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看山無色,近聽水無聲
——立足文體,讓神話更神奇
江蘇省蘇州市吳中區橫涇中心小學 王 婷
《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教材選文要具有典范性,文質兼美,富有文化內涵和時代氣息,題材、體裁、風格豐富多樣,難易適度,適合學生學習”的要求,因而教師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培養學生的文體意識。
神話是由上古先民集體口頭創作,表現對自然力量的崇拜、斗爭及對理想追求及文化現象的理解與想象的故事,具有較高的哲學性、藝術性。最初,神話是因為沒有文字記載而只能口耳相傳。在整個神話的流傳過程中,把原本單一的神話進行不斷豐富,使神話出現了更多的情節。因此神話它沒有華美的文辭,而是以故事情節本身流傳千古。神話教學,追求的是藝術真實,而非生活真實。小時候聽老人講嫦娥奔月等神話故事,現在留下的,不是言語形式,而是人物的美好情感。所以,神話教學,關注點在于“人文性”。 “故事”就是神話的文體特點,整個教學過程就應該以“講故事”的形式呈現。故而在神話教學過程中可以以“聽說”為基本組織形式,以“講故事”為最終落腳點,將“讀”的能力培養作為一種伴隨。
下面以《嫦娥奔月》為例,談談自己的認識。《嫦娥奔月》這個膾炙人口的故事,可以使學生在“聽說”的氛圍中走近文本,在“凄美”的情境中“讀”來,在“柔美”的意境中“講”下去。引導學生“講”出來,而不是“讀”出來,甚至能“演”出來,那樣“文本語言”就真的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語言了。
在教學過程中根據課文情景,引導學生展開豐富想象,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感受語言。如教學《嫦娥奔月》,在上課伊始,便讓學生聽一段嫦娥奔月的故事,隨著老師生動的語言,豐富的表情,形象的動作,學生的心不禁沉浸入神話故事里面,仿佛進入了那無限的天空中看到了美麗的嫦娥美麗善良的嫦娥為了老百姓不受害,吞仙藥升天成仙的畫面;想到嫦娥后羿本為佳偶,造化弄人嫦娥錯吃飛天靈藥,兩個癡心人從此天人相隔,借月相望以解相思。學生不禁含淚于眶,為教學這篇課文定下了感情基調。這樣的訓練,讓學生品出言中之意,悟出言中之理,感受言中之情,既陶冶了情操,又訓練了語感。
神話閱讀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每一個神話,其實都曾經是一次偉大的創造,都算得上是人類的一個小小奇跡。一篇引人入勝的神話故事如同一葉充滿幻想的小舟,師生共同駕這葉時空之舟,駛入神話河流,去追尋文明的源頭,去領悟神話最深邃、最廣博的意義。這就是神話帶給我們的“無限延伸”。
《嫦娥奔月》故事性強,淺顯易懂,學生一眼就能看出嫦娥“美”的形象,說出她的善良、機智和勇敢。然而,關于嫦娥奔月人們為什么要創造這個神話?古人們想傳達出什么心理?帶著這樣的問題去讀神話可能會比逐字逐句逐段地分析課文好得多。因此,以“自由讀課文3、4、 5自然段,說說鄉親們為什么非常想念嫦娥呢?”統領全文;以說說“人們懷念的僅僅是嫦娥嗎?”作為導讀全文的提煉,以“閱讀3—7自然段,說說哪一段充滿了想象力,哪一段最‘神’?”為導讀線索,在課上讓學生互相交流。學生爭相發言,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將學習的效率在大容量、高頻率地在課內互動、互補、互促中得到提高。從而學生會悟出神話里寄托著祖先對真、善、美的追求,對正義的渴望,對邪惡的鞭撻,寄托著人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一定會立足文本,抓住神話最核心的特點學習神話,創造神話。
神話它不是流光溢彩的不朽篇章,它以它質樸的語言,神奇的想象,呈現給我們另一個美妙世界:“后羿登上昆侖山頂,運足氣力,拉滿神弓,“嗖——嗖——嗖”一口氣射下了九個太陽;嫦娥吃了仙藥突然飄飄悠悠地飛了起來。她飛出了窗子,飛過了灑滿銀輝的郊野,越飛越高。碧藍碧藍的夜空掛著一輪明月,嫦娥一直朝著月亮飛去。”《牛郎織女》中老牛的神奇和對廣袤的銀河的想象都帶有夢想的色彩。這些神奇的情節牽動著每個學生的神經,夢想給了兒童詩意,也給了他們自由。有什么自由能夠比得上夢想的自由呢?
神話之所以為“神”,在于其浪漫而瑰麗的想象。因為想象,神話創造出了現實生活中無法復制的美好境界;因為想象,學生深刻感受到神話中上古人民美好的寄托;因為想象,學生站在了對待這篇課文的一個新的高度上。然而,讓學生感受神話的特點,朗讀無疑是最好的手段,加上圖片、音樂的幫助,學生們更能深深感受到神話之“神”,神話之“美”。 朗讀指導的過程,就是指導學生還原畫面的過程。從本質上說,想象是“入”,朗讀是“出”。王國維在《人間詞話》中言:“入乎其內,故有生氣;出乎其外,故有高致。”“批文入情,情動辭發”。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營造各種情境,想象激發、入境體驗、情境演示等策略,引導學生沉浸在神話的情感中,感情朗讀才能更加表情達意,形神兼備,神話的無窮魅力才能得以領略。
“成年人寫的神話是幼稚的,只有經過兒童的再創作,這些神話才能成為真正的神話。”(榮格語)學生在課堂上的對話再現了神話真實的情境。課堂上教師就應該抓住神話的特點,讓課堂充滿神奇的誘惑,讓創造得到延展,讓靈性在神話的世界,讓神話與兒童天性之間形成一種渾然天成的“親緣關系”,使他們好奇心與追求光明、追求不平凡事物的天性得以張揚。因此,在神話的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參與神話故事的重構,引導他們在一遍又一遍的朗讀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語言來講述神話故事。每個神話里總有個近于完美的人物讓人為之贊嘆,嫦娥就是這樣一個人物。她善良、美麗、機智、勇敢……這樣的形象特征是溢于言表的。
美的力量是永恒的。神話里寄托著祖先對真、善、美的追求,對正義的渴望,對邪惡的鞭撻,寄托著人們對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它引領著學生不斷地朝向具有鮮明語文學科特征的專業化道路走下去,朝向“未來”走去,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其實,每一種文體的教學都是如此,只要抓住“牽著牛鼻子的繩”——文體特征,語文教學的“有效”就能不斷地朝向“未來”,朝向學會學習,朝向終身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