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洪翠
摘 要:小學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是通過教學活動的開展來培養學生的識字認讀能力、話語能力、寫作能力以及閱讀能力,要實現這一語文教學目標首先需要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開放課堂教學,真正實現學生學習主體地位,構建和諧的小學語文課堂。
關鍵詞:開放;創新;教學方法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明確指出:教師需要創新教學方法來構建生動、開放且具有生命力的語文課堂,將學生作為教學中心,引導學生實現學習方式多樣化,樹立終身學習意識。因此,教師要以學生為本,深入觀察、分析學生,開放教學,使學生的個性在學習中得到充分的發展。
一、開放學生身心
課堂并不是教師單向知識傳授的過程,而是師生相互交流、合作,共同進行信息溝通的雙向活動。師生關系作為課堂活動的基本組成部分,對教學的開展有著極大的作用。語文課堂教學活動是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實現的,因此,新課程標準倡導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注重創建和諧、平等、民主的新型師生關系,為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做好準備。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是具有無限活力的生命體,教師需要給予學生最大限度的尊重,既要尊重學生的人格,又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差異,并在學生個性發展的基礎上,創新教學方法,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使活動真正成為師生雙向合作的橋梁,使整個課堂充溢著人情味。
在現階段的小學語文課堂開展中,教師需要對課堂中仍存在的一些傳統教學常規進行革新,為和諧、民主、開放的課堂氛圍創造條件。比如,在傳統的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一直作為知識傳授者主導著整個課堂,而學生作為知識接受者被動參與著課堂活動。學生在這種個性長期被束縛的情況下,對語文學習逐漸喪失興趣,久而久之,產生厭煩心理。這時就需要教師針對這種傳統教學模式的漏洞進行改進。教師可以在課前預習階段,引導學生就將要學習的內容通過課外資料、網絡等搜集查找相關資料、搜集有效信息,豐富知識庫。在授課階段,教師要鼓勵學生敢于提出質疑,敢于質疑權威,從問題中尋求符合自身發展的知識。與此同時,教師要讓學生身心都動起來,首先要從自身方面出發,允許學生在課堂中自由發言,或者離開座位找相關同學進行討論……在這種自由活動的教學環境中,學生的心自然而然也就放松了,學生會以開放的心態來接受知識,從而實現學生個性解放、身心健康發展。
二、開放教學內容
新課程標準中指出:開放式的教學內容可以為學生提供更廣闊的思考空間、探討空間和發展空間,使學生在多樣化的教學內容中可以自由選取符合自身發展結構的知識內容,為學生開展創新活動提供條件,從而實現學生的個性發展。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不僅需要對學生進行基礎的知識傳授,更需要在教學中將學生的語文思維能力和語文運用能力的培養作為教學的重點。加之,語文是一門具有無限想象力和思維能力的基礎學科,學生在語文課堂中作為學習的主體需要發揮其想象力,用創造性的眼光來進行語文學習。比如說,在講授春天來了這一內容的時候,我會向學生就“春天來了,為什么麥苗會醒過來,嫩綠的葉子為什么要舒展”這一問題向學生展開提問,學生展開想象,“麥苗為了和葉子競爭才會醒過來,葉子為了洗澡才會舒展……”通過學生想象能力的充分發揮,學生的語文思維得到發展,提高了學生的語文意識。
三、開放教學方法
教學活動是以教師的教學方法為支柱來開展的,教學方法可以說在一定程度上決定著一節課是否有效。在小學語文課堂的構建中,教師需要樹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思想,將學生的全面發展和終身發展作為教學的重點,學生在教學中能夠發展自我個性,積極參與課堂活動,使課堂重新煥發生命力。教師為了實現這一點,可以創新教學方法,將課堂還給學生。比如,在講授小興安嶺這一內容的時候,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對季節的喜好,將其分別分為春、夏、秋、冬四個季節小組,教材內容由這四個小組分別進行演繹。通過這種方法,學生的學習興趣被充分調動起來,其個性得到發展,整個課堂顯得生動活潑。除此之外,語文是一門與生活息息相關的科目,教師需要積極開辟第二課堂,帶領學生走進生活、走向自然。或者利用多媒體將與學生生活有關的內容在課堂中進行展示,使抽象的內容變得生動、具體且具有吸引力。
除了教師在教學方面需要進行開放,學生的學習也需要開放。學生需要在學習中發揮主觀能動性,樹立自主學習意識。在課堂教學中,為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教師可以采取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學生自由地在小組內進行交流、討論,實現自主學習。
總之,我們需要開放課堂,將課堂與學習的主動權交還給學生,讓學生在和諧的教學環境中實現個性發展。
參考文獻:
[1]趙桂榮.新時期開放式小學語文教學有效開展的探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6(4).
[2]朱艷麗.營造民主和諧氛圍 構建開放性教學課堂[J].時代教育(教育教學刊),2009(9).
編輯 王團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