱讀時的見解、感受,或者標出重點詞句,疑難問題,偏差錯誤等;也可用語言,在文章旁邊寫出自己的見解和感受,品評遣詞造句的精妙,寫出自己的理解、體會和感想,或者談談對同一問題的不同見解以及由此引發的聯想等;還可以引導學生把大腦中閃現的靈感和智慧的火花隨時記下來,寫成讀書筆記,或作摘抄,或編寫提綱,或寫出讀后感。這種讀書方法可以使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習慣。
三、閱讀活動的展開
在閱讀的過程中,如果放任自流,肯定沒有收到實效的。開展各種各樣,豐富多彩的讀書活動,能有效地檢查閱讀情況、鞏固閱讀成果,讓學生享受閱讀的樂趣,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閱讀熱情,調動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推動課外閱讀步步深入。
1.開展“一分鐘見聞”活動。在每節課前要求3—4個學生介紹自己最近讀的書,把書的主要內容描述出來;可以開展“背百首古詩”,“古詩知識競賽”,“成語接龍”,“講故事”等一系列的讀書專題活動。
2.每周設立“談天說地課”。在這一節課里,學生可以演故事,可以讀故事,可以談談自己讀書的心得體會,還可以說說近段時間的所見所聞,不求形式的統一,盡可能為學生創造平臺,展示閱讀后的收獲。
3.開展“班級讀書會”活動。讓孩子們在課外讀完同一本書(當然這本書應該是精心挑選的)后,用課內的時間來討論。教師是討論的組織者與引導者,他并非是以自己的看法來替代學生的見解,或者最后歸納出一個“定論”。而是提供一個盡情發揮的空間,讓學生成為討論的主角。在討論中,老師宜重在營造自由自在的討論氛圍,讓學生樂于表達;控制討論的局面,如討論中是否有人進行人身攻擊,是否有人壟斷發言權而有的人卻一言為發,是否有人竊竊私語等。老師要善于“察言觀色”,即時發現學生的反應,善意地提醒學生而不是斥責;對于討論中可能出現的一些情況,如冷場,離題,起哄等,老師事先應該有充分的估量,并有應對的措施。
4.開展朗讀比賽、故事會。定期舉辦課外閱讀故事會、朗讀比賽。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開展活動,讓更多的學生得到鍛煉機會;可以以班級為單位,應讓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有參加的機會。
閱讀,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不知不覺中,于淡淡墨香間它可以徹底改變一個人的氣質。生命個體的精神成長需要高品位的閱讀來滋養。閱讀既是一個了解世界、思考世界的過程,又是一個心靈自我關照的過程。我們要讓孩子們的童年浸潤在一個書香馥郁的環境里,在閱讀的幸福和溫馨里,享受成長的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