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數字在古詩中的運用
江蘇省常州市鐘樓區北港街道中心幼兒園陳曉燕
中國文化的積淀非常深厚,無論是真情與興會、脈注與綺交、對偶與排比、借景與伏線……常常與數字有著深廣的聯系。古人留給我們豐富文化遺產,不論是詩、詞,還是曲、賦,其中的佳句名作如林。值得注意的是,許多古詩中間往往鑲嵌著數字。
古詩中的數字猶如點睛之筆,構成詩文的主線或脊梁,就好像圍棋的九段高手,投下一子,滿盤皆活矣。我國科普大家鄭公盾老先生曾在《人民日報》上發表過專門文章介紹數字古詩,鄭老先生特別提到的一首是:
一去二三里,煙村四五家。
亭臺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這首短小的古詩巧妙穿插應用了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這十個數字,而且完全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排列,七平八穩,一點不亂,很好地描繪出恬靜、平和、純樸的田園風光。讀起來瑯瑯上口,同學你記性好的話,朗讀兩三遍,就能記住了。
數字入詩常表示比喻,使景物更加生動形象。如“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倫送我情”(《贈汪倫》),以潭水千尺之深比喻兩人情誼之深。感情本是抽象無形的,拿它與千尺潭水作比,就顯得具體可感了。
詩人利用數字來抒發自己心中的苦悶和憂愁,如“危樓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夜宿山寺》),以“百尺”作虛指,形容山樓高峻、聳入云際的景象,這種高度上的夸張,突出了山樓的高。“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秋浦歌》),詩中的“三千丈”用了浪漫、夸張的手法抒發了詩人心中的苦悶與憂愁。
通過對比來表達作者的思想,如“朝辭白帝彩云間,千里江陵一日還”(《早發白帝城》),“千里”虛指由白帝城至江陵路途遙遠,“一日”說明時間很短,兩者作懸殊對比,寫出了舟行的迅速,同時也透露出詩人遇赦東歸時喜悅興奮之情,快船快意,令人向往。
更有味道的是有些詩文本身就是一個數學問題。讀著瑯瑯上口的詩歌,思考著耐人尋味的數學問題,數學思維與詩情畫意融為一體,學者喜聞樂見,聞者愿作深思。如:
晚霞紅
太陽落山晚霞紅,我把鴨子趕回籠。
一半在外鬧哄哄,一半的一半進籠中。
剩下十五圍著我,共有多少請算清。
現在的幼兒物質生活豐富,學的東西也很多,如:樂器、舞蹈、繪畫、書法等等,但值得幼兒背誦記憶的東西不是很多。古詩是中國古典文學藝術中的一支奇葩,它博大精深,瑰麗燦爛,千百年來,以其精湛的語言,深邃的意境而膾炙人口,吟唱千古。幼兒時期是一個人記憶力最強的時期,古詩篇幅短小,工于音韻,句式工整,讀起來朗朗上口。在幼兒期學習古詩、誦讀古詩,可以讓幼兒了解中華民族的燦爛文化,提高幼兒審美能力,豐富知識、啟迪智慧、發展潛能、陶冶情操。出發點很好,但目前孩子對古詩還是出于誦讀的階段,不需要孩子能有多深的理解。小朋友對古詩還是挺感興趣的,特別是當他們搖頭晃腦的在背誦古詩時,就特別的興奮,總要一下子把自己會的古詩統統都背誦一遍。
而在我們班,孩子們對數學的興趣不是很濃,那一個一個數字仿佛與他們無緣一樣,上到數學課部分孩子就有些無精打采的,就是搞不清那些數字所要表達的是什么意思。把孩子喜歡的古詩和不喜歡的數學結合在一起,讓我們有了一個大膽的嘗試——帶點古詩文,走進數學課堂。在選擇古詩方面,我們考慮到了趣味性和難易程度,如:
李白沽酒
李白無事街上走,提著酒壺去買酒。
遇店加一倍,見花喝一斗。
三遇店和花,喝光壺中酒。
借問此壺中,原有多少酒?
巍巍古寺
巍巍古寺在山林,
不知寺內幾多僧。
三百六十四只碗。
看看用盡不差爭。
三人共食一碗飯,
四人共吃一碗羹。
請問先生明算者,
算來寺內幾多僧。
這樣的例子很多,不勝枚舉。總是一成不變地帶領學生走入教材,也有乏味的時候,我們平常何不改變一下教學內容,把這些詩歌中的數學問題呈現給學生,讓學生換換味道,讀著古詩,想著數學。解決了問題,也讀懂了古詩,還開了眼界。
讓古詩中充滿著數學的氣息,而讓數學課堂上增添古詩的韻味,孩子學習起來興致更濃,既對古詩有了全新的認識,又提高了孩子們對數學的興趣。
在古詩《一望二三里》中,孩子們對其中的數字感到非常的興奮,不僅僅是回答出了老師的提問,而且自己還從中挖掘到了很多數學的成分,如:里面有哪些是單雙數?里面到底是什么最多?如何把數字從小到大排序(或者是從大到小)?
又如在古詩《李白沽酒》中,當孩子理解古詩所表達的含義時,更多關心的是李白到底喝了多少酒呢?有沒有喝醉呢?到底怎么樣才能知道李白喝了多少酒呢?孩子學習的情趣特別濃。
還有,在古詩《巍巍古寺》中,孩子們對詩中所說的數字感到很有趣,很想進一步的去了解古詩的含義。
另外,給孩子做和數字相關的古詩練習時,孩子們的興趣也很濃,都爭著要回答相關的問題。
如:1.不知細葉誰裁出,___月春風似剪刀。 (二)
2.飛流直下___千尺,疑是銀河落___天。 (三、九)
3.人間___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 (四)
4.春色滿園關不住,___枝紅杏出墻來。 (一)
5.欲窮___里目,更上___層樓。 (千、一)
6.烽火連___月,家書抵___金。 (三 、萬)
古詩和數學進行結合后,經過實踐證明,孩子們不管是對古詩還是數學,興趣有增無減,所以我們感覺這個方法是行的通的,在今后的教學中,要加強該方面的研究,爭取把該課題完善,并能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