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萍
美術作為一門藝術課,以它獨有的藝術魅力影響感染著世人,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人在追求藝術的過程中感受其所體現的美學魅力。美術用它特有的方式表述著每幅作品的故事。每一幅美術作品讓人看了浮想聯翩、精神振奮。美術涵蓋了造型藝術、視覺藝術、空間藝術、靜態藝術。
作為一名美術教師,我嘗試著運用各種不同的教學方法,使每一個學生的繪畫潛能得到開發,并促使他們從中受益。在教學中我發現,教師和學生的良好交流,直接影響著一節課的效果。如何才能既放松心情,又達到面向全體學生的目的,使每一節普通的美術課成為表現學生創造力和豐富情感體驗的平臺。
怎樣才能實踐課程標準中要求的建立平等互動的師生關系,經過我個人在工作中的不懈努力,一心摸索,總結出了一些能夠提高學生美術學習興趣的方法,這就能有效實現課程的綜合學習與運用,使學生能夠在輕松愉快的環境中,學習和理解運用的一些經驗,從而使學生愛上美術課。
一、給教師自由
隨著新一輪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師由知識的傳授者轉為平等中的首席和學生學習知識的組織者、引導者與促進者。這就要求教師有隨機應變的能力,解決突發事件能力提高了,不能只按自己的設計意圖進行教學。
近日學校布置聽課任務,迎接上面的檢查,我已做好了充分的準備,但事出有因,并沒有聽我的美術課,我當時有些慶幸,也有一些失望。慶幸的是,領導沒聽我的課,我一下子就放松了;失望的是,你已經做好準備卻沒來聽,心中默然產生一種被冷落的感覺。雖然心里這樣想,但也不能讓學生看出來。于是,我按照事先安排好的各項程序,認認真真地上完了這節課。這是一節美術課《中國龍》,我運用多媒體向學生展示漂亮的圖畫,分別是:蛇、鹿、魚、鷹、牛等,學生觀摩后讓他們重新組成一種動物,有的學生自然設計成龍的形象,我自然地導入了《中國龍》的教學。在這部分教學中,我恰當地采用了多媒體教學,使圖片的感染力大為增強,吸引了學生的眼球,給學生以美的享受。另外,從課的開始我就注入了對學生創造精神的培養,這是新課程理念中最為突出的一點,在教學《中國龍》的過程中,我加強了美術課與其他學科的恰當整合。
首先是美術課與文學的契合,我在教學中讓學生進行帶有龍的成語接龍,積累了成語,豐富了文學知識。其次,整合了歷史知識。把中國龍的起源、發展,在中國歷史發展中的地位進行了分析講解。第三,整合了品德教育。通過《中國龍》的教學,培養了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凝聚力。第四,整合了音樂教學。在學生的制作過程中,一首《龍的傳人》,讓學生感受到中華之魂的熏陶和愛國主義教育。
教師能夠加強學生合作意識的培養,分組進行中國龍制作,有的做頭、有的做身子、有的做龍尾,互相合作完成任務。最后同學們在成功喜悅中共同來耍中國龍燈,教學輕松、自然、充分表達樂趣。這樣靈活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方法,令課堂鮮活起來,學生的創造力得以開發,真正體現全面發展。
二、給學生自由
這就要求我們在教學中多面向學生學習,從學生的思維中去欣賞畫,從而達成共識、共享、共進的目標。
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如何組織好一堂課,是教師上好一堂課的關鍵,對每一幅畫,我盡量多讓學生從欣賞和體驗中去發現美、感受美,結果會發現在孩子的視野中,有那么多神奇、美好的東西。
三、給教材自由
美術不像數學題那樣,有固定的公式和法則,美術的伸縮性比較強,完全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創造性地進行繪畫,這樣既能實現教材在教學中的示范作用,同時也能培養師生感情,進而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為更生動、準確地理解美術教學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從而也實現了新課程標準中關于教師和學生教與學定位的轉換。
學生的個體差異決定著對學科的愛好與興趣,在這其中教師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一堂普通的美術課,無論學生的情緒如何,教師都應該表現出極高的興趣,學生會在教師的感染和觸動下,產生共鳴。在一次教學大比武中,我作課的內容是二年級的一節美術課,課前我進行了精心的準備,結合上節課的學習內容,安排了欣賞和技巧訓練指導。起初,在二年級做這樣的課,感覺壓力很大。一是學生小,繪畫基本功、技巧都沒有形成,所以繪畫起來有一定的難度。二是沒有信心,沒想到的是經過我的訓練指導,學生接受得非常好,創作畫的布局,線條、色彩都表現得很好,出乎我的意料,雖然延長了幾分鐘,但從孩子們的眼神中我發現他們意猶未盡,孩子的每幅畫都展現出他們豐富的想象力。所以應相信學生,他們總是有讓老師意想不到的一面。
為了更好地上好美術課,發揮美術課教學在學科教學中的藝術魅力,我將繼續努力,不斷摸索將美術課教學同課改接軌,與從生活同步。
參考文獻:
[1]朱慕菊.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04.
[2]姚紅娟.淺談美術課教學有效性的策略[J].教師,2014(28).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