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錢集中心小學 胡 娟
新理論
挖掘文本素材 滲透習作指導
江蘇省宿遷市沭陽縣錢集中心小學 胡 娟
《語文課程標準(2011版)》中對作文部分的總要求是:能具體明確、文從字順地表達自己的意思。能根據日常生活的需要,運用常見的表達方式寫作。
由于受到農村學校條件限制,小學學生閱讀面狹窄,閱讀量較少,家長陪讀也少,導致學生好詞好句積累偏少。新穎的作文素材匱乏,缺乏寫作興趣。寫作時無從下筆。教師要試著將傳統的“師授作文”變為學生“自主作文” 留給學生充分思考、發揮、創作的空間,逐步養成學生愿寫作文、想寫作文、爰寫作文的好習慣。
1.拓展學生想象力
孩童時期,孩子接受的外來消息最懵懂,也最分散,此時教師要適當的用圖片引導孩子有序思維,幫助其連詞成句,連句成段,連段成章,適時的語言鼓勵和物質獎勵,能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不會使其覺得枯燥無味,也不會使其感覺吃力。這不僅是一種學習,也是一種快樂與享受。看圖說話是低年級學生剛學寫話階段,也是作文起步階段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教師要有意識的拓展學生的想象力,有利于鍛煉學生的思維和語言組織能力,促進語言表達能力。
2.留心觀察
每個人的想法都取決于其觀察的切入點。觀察點不同,看到的不一樣,想法也就不同。
比如,教師可以帶學生出去接觸這個世界。到不同的地方,讓學生認真觀察,在大腦系統里形成認知。學生一旦形成這種認知,寫作就信手拈來。
問題的積累就是知識的積累。在循序漸進中,學生能更流利、更通暢地寫作。如果觀察一個物體能發現很多不一樣的東西,那才是成功的觀察,才是觀察的意義。
目前,小學教材中編寫的基本上是古今中外文章的典范,在一定程度上代表著中小學生的認知水平。這為教師在閱讀教學中進行作文教學,為學生提供材料,幫助學生積累寫作材料,創造了有利的條件。學習課文時,要按照閱讀環節有序展開:導入課文——課題質疑——初讀課文——整體感知——拓展研讀——布置作業。
如教學《月光啟蒙》時,在導入環節,我通過讀題質疑,問學生:“是誰啟蒙了誰?”閱讀過課文的學生能夠準確地答出,是母親啟蒙了文中的作者。接著介紹作者孫友田,問學生:“母親給了他哪些啟蒙?”記憶力和概括力好的學生能能說出幾點:唱歌謠、講故事、唱童謠、猜謎語。
我順勢讓學生閱讀課文,找一找課文哪地方是寫教唱歌謠、講故事、唱童謠、猜謎語?學生為了找出答案,興趣高漲,躍躍欲試。同時提出要求,讓學生畫出相關句子,做上批注。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當學生接觸新的課文時,要反復通讀,直到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當學生理解了課文的內容,對課文寄托情感的理解將水到渠成。
學生對課文的分析、理解和感悟,對寫作有著不可或缺的影響。一節閱讀課,不僅要讓學生理清文章的脈絡,感知文章的內容。受到情感的熏陶,更要讓學生掌握語言文字,運用語言文字與別人交流,學習文章的寫作技巧。
同時,注重拓展遷移,訓練學生自我表達能力,從說到寫,由仿到創,循序漸進,逐步提升寫作能力。
當學生仿寫課文時,會模仿作者的寫作思路、運用精練的語言來構思自己的作品。通過多讀多寫,輕松學習閱讀、表達、寫作的技巧。
如我在教學《明天,我們畢業》時,在學生充分感知課文內容的前提下,圍繞“眷戀”這個詞,貫穿全文的感情線索,理清脈絡。提煉小標題。通過課文分析,讓學生快速學會總——分——總結構方式以及詳略得當的寫作方法。讓學生明白,寫文章時切莫冗雜,否則會“眉毛胡子一把抓”抓不到重點。
在閱讀課上,教師要有意識地給學生提供作文材料,滲透作文指導。學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感知習作語言,領悟寫作方法,靈活地運用知識,開發智力,提高寫作能力,激發語文學習和寫作的興趣。
范文講評,更側重于講學生作文中的優點。教師可以把范文當作一面鏡子,讓學生知道寫作時怎樣才能寫得出彩。這留給了學生學習和思考的空間,不僅能提高學生對課文的欣賞鑒別能力,還能提高學生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和寫作能力。
如在講評《給×××的一封信》時,我會讓學生將自己的文章讀出來。當出現優美的詞匯恰當的的修辭、整齊的句式時,我會讓其他同學評價:他的文章寫得怎么樣?好在哪里?不足在哪里?你能試著用這樣的句子(詞匯)表達出同樣的情感嗎?學生根據自己對作品的理解發表自己的言語表達。
這樣,學生能夠準確地指出作文的優點和不足之處,并將范文與教材上的文章進行篇章整體結構、句子的語法、語言的邏輯順序、修辭手法的運用等方面的比較,從而認識到自己作文的不足,取人之長,補己之短。
實踐證明,在閱讀課中正確引導學生閱讀范文,從課文中挖掘素材,滲透習作指導,進行改寫、仿寫、續寫等,不僅有助于學生對課文的心領神會,還有利于學生靈活地借鑒范文的寫作技巧進行再創作。同時,在潛移默化中提高了學生的寫作水平,培養了學生良好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