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維貞
摘 要: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對單一的數字和文字沒有興趣。那么,如何在教學中充分調動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呢?眾所周知,低年級學生對生動、形象的材料世界充滿了新鮮感、好奇感,所以,在教學中應巧妙運用電教媒體,為學生營造一個和諧的學習氛圍,使學習變成一個輕松愉快、主動求索的過程,從而達到“樂中求知”“寓教于樂”的目的。通過多媒體讓他們的眼睛亮起來,嘴巴動起來。
關鍵詞:多媒體;學習氛圍;圖片活化
如何在教學中充分調動低年級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呢?我們知道,低年級學生對生動、形象的材料充滿了新鮮感、好奇感,所以,教師應用多媒體把那些靜止的圖片變成動畫的形式來調動學生學習,一定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下面,我就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粗淺地談談如何利用多媒體調動低年級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充分利用多媒體讓學生走進生活,激發學生的興趣,拉近學生與數學的距離
在教學中要充分發揮多媒體的有效性,從而激發學生的興趣。在一年級入學時上的第一節課就是一幅兒童樂園場景圖,教學時,如果教師在教學時只是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看一看書上的圖片,很難調動全體學生的注意力和學習興趣。如果教師采用多媒體教學,把靜止的圖片變成有動感的畫面,效果就會大不一樣。例如,我上這節課時就采用多媒體教學。一上課,我就在屏幕上展示出主題圖,大象滑滑梯、飛機轉盤等玩具是學生所熟悉和喜歡的,大家都顯得非常高興,仿佛自己真的來到了兒童樂園,每一雙小眼睛盯著畫面。于是,我抓住這個時機問學生:“誰想和大家說說這是什么地方?有些什么?”話音剛落,他們就爭先恐后地舉起了小手。人人爭著發言,探索熱情十分高漲。在學生了解了有哪些人和物后,再引導學生數一數具體的數量,并組織學生交流,對數的方法進行點評。最后在學生認識數字1~10的基礎上再聯系自己身邊的、家里的、教室里的或校園里的人或物,說給同學聽聽,盡可能讓學生聯系的范圍大一些,數的機會多一些,讓盡可能多的學生參與數一數的活動。
二、讓多媒體幫助學生喚起想象,創設輕松愉快的學習氛圍
兒童最富于想象和幻想,兒童的世界最是千奇百怪、色彩斑斕。兒童感興趣的“現實生活”,成人常常不可理喻,就像教材中的“小兔采蘑菇”“青蛙跳傘”“小蜜蜂采蜜”等,我們認為不合邏輯常理,孩子卻興趣盎然。因此在上課之前,教師可以根據主題圖色彩鮮艷、趣味性強的特點,自編一段故事,配上一段音樂,創設一種情境,再進行一組富有啟發性的提問來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在認識符號“>”“<”“=”時,我只在屏幕上出示主題圖,學生立刻被活潑可愛的小動物吸引住了,都目不轉睛地看著大屏幕。這時,運動員入場的旋律響起,老師在旁充當運動會的解說員:“今天,森林里可真熱鬧!原來這里正舉行一場森林運動會,小動物紛紛報名參加。你們看,誰向我們走來了?”學生很興奮,有的已經控制不住自己,在自己的座位上大聲地說了起來,于是,我請學生站起來回答,有的說了小動物分別是多少,有的根據生活經驗進行了比較,說出了小兔和小猴同樣多等,學生思維活躍,誰都想說一說,老師從旁加以引導,他們很快就認識了“>”“<”“=”的讀法和含義。
三、充分利用多媒體,使教材中的圖片活化,達到教學的最佳效果
教材是課程標準的具體體現,是教師進行教學的依據,它為知識的傳遞提供了條件。學生通過教材看到的只是知識的結果,而數學知識的獲得往往是學生思維的結果。形成這些思維結果的過程,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給學生創造一個思維的空間,讓學生在老師的指導下,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識和思維方法及生活經驗,積極地動腦、動手、動口,主動地參與到學習中來。因此,我們在教學時應根據教學的需要,根據優化課堂的需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把教材中的圖片處理加工成富有動畫效果的多媒體課件或轉換成可進行實踐操作的活動。
例如,加減混合是一次“合”與一次“分”的連貫結合,要解決問題,首先要幫助學生弄清事情的發生和發展。如果僅有一幅靜態的畫面,“先……再……”的過程就不容易看清楚,尤其對于低年級學生更是難上加難。所以,我們可以把哪些圖制成動畫效果,展示出車上原有7人,到車站先下車2人,再上車3人。學生把實際問題弄明白了,列式計算就不會有太大的困難。
低年級孩子年齡雖小,可在他們的身上卻有著無窮的潛能,因此在教學時要充分發揮多媒體的魅力,教學中要盡最大的努力,最充分地調動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興趣,由“要我學”轉化為“我要學”“我愛學”。
參考文獻:
布魯納.教學論[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8-01.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