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光友
抓住牽動職業教育全局的“牛鼻子”
孫光友
職業教育;對口高考;吸引力
教育部向社會公布的數據顯示,連續幾年,全國中職畢業生和高職畢業生就業率都在90%以上。按常理,出口暢必然帶來進口旺。事實卻是,職業學校的招生困局不僅未能破解,甚至還有下滑的趨勢。僅以中職教育為例,2015年全國中等職業教育招生601.25萬人,比上年減少18.51萬人,占高中階段教育招生總數的43.0%;2016年中等職業教育招生593.34萬人,比上年減少7.91萬人,占高中階段教育招生總數的42.49%。就讀中職學校的學生,絕大多數并非自愿選擇。
應該說,國家和地方政府在如何增強職業教育吸引力上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加大了投入、改善了辦學條件、逐步實行了中等職業教育免費制度、完善了困難學生資助政策。現在,社會上越來越多的人知道國家高度重視職業教育,越來越多的家長也看好孩子走學技術技能這條路。可是,真正到了面臨抉擇的時候,走進職校校門仍然是絕大多數家長和孩子的最后選擇。這說明,長期以來,職業教育改革并未解決怎么讓家長和學生愿意選擇職業教育這個根本問題。俗話說“提襖提領子,牽牛牽鼻子”,這個根本問題不解決,職業教育就會永遠處于被歧視的位置。
要抓住“牛鼻子”,先要搞清楚到底是什么因素影響了家長和學生對職業教育的選擇。可以肯定地說,在國家對教育普遍實行高投入的時代,在全民奔小康的年代,辦學條件、供讀費用等已經不再是制約條件。筆者分析,問題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是家長顧及“面子”。各地高中教育階段招生基本上實行先普通高中后中職學校的政策,以分數為唯一標準,考不上普通高中的學生就到中職學校就讀。這樣,職業教育成了“差生教育”,職業學校成了“差生集中營”;相比普通高中,職業學校的學生似乎低人一等,就連校長和老師都矮人一截。作為中國人特有的文化心理現象,“面子文化”極大地影響了中國人的日常社會生活。如果不是走投無路,又有多少家長會心甘情愿地把孩子送進職業學校?
其次是學生缺乏上升空間。中國人讀書最直接的目的就是升學,一級一級往上走。可職業教育的定位是就業教育,中職學校的學生畢業后大都是直接就業,往上基本沒有通路。盡管有對口高考制度,但對口高考的計劃比較少。大多數中職學校并沒有舉辦對口高考班,辦了對口高考班的,有一部分也只能算一個“搭頭”。另外,當前高職專科學校學生升本科的渠道還不是很通暢,接受的是所謂的“斷頭教育”。
再次是學校質量跟不上。不少家長談職校而“色變”,即使孩子沒有考上普通高中,也會通過走后門、拉關系,千方百計把孩子送到普通高中去,哪怕是排位最差的普通高中。究其原因,無非有兩點:一是擔心職業學校校風差,會把孩子帶壞;二是認為在職業學校學不到東西。這樣的觀點難免有偏見,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客觀現實。論教學質量,這些在普通學校學不好文化基礎課的孩子,在職業學校可能還是學不好,而且由于學習習慣不好,也不一定能把技術技能學好。沒有證據證明文化成績差的孩子就一定擅長學習技術技能。從整體上來說,職業學校的校風和辦學質量,至少從表面上看是不可能跟普通學校相比的。職校畢業生的高就業率其實是一種假象,并不代表職業學校培養的人才受市場歡迎,因為教育向社會提供的技術技能型人才數量不夠,用人單位沒有其他選擇。事實上,職校畢業生大多是中、低端就業,且初次就業穩定率并不高,暴露出來的問題就是職校畢業生不能很好地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不少企業老板都感嘆:職校畢業生不僅文化素養低,職業素養也很差,職業學校培養的優秀人才太少了。當前制約我國產業升級和經濟發展的最大瓶頸就是人才瓶頸,這與職業教育的低水平產出是有密切關聯的。
問題找出來了,究竟該如何解決?筆者根據長期從事職業教育的經驗,認為突破口就是對口高考制度,即實行對口高考改革,建立與普通教育高考并行的職業教育高考制度。實際上,很多有識之士都在呼吁建立職業教育高考制度。在全國兩會上,政協委員蘇華曾極力建議中職教育應從“就業為主”轉變為“升學就業并行”。
建立職業教育高考制度,“差生教育”標簽就會自動摘除。初中畢業生不可能再以分數為唯一依據向普通高中和中職學校分流,由于高考的吸引力,成績好的學生同樣也可能自愿選擇就讀中職學校,這樣就會形成學生以個人興趣特長和智能優勢來選定發展方向的良好態勢。
建立職業教育高考制度,“斷頭教育”困局就會自動解套。中職教育不僅直接培養面向就業的技術技能勞動者,而且理直氣壯地擔負起為高等職業教育輸送人才的重任。就業有門路,升學有活路,真正架起了人才培養的立交橋。
建立職業教育高考制度,“低質教育”名聲就會自動破解。只要職業教育不再是“差生”的集聚地,學校的學風和校風就會大不一樣,人才培養質量便會穩步提升。
要真正建立起“升學就業并行”的機制,當務之急是要掃清認識上的障礙。早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國家就出臺了“對口升學”政策,但這一政策在實施過程中一直處于被控制狀態。有不少地方和學校對“對口升學”懷有偏見,以為對口高考是與職業教育辦學方向相違背的。經常聽到這樣的質疑:“職業教育也搞高考,那還要中職學校干什么?都辦普通高中不是更好?”“職業教育是就業教育,怎么能辦成應試教育?”乍一聽,似乎很有道理,其實卻犯了常識性錯誤。
一是錯把高考當成了普通高中的特權。中等職業教育處于職業教育類型的中間層次,理應具有就業和升學兩大職能。現代經濟發展不僅需要初、中級技術技能型人才,也需要高級技術技能型人才。《國家中長期人才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制訂的人才發展戰略明確提出,到2020年,我國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勞動者的比例要達到28%。適應這一戰略的需要,《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現代職業教育的決定》提出,到2020年,高等職業教育規模要占高等教育的一半以上。近年來,國家推動部分高等學校轉型為應用型大學,正是適應國家經濟發展和人才發展戰略需要而做出的重大決策。
二是錯把高考等同于應試教育。在有的人看來,普通教育搞應試教育可以理解,職業教育也搞應試教育是無論如何不能容忍的。實際上高考并不必然導致應試教育。如果把高考應試看作教育的全部目的,那才是應試教育;而如果把提高學生核心素養、培養能夠創造個人幸福生活的公民當作教育的全部目的,就是素質教育。中職學校舉辦對口升學教育,只要端正教育思想,同樣也是能夠避免應試教育的。
三是錯把對口升學看成是非職業教育。對口升學教育不僅開設了語文、數學、英語等文化課程,還開設了相關專業系列課程,與普通高中課程體系是不一樣的。對口高考除了考文化基礎課外,還要考專業課,有的高校還加試技能操作。沒有考上大學的中職畢業生依然可以憑借所學專業實現對口就業。對口升學是正宗的職業教育,并沒有搶普通高中的“飯碗”。
在新的形勢下發展職業教育,決策者必須轉變觀念,要抓住牽動全局的“牛鼻子”,在頂層設計上做出改變,重新調整中等職業教育的辦學定位,把為高等職業院校輸送專業人才作為中職學校的主要任務之一。與此相適應,要建立起規范的職業教育高考制度。只有將對口升學這個“搭頭”作為“重頭戲”來唱,補齊中職教育的這塊短板,讓中職學校成為家長和學生的自愿選擇,職業教育才會迎來真正的春天。
G717
C
1005-6009(2017)76-0033-02
湖南省岳陽市第一職業中等專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