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光堯
【摘要】我國傳統的因材施教觀在潛移默化中影響中國從古至今的教育改革,而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在現今教育改革中有舉足輕重的地位。這兩種理論都提倡把握學生的認知水平,可又各有側重點:“因材施教”觀提出關注學生現有認知水平,“最近發展區”理論則關注學生可能達到的認知水平。在我國教育改革中,兩種理論都有重要的實際指導意義。
【關鍵詞】因材施教 最近發展區 教育改革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03-0244-02
“因材施教”是我國傳承了兩千多年的教學理念,孔子是古代史上偉大的教育家,他在教育實踐的基礎上,踐行因材施教的方法。宋代教育家朱熹對他的教育理念作了概括:“孔子教人各因其材”,產生了因材施教這一成語,傳承至今。維果茨基在20世紀初提出“最近發展區”概念,指出兒童有其可能達到的認知水平這一概念。“最近發展區”理論的出現為人們審視教學與兒童發展之間的關系帶來的新的視角。因此,不論是傳統的“因材施教”觀還是“最近發展區”理論,對于我們今后的教育改革都有很大的啟示作用。
一、“因材施教”觀的內涵
關于“因材施教”的含義,通常認為因是依據,材指學生心理發展水平或教育活動中所用教材,多數人認同前一種釋義,施是實施或施加,教是教學活動。因此,因材施教指教師要依學生心理發展水平開展教學活動。這包括兩層含義:了解學生間的差異和據差異對學生實施不同的教育。通過研究現有教育學教材,對因材施教的研究現狀有大致了解。
南京師范大學所編《教育學》一書道,因材施教指教師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教育。王道俊主編《教育學》一書認為,因材施教,是指教師要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個別差異出發,有的放矢地進行有差別的教學,使每個學生都能揚長避短、獲得最佳發展。王策三所著《教學論》一書認為,因材施教要求照顧個別差異,就是處理好集體教學和個別教學,統一要求與發展學生個性的對立統一關系。 通過對以上教育學類教材有關因材施教內容的研究可得,教育學界對因材施教中“材”基本理解為實際情況,但在教育過程中很難掌握。 李秉德、李定仁所著的《教學論》對此提出了較具體的辦法:“教師主要從每個學生的興趣、愛好、性格特點、學習態度、知識基礎、健康狀況以及家庭、社會背景等方面了解學生。了解的方式可以是通過課堂內外的觀察、分析學生作業、通過其他任課教師或家訪了解等。”并提出 ‘教育會診的方式。教育會診指在教學過程中,教育研究工作者與班主任、課任教師以及家長,運用教育科學理論,分析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得出教育學生的具體方法。可以看出,上述學生的材仍是依據經驗得來。而且采用觀察、作業分析、與任課教師交談及家訪等方法也有較大局限性,在教學活動中對每個學生進行教育會診較難操作。
二、“最近發展區”理論的內涵
20世紀30年代初,維果茨基將“最近發展區”概念引入心理學研究。他提出可接受性原則,教學應以學生的成熟為基礎,符合其年齡特征。在發展過程中,要明確學生的兩種發展水平。一是學生已達到的水平,即學生獨立解決問題水平;二指學生正在形成的、發展的水平,即在教師的幫助下可達到的解決問題水平。“最近發展區”指兩種水平間的差距。
維果茨基還認為教學應當走在發展的前面,這意味教學的重要任務是創造最近發展區。這體現在教學中不僅要依學生現有認知水平進行教學,而且要預見學生今后認知水平的發展并有意識地影響這種發展。兒童的實際發展水平標志著兒童一些官能的成熟,而最近發展區則指那些在成長中還未成熟的官能。維果茨基由此提出了教學最佳期概念,并指出傳統教學處于教學的最低界限,好的教學處于教學最佳期,而教學最佳期受最近發展區影響,最近發展區理論認可了教學在兒童發展中的主導作用,認為教學的本質不在于對已形成的內部心理機能的強化,而在于對還不存在的心理機能的激發。這一理論的作用還在于:可以指導教師教學,教師幫助學生通過自己的努力達到更好的發展。維果茨基把學生所要解決的問題分為三類: (1)學生自己能獨立解決的問題;(2)需要幫助才能解決的問題;(3)介于兩者之間,在別人的幫助下自己能解決的問題。教師應明白每個學生所面對的問題,這才能使他們的教學超前并引導發展,從而填補學生現有水平與潛在水平間的空隙。最近發展區理論為兒童更加合理的教育和教學提供了科學依據,讓當代教育者認識到走在發展前面的教學也是新一代教育者的目標。
三、“因材施教”觀與“最近發展區”理論
傳統的“因材施教”觀與現今被推崇的“最近發展區”理論對人們的教育思想都有很大啟發。有人認為因材施教觀相比最近發展區理論是保守的,應建立新型因材施教觀。例如王文靜認為:“在維果茨基看來,僅僅依據學生的實際發展水平進行教育是保守、落后的,學習依賴于發展,但是發展并不依賴于學習。有效的教學遠遠走在發展前面,應該超前于發展并引導發展。”最近發展區理論要求教師預見學生認知水平的發展并有效地影響這種發展。那么同教育會診一樣,最近發展區理論在教學活動中有可操作性嗎?一方面,這對教師的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教學經驗等都有較高要求,每一個學生都是不同的個體,教師是否有能力做出適當判斷,都是我國教育面臨的現實問題。另一方面,我國是人口大國,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不一致,即便能估計出學生今后的發展,是否能編制出不同的與之相適應的教學內容,是否有足夠的師資力量來教授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面對這些未知,我們當前能把握的是學生認知發展的實際情況。而這并不意味最近發展區理論對現階段教育沒有意義,至少能為我國教育改革某些方面指引方向。
由此看來,無論因材施教觀還是最近發展區理論都有局限性,但不可否認他們對我國教育實踐的指導意義。因此,我們要在改革的進程中,依靠理論和國情,不斷探索出適合我國教育現狀的改革方案,促進教學活動的開展和學生的發展。
四、“因材施教”觀與“最近發展區”理論對我國教育改革的啟示
1.新學期伊始,教師應了解鑒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安排教學計劃,改變原來忽視學生心理特點,僅根據經驗和課程標準安排教學的情況。教學應針對學生,每個學生有各自不同的認知發展水平,教學只有在有針對性的時候,才能取得好效果,才能更好地促進學生的發展。無論是因材施教觀還是最近發展區理論,都強調對學生現有認知發展水平的了解。在我國素質教育進程中,一直強調學生的主體地位,卻一直沒有落實。因此,這是我國教育改革中一個任重而道遠的目標。
2.在發展性教學中,我們強調應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促進學生從現有認知水平向可能認知水平發展;在實際的教學中,我們應提供給學生盡可能多的動手機會,讓他們通過親自動手、動腦進行學習。最近發展區理論強調教師對學生提供幫助,學生的成長是靠教師幫助的自發成長,學習積極性的調動就尤為重要。依靠親自動手、動腦是不錯的實踐方法,按照皮亞杰的理論,動作不僅是認識發展的源泉,還是學生認知發展的根本動力。因此,要給學生提供足夠的動手機會,讓他們在探究中得到成長。
3.在具體教學實踐中,教師應轉變觀念,改善固有的教學觀。在應試背景下的傳統教學觀是傳授式。這一觀點認為,教學活動的目標是學生升學,教學活動通過傳授、灌輸知識達到目標。而在素質教育背景下,倡導使全體學生全面發展的發展式教學觀。這一觀點認為,教學活動的目標是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幫助他們全面發展。最近發展區理論表達的教學觀正好與之吻合。維果茨基的最近發展區理論認為,學習與發展是不能被教授,由學生自主自發的建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擔任的是幫助者的角色,通過教師的指導和激勵,使學生全面發展。他提出支架式教學,教師幫助學生掌握能使其從事更高認知活動的技能,一旦掌握該技能,可自發的對學習進行調整。維果茨基的理論為教學活動提供了理論基礎,要想更好踐行,更重要的一點是教師要改變固有觀念,在教育改革過程中,就體現為各種方式的教育培訓,加深教師對教育學和心理學知識的了解。還可以運用實踐改變觀念的辦法,提供更多學生活動的機會,幫助學生在活動中全面發展。
“因材施教”觀與 “最近發展區”理論對我國的教育革具有深遠而豐富的影響。隨著我國教育改革的不斷推進,這些理論也必將在新背景下呈現新的意義,進一步指導我國的教育實踐,為未來我國的教育教學改革提供更有益的啟迪,最終達到理論與實踐的統一。
參考文獻:
[1]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編.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4,66.
[2]王道俊,王漢瀾.教育學[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243.
[3]李秉德,李定仁.教學論[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90.
[4]梁秋英,孫剛成.孔子因材施教的理論基礎及啟示[J]. 教育研究, 2009(11).
[5] 王光榮.維果茨基的認知發展理論及其對教育的影響[J]. 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