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文化作為語文課程資源開發與利用的途徑探索
甘肅省莊浪縣第四中學 朱嘉鼎
在學校教育中,語文教學與校園物質文化之間是一種相輔相承的關系,二者密不可分。語文有學科特點和優勢,能夠為校園的物質文化做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同時,語文學科能夠通過開發并利用豐富的校園物質文化,從而改善語文教學的內容。
語文課程跟校園文化是一對孿生兄弟,語文課程可以從校園文化物質環境角度的改變做出貢獻。這種改變表現在發下幾個方面:
第一,老師可以引領學生參加校園的各種物質文化建設。每一所學校的物質文化都是非常豐富的,隨時都可以作為實訓的基地。老師可以引導學生來參與到校訓、校歌、校風、校史等等方面的系列主體文化作品的設計和創造當中去。為自己校園中的綠化景點起一些富有內含深刻的名字。這些景點起名時,可以面向全校范圍向廣大同學進行征集,這樣一來參與面廣,參與度高,有利于提高學生對語文學習的興趣,是一件非常有意義的事。
第二,老師可以引導學生組建班級圖書館。現在由于種種原因,好多學校的圖書配備不足,學生的閱讀量跟不上。這樣,老師完全可以因地制宜,發揮學生的能去性,發動學生為學校、班級進行捐書。增加圖書量,擴大學生的閱讀面,提升語文學科的學習興趣。
第三,老師可以引導學生與語文活動課程結合起來,讓學生為學校建設文化景點。語文活動課程一般講究“做中學”,在實踐中逐步提升能力。語文教師可以根據學校的整體規劃,根據語文活動課程的特點,有計劃選擇地指導學生建設一兩個景點。作為自己學習語文的基地,并把這種制作的過程嘗試能夠運用語言表達出來。從而提升語文的表達能力。
第四,老師可以引導學生積極參與學校活動。現有的櫥窗、墻報以及班刊、校刊、校報等宣傳園地的編輯工作,盡量讓學生在平時積極參加校園廣播站的工作,盡量使學生做到讓“每一塊黑板,每一面墻壁都會說話”,這樣一來更能發揮語文課程的獨特優勢。
一所學校校園豐富的物質文化為本校的語文課程提供了鮮活而有生命力的素材,同時也為語文課程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老師完全可利用校園里的這些素材來培養學生的語文能力和語文素養。一般來說,語文教學中對校園物質文化進行開發和利用,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
第一,老師要引導學生積極利用各種教學設備,并能將其運用于語文學習中去。現在每所學校都有豐富的校園物質文化,諸如多媒體教室、圖書館、語音實驗設備等。老師可以想盡辦法將這些教學設備投入到語文課程學習中去,為語文教學能夠拓展廣闊的天地,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第二,老師可以利用現有的校園風景來培養學生的觀察、動手能力,培養良好的習慣。語文教學中老師可以利用現有的校園物質文化環境來鍛煉學生的觀察事物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學習中良好的觀察習慣,諸如可以引導學生進行定點觀察,觀察校園中一個植物或一個風景在四季當中的變化規律,讓其寫出觀察日記,做好記錄。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觀察品質,也鍛煉了學生的能力,一舉兩得,同時也提升了學生語文表達能力。
第三,老師可以利用班級、教室的布置來優化學生的學習心理。一個良好的教室環境,不僅有利于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還能夠讓身處其中的老師產生良好的情緒,形成教學氛圍,這樣的環境能有利于營造語文課堂教學需要的特定情景,從而提升語文學科的教學質量。教室是進行教學的特定場所,它是校園物質文化承載的主要內容。學生進行學習活動的這個場所,除了應有足夠的空間,良好的通風設施,窗明幾凈,適宜的濕度、溫度外,老師還應該倡導學生,對自己的這個生活環境要進行科學合理的布置,這樣一來美化了本來枯燥的環境,學習生活中會更有利于促進學生和老師的身心健康。魏書生老師對課堂的布置別有匠心,課桌上擺放有三部分內容的座右銘:一是自己崇拜的偉人的名字或照片;二是自己要追趕的同學的名字;三是針對自己的弱點寫一句醫治這一弱點的格言。偉人的英名時時鞭策著學生;同學們互幫互學,形成競爭的局面,富有哲理的格言像盞盞明燈照耀著每一位學生的心靈。教室前面放有圖書柜,為同學們的閱讀提供方便。
第四,老師要能夠利用好校園物質環境來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一所有著優美環境的校園,往往就會成為這所學校中學生的創作對象、審美對象,同時也會成為學生精神活動及語言活動的有機組成部分。諸如學校中文化場景如果給人品味高雅,學校的布局結構合理、美觀大方,這樣的環境不僅直接給人以愉悅的享受,也可間接地給帶來“潤物無聲”的審美能力與情趣的熏陶。所以,每位語文老師應該利用現有的校園物質文化,來對學生進行感受美、鑒賞美、創造美的能力的培養。
總之,在目前的學校教育中,語文課程與校園物質文化之間的關系密不可分。作為一線老師在教學活動中,既要從語文學科的自身優點出發,為校園物質文化的發展做也本學科應有的貢獻,同時老師也要充分利于好現有的校園物質文化,對改善語文教學,提升學生語文學習的興趣和能力,進行積極探索,以期達到雙贏的目的。讓校園物質文化為語文學科的提升插上翅膀。
注:本論文是甘肅省十三五規劃課題《學校特色文化創建與校本課程開發整合研究》階段研究成果,課題批準號GS[2014]GHB14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