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方法分析
江蘇省宜興市第二高級中學 袁捷賢
在高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巧用多媒體,引入趣味性游戲,鼓勵學生進行小組合作學習,都有助于提高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夠幫助學生更深刻地理解教學內容。接下來,本文將以蘇教版為例,對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方法進行探討。
高中 語文 學生 創新思維 培養方法
語文是一門人文性較強的學科,不僅能夠通過文本教學增強學生閱讀能力,還可以提升其創新精神和語文素養。而為了實現這些目標,教師有必要靈活運用多媒體技術,指導學生進行角色表演和合作探究,以便學生能夠積極思考,充分發散思維,建立創新思維,進一步加強對文本語境、情感等的把握,深刻領悟到教材內容的深層意義。
多媒體技術可以通過動態的視頻、靜態的插圖更好地呈現教材中以文字形式表現的故事情境,為學生營造更加立體、豐富、真實的教學情境,同時還可以在教學時加入樂曲伴奏,借助音樂的獨特魅力,引發學生的想象、聯想,充分調動學生的情緒,使學生自然而然地產生求知欲望,并在這個過程中逐漸建立起創新意識[1]。例如,在講解高中語文蘇教版《林黛玉進賈府》有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先播放5~10分鐘左右的視頻,視頻內容為電視劇《紅樓夢》的相關片段。這樣既可以引起學生對小說內容的興趣,同時也可以使學生在學習課文前了解小說的歷史背景,加深學生對文本的印象,從而便于教師有序地開展課堂教學。然后,再讓學生思考:如果自己是小說中的人物會如何處事,并對視頻中的人物和自己想象中的人物進行對比。如此一來,學生不僅會在不知不覺間樹立起創新意識,而且也能夠更好地體會林黛玉、賈寶玉等主要人物的思想情感。同時,教師可以在課件中插入圖片、播放伴奏音樂,使學生可以“身臨其境”、發散思維,從而更好地理解課文內容。例如,講述高中語文蘇教版《雨巷》時,考慮到高中學生可能很少去江南旅游,難以一睹梅雨季節江南小巷的風采,教師可以將課件設置成有姑娘撐著油紙傘在雨巷中行走的圖片背景,并根據詩歌內容將插圖呈現方式設置為“從遠到近”和“從近到遠”,播放節奏舒緩的輕音樂。如此一來,詩歌中的油紙傘、小巷、丁香女郎、蒙蒙細雨、籬墻等景物就變得非常生動、清晰,加上有音樂的感染,學生很容易將自己代入詩歌中“我”的角色,想象和丁香一樣的姑娘擦肩而過的作者是怎樣的心情,深刻理解“我”為什么會期待在雨巷中遇到一個結著愁怨的丁香女郎,有助于學生養成發散性思考的習慣,形成創新意識。
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適時引入趣味性游戲,引導學生進行角色表演,能夠創建輕松、歡快的教學情境,充分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和創新思維,有效鞏固課堂中教授的知識[2]。例如,在進行高中語文蘇教版《雷雨》一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將教材內容整理、編制成學生可以看懂的表演劇本,然后在實際教學中,先向學生講述課文內容,待學生大致了解課本的故事情境后,再讓幾位學生扮演魯侍萍、周樸園、周萍、魯大海等小說涉及的主要人物角色,其余的學生則觀看表演。在學生表演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鼓勵其適當配合自然的表情和肢體動作豐富人物角色的性格,以更好地體現劇本要傳達的意思。然后,待學生表演結束后,教師再對小說內容進行更細致、深入的講解。如此一來,學生便能在教師的引導下充分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同時進行表演的學生可以在表演過程中充分揣摩小說人物的心理,深刻體會到魯侍萍的善良包容、剛毅頑強,周樸園的風流、偽善、冷酷,而觀看表演的學生也能通過表演厘清小說中人物的關系,并對其做出客觀評價,因此有助于學生獨立思考,形成獨到的見解,對培養學生創新思維有較大幫助。同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對小說中多個故事情境進行分組表演。例如,完成高中語文蘇教版《林黛玉進賈府》的基礎教學任務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練習課文中的故事對話,等到學生基本熟悉教材內容后,組織學生分組對文章中不同的故事情境進行表演,使學生能夠充分發揮自身想象力和創造能力,從整體上掌握多個人物的心理活動和形象特點。
基于傳統教學模式與方法,高中語文課堂教學非常枯燥,學生難以保持持久的注意力,不利于學生充分內化課堂內容,教學效率也難以得到有效提高。如果教師引入小組合作法,指導學生分組進行探究實踐,能夠較好地激發學生對高中語文的學習興趣,有助于逐步提高學生的創新能力和語文素養[3]。為此,教師要先根據學生的學習情況將學生分成若干小組,確保小組中既有語文學習能力較好的學生,也有語文素養相對較差的學生,然后根據實際教學需要安排合適的學習任務,讓小組分組完成。例如,教師在進行高中語文蘇教版《荷塘月色》課堂教學前,可以根據作者的情感轉變情況,將課文內容分成4個部分,即不靜到求靜、求靜到得靜、直至出靜。然后,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先向學生講解文本內容、解釋重難點詞匯和句子,待學生完全熟悉教材后,讓學生分組畫4幅介紹文章不同內容的圖畫,并用1-2句話簡要概括所畫的故事內容。這樣,學生便能在畫畫的過程中看出作者的情感是有變化的。基于此種情況,只要教師稍加引導,學生就會明白:文章開篇便提到這幾天心里不寧靜,基本可以在閱讀中得知作者此時心情是“不靜”的,同時為了“求靜”,作者決定去“荷塘”走走,而關于作者是如何“得靜”“出靜”的,文章并沒有直接用文字說明,而是將其隱含在景色描述中。可見,小組合作教學既能夠活躍教學氛圍,提高學生學習熱情,同時有利于增強學生創新能力,幫助學生深刻理解文本內容。
綜上所述,多媒體教學、情境教學、小組合作教學與高中語文的教學目標相契合,可以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幫助學生深入了解文本。為了充分發揮這些教學方法的積極作用,教師可以根據需要在課件中插入圖片、音頻和視頻,引導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鼓勵學生分組進行合作探究。
【1】夏靜芳.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培養【J】.西部素質教育,2015(12)
【2】陳美.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語文思維能力培養策略【J】.中國校外教育,2016(7)
【3】熊斌.淺談高中語文教學中學生創新思維的培養【J】.赤子(上中旬),20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