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艷濤
讓傳統節日散發德育的芬芳
盧艷濤
節日課程;傳統教育;德育資源
班主任作為學生成長的“重要他人”,其核心素養體現為以育人為宗旨的綜合能力,即在教育理念上有對立德樹人的教育根本任務和自身教育角色的深刻認知,在教育智慧上有超越組織者、管理者的育人創見,在人格特質上有基于對學生真誠關愛、尊重的情感品質和教育情懷。班主任有責任、有義務將傳統節日整合為班會課程,加強對青少年的傳統教育,不斷增強中小學生對民族文化的認同,激發其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提高學生的人文素養。
傳統節日的背后都蘊涵著深刻的歷史文化內涵,有著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中華民族的許多優良傳統,都深深地浸潤在傳統節日中。我國傳統節日中的節慶內容豐富,并蘊涵著許多積極、有意義的優良傳統和民族精神。春節、中秋節思團圓,追求和諧美好、富強昌盛;清明節重祭祖懷遠、感恩尋根。每一個傳統節日都有它的歷史淵源、美妙傳說、經典詩文、獨特情趣。節日期間豐富多彩的習俗風尚,人們的衣食住行,民族的傳統藝術,以及人們之間的社會關系,人與人之間的各種情感,都會在我們面前得到充分展現。很多學生不喜歡過傳統節日,是因為他們根本不了解這些節日中所蘊藏的內涵。因此,挖掘傳統節日內涵顯得尤為重要,班主任要引領學生了解民族傳統節日的文化,增強學生對傳統節日的理解,進而讓他們認同傳統節日、喜愛傳統節日。如何開發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需要教師對傳統節日的核心內涵進行概括和提煉。
班主任應該以宣揚傳統節日為契機,組織、引導學生開展節日系列活動,通過班會課提升學生的認識。傳統節日系列活動可以包括:開展一次調查活動,師生共同擬訂傳統節日研究調查方案,內容可涉及傳統節日的來源、習俗、傳說、經典詩文、史書記載、飲食文化、地方特色等。通過小組分工、同伴互助,深入鄉村、社區,實地調查走訪,擬寫傳統節日的調查報告;開展一次知識競賽,比一比誰了解的習俗多;開展一次經典詩文誦讀活動,在誦讀中與節日親密接觸,親密對話。愛、環保、自信、樂觀、文明、合作、熱情等都是人生的財富,而中國傳統節日中就蘊涵著這樣的因素,挖掘傳統節日中的人文因素,通過多種渠道培養學生美好的品德,在實踐中體驗傳統節日中的希望、快樂、溝通和幸福。重陽節,我們讓學生尊老敬老,讓學生學會回饋、感恩。清明節,我們可以引導學生明白清明節的節日意義,它不僅是人們祭奠祖先,緬懷先人的節日,也是一個遠足踏青、催護新生的春季儀式。同時可以通過系列活動讓學生知道清明節的內涵不僅是緬懷故人,還有親近自然、珍愛生命的意味。
班主任要引導學生既科學認識傳統節日習俗,同時又以開放的心態吸納外來文化的精華,以此培養學生的全球化視野和尊重理解多樣文化的胸懷,創新節日文化內涵。總之,班主任要高度重視中國傳統節日所蘊含的德育功能和價值,努力開發其中蘊涵的道德教育資源,將之整合成傳統節日班會課程,并賦予傳統節日時代的意義。
G621 【文獻標志碼】B 【文章編號】1005-6009(2017)63-0032-01
盧艷濤,江蘇省靖江市濱江學校(江蘇靖江,214500)教師,一級教師,靖江市教壇新秀,靖江市優秀班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