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洪超
【摘 要】本文主要介紹網絡環境對高中生心理健康產生的消極和積極的影響,以及學校應當采取什么樣的措施來消除網絡環境對高中心理健康教育帶來的負面影響。
【關鍵詞】網絡 高中心理健康 要素
中圖分類號:G4 文獻標識碼: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5.174
隨著社會的發展以及網絡的普及,不少高中生過于沉迷網絡而出現輕微或嚴重的心理問題。在解決學生心理問題方面,學校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高中應當重視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嚴格踐行心理健康教育六要素的要求,為學生營造良好的成長環境。
一、網絡環境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響
隨著網絡開放程度的深入發展,高中生接觸網絡的機會越來越多。由于高中生正處在價值觀念形成的關鍵時期,長期接觸網絡會對他們的心理健康狀態產生深刻影響。正如一個硬幣有兩個面,網絡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影響分為積極和消極兩個方面。
網絡環境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積極影響表現在四個方面。首先,互聯網擴充了高中生的信息獲取面,符合他們認知發展的需求。其次,互聯網豐富了高中生了解社會的方式,他們可以通過社交軟件同朋友交流,有助于豐富自己的生活閱歷和情感。再次,互聯網能夠幫助高中生釋放生活和學習方面的壓力,舒緩不良情緒,有助于良好心態的養成。最后,網絡生活和文化改變了高中生獲取知識的途徑、方式,更大地激發了他們的潛能,有助于幫助他們樹立自信心和進取意識。
另外,網絡環境對高中生心理健康的消極影響表現在三個方面。首先,互聯網中充斥的各種信息未經篩選,高中生的辨析能力不強,如果長期接觸不良信息,會對他們的身心健康構成威脅。其次,互聯網既是一個開放的世界也是一個虛擬的世界,長期沉浸在互聯網營造的與現實社會脫節的世界中會對高中生價值觀的形成產生消極影響,不利于形成樂觀、開朗、上進的性格。最后,互聯網是一個相對自由的空間,高中生可以在掩飾身份的情況下自由發表自己的觀點和言論,由于缺少正確的引導和必要的道德約束,長期地沉浸在網絡世界中會對高中生的人格發展產生不良影響,不利于正確價值觀的形成。
二、網絡環境下高中心理健康教育的六點要素
為了消除互聯網開放對高中生心理健康方面帶來的消極影響,高中需要改變過去一味重視升學率,忽視學生心理、生理特點變化的教育機制,開設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維護學生的心理健康,增強學生的心理素質。在網絡環境下,高中進行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包括學習、情感意志、人際關系、個性、青春期、補救性心理健康教育六大要素。
1.學習心理健康教育。學習是高中生的天職,在互聯網消極學習、學習無用論等觀念的影響下,有些學生可能會對學習產生厭煩、消極態度,教師不應當將這種情況歸結為學生良好學習態度的缺失,采用打罵的解決辦法,而應當從更深層次的心理健康角度入手,分析學生在學習心理方面遇到的困難,做好疏導工作,轉變學生對學習的認識態度,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和學習興趣,使他們能夠辨識網絡世界中錯誤的學習觀念,以積極樂觀的心態對待自己的學業。
2.情感意志心理健康教育。高中生處在人格塑造的關鍵時期。由于網絡開放程度的逐漸發展,互聯網中的充斥的各種信息對高中生的人格、情感、意志產生了深刻影響,不少意志不堅定的學生會變得沖動、不受控制,不懂得用正確的方式表達感情,在遇到困難和挫折時很容易放棄。面對這種情況,學校需要同家庭一起,從學生成長的角度來關心他們的情感意志變化情況,多于學生進行心靈上的溝通,幫助他們學會控制自己的情緒,做一個理智的人,同時在面對困難時不會輕言放棄,逐漸養成適應社會的良好心理素質和情感特點。
3.人際關系心理健康教育。如何處理人際關系是高中生普遍想要了解的問題。他們在處理網絡世界中的人際關系時表現得游刃有余,卻不知道如何在現實世界中與他人交往。為了改變學生的人際交往現狀,學校首先需要讓學生區分網絡虛擬社會同現實社會之間的關系,使他們能夠正式現實、接受現實;其次需要培養學生人際交往的基本規范和技巧,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堅持真誠、克制的原則,尊重他人,從而逐步在現實生活中構建良好的人際關系網絡,豐富自己的日常生活。
4.個性心理健康教育。新課改要求學校教育需要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網絡世界為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他們得以表達自己的看法、發表自己的觀點、了解自己感興趣的事物。但是過分且不良的個性發展可能會對學生自身以及周圍同學的生活產生不良影響,因此學校還需要在學生個性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采取一定的措施,使學生認識到自身個性發展不應該以犧牲周圍其他人的利益為前提,學會正確處理好個性發展與正確價值觀念之間的關系,使個性在合情合理的范圍內塑造并成為自己獨特的亮點。
5.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高中生處在青春期階段,這一時期,學生的兩性意識萌發,生理和心理不斷成熟,一些特殊的生理變化成為困擾他們的主要因素。特別是在網絡環境深刻影響的背景下,學生在瀏覽信息的過程中可能會接觸到消極、錯誤的兩性知識,給他們的身心帶來不良影響,不利于青春期成長。針對這一情況,學校需要對學生進行過專門的青春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傳授青春期性知識、性道德、性法律,進行性心理教育,使學生能夠從科學的角度看到兩性問題,學會正確處理與異性同學之間的關系,做到自尊和互敬。
6.補救性心理健康教育。學習壓力、家庭環境、社會環境等對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影響有時是十分隱蔽的,一旦教師意識到學生出現了心理健康問題,可能這些問題已經對他們產生了嚴重影響。此時,教師需要運用心理學的原理和方法,對存在心理問題的學生進行指導、治療和矯正,減輕或消除心理問題對他們正常生活帶來的影響。指導、治療和矯正包括兩個階段。其一,要盡早發現學生的異常行為表現,避免問題加重,及時消除學生心理上的癥結。其二,當心理問題已經嚴重成為抑郁等心理疾病時,學校、家長要積極采取心理治療和護理方法,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愛,抑制甚至消除心理疾病,使他們能夠健康成長。
三、結束語
學校在維護學生心理健康發育方面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在網絡迅速普及的背景下,學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臨更多的困難。為了消除網絡對學生心理健康產生的消極影響,學校需要緊緊圍繞學習、情感意志、人際關系、個性、青春期、補救性心理健康教育六大要素,做好心理問題的預防和補救工作,為學生的健康成長營造良好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