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朱麗華
讓“生長課堂”成為撬動課程改革的支點
文| 朱麗華
課程是解決教什么的問題,課堂是解決怎么教的問題。對于基層一線的教師來說,課堂仍然是課程改革的主陣地,而改變教與學的關系,無疑是課堂教學改革的關鍵。近年來,重慶市璧山區以“生長課堂”構建為支點,全力撬動課程改革。
教育的本真是對生命的關懷,尊重生命的獨特性,喚醒生命的自主性,激活生命的可能性。因此,璧山區結合璧山“綠色教育”的理念提出了構建區域生長課堂。“生”是從“無”到“有”(即發生);“長”是從“小”到“大”(即發展)。生長課堂不僅是學生知識的生長,智慧的生長,素養的生長,不僅是學生的生長,也是教師的生長。生長課堂是一種目標引領,是一種價值取向,更是一種境界追求。區域內學校采用哪種課堂模式,或者有無課堂模式,只要呈現了生長課堂的三大“DNA”,就是璧山區生長課堂的落地。
一是充實地生長。課堂是學生快樂成長的地方,要把課堂交給學生,時間交給學生,空間交給學生,權利交給學生;要由唯一性向可能性、選擇性、多樣性開放;要由書本世界向學生的生活世界開放,向體驗和經驗開放。
二是扎實地生長。扎實于“四個清晰”:起點清晰——學生現在在哪里;目標清晰——希望學生去哪里;過程清晰——如何帶學生去那里;評價清晰——怎么知道學生到了那里。
三是真實地生長。真實于“四個有”:有生成——課堂有教師和學生的真實的、情感的、智慧的、思維的、能力的投入,有互動的過程;有溫度——教師真實地和學生一同成長,耐心的陪伴學生成長,讓課堂充滿溫暖的氣息;有不足——允許學生“犯錯”,理解學生的差異,鼓勵學生大膽嘗試,允許課堂不完美,鼓勵教師自我反思;有常態——拒絕華麗的表演,課堂上教師除關注學生外要“目無他人”,還原課堂真實的價值,打造課堂真實的研討氛圍。
人人會聽每個月舉辦“生長課堂”現場會,把專家引領、現場展示、解答疑惑一體化,共同研討如何把生長課堂三大“DNA”在各個學校落地生根。同時,采用現場直播,場內場外討論:這堂課生長了什么?怎么生長的?
人人會評區域內以“微課”的形式向廣大教師征集了生長課堂中拒絕的十種現象,形成了以“充實地生長、扎實地生長、真實地生長”為一級指標,“扎實于四個清晰、真實于四個有、充實于四個放”為二級指標,具體到20個有沒有的現象為三級指標的課堂觀察量表。讓老師明白,傳統課堂的哪些現象,是我們應該拒絕的;讓老師知道,可以有多元的上課風格,但要讓課堂充滿生長的氣息。
人人會上區教科所經常性組織名師、特級、骨干教師有針對性地開展生長課堂專題式、講堂式、案例式、任務驅動式、考察學習式等多樣化的區域和校本研修活動。鼓勵骨干教師率先申報過關,其他教師分批次人人過關。
以制度保障為沃土區域內學校管理水平、教育教學質量基本穩定的學校,采用自主申報的形式,擁有對教師、學生等自主評價的權利,把捆綁式變為松綁式,給學校更多的自主管理空間。
以經費保障為陽光區域內課程改革擁有獨立經費,專項用于學校的課程改革,并向生長課堂的一線研究者傾斜,給他們搭建展示平臺,最大限度發揮有教育情懷者的能量,并影響更多的人行動起來。
以培訓保障為雨露在北京、上海、南京等教育高地,建立了教師培訓基地,基本實現了從校長、中層、骨干教師的培訓全覆蓋;全區12所學校與市內12所名校深度牽手合作,讓區域內學校既要埋頭拉車,更要抬頭看路。
“不生長”的課堂是無效的課堂,“被生長”的課堂是僵化的,“自生長”的課堂是綠色的課堂,“共生長”的課堂是理想的課堂。璧山教育人正在為構建“共生長”的課堂而努力!
(作者單位:重慶市璧山區課程改革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