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吉林市第一實驗小學 范禹銘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探究
吉林省吉林市第一實驗小學 范禹銘
閱讀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中的重點和難點,是小學語文教師著重關注的教學方面。以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為目標,應注重樹立主體性閱讀教學觀念、營造良好閱讀環境激發學生閱讀興趣、培養正確閱讀習慣傳授正確閱讀技巧等。
小學語文 閱讀教學 探究
在小學階段的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是一項重要內容。閱讀教學的成效性不僅關系到小學生的知識技能儲備,也與學生視野擴充、交流溝通能力提升、價值觀念形成等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方方面面密切相關。小學是閱讀教學的基礎階段,也是重要的黃金階段,小學語文教學工作者們有必要利用這段最寶貴時間探究有效的教學方法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小學生的閱讀能力。
所謂“小學語文閱讀有效性”可以理解為:“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過程中,學生、教師、教科書編者、文本之間展開有效對話,學生能積極主動獲取知識、技能,學會透過語言文字掌握信息、學會思維、學會審美,初步學會閱讀,并能學以致用,閱讀能力長足發展,預期的閱讀教學目的有效達成。” 由此,有效性閱讀應當包涵如下特征:
1.學生“樂”學,課堂上師生良性互動
無論何種教學,其有效性都首先體現在學生樂學且能夠與教師良性互動上。學生不愿參與其中或是教師獨自“表演”的“填鴨式”教學無異于“對牛彈琴”。因此,有效閱讀教學應當是教師創造充滿生機和活力的課堂使學生在教學中樂于學習并主動求知,教學雙方身心愉悅在默契與良性互動中完成教學。
2.學生“悅”讀,課堂外學生自主閱讀
教育的本質不是在于“教會”而在于“不教”,即學生通過“被”教獲取習慣和能力,在沒有教師的指導下仍能夠自覺學習。閱讀教學有效性的第二個特征是通過教學使學生具備閱讀能力、習慣與方法,即便離開課堂和教師的引導也能夠喜歡自主閱讀。
3.學以致用,學生能力綜合提高
閱讀教學的目的不應局限于學生閱讀能力,而應注重更廣泛能力的提升。高效的閱讀教學不僅強調學生掌握文章布局技巧、修辭手法應用、遣詞造句方法、思想情感渲染等技術手段,同時也應重視學生感情覺知、情感表達、事件領悟等應用能力。
1.課堂教學中,學生缺乏獨立的閱讀空間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素質類課程在小學教學中占用了大量學時。語文教師在有限學時中完成基本教學任務都已成為難題,很難再給予學生更多的閱讀時間去思考,往往是按照自己的教學計劃把內容講完。這樣的結果是,學生很多疑惑并沒有發現,問題也沒能及時解決。師生之間缺乏互動,學生漸漸厭惡語文學習,閱讀能力提升較慢,于是慢慢形成了語文學習的“無興趣——不愛學——能力差——無興趣”的惡性循環。
2.課堂教學外,學生缺乏優質的閱讀習慣
小學生對于知識的學習與獲得還處于茫然階段,他們并不知道如何選擇和進行閱讀。教師上課的有限時間內,并無法全然講解閱讀的技巧,更無法手把手的教會學生對于書籍的選擇;而在課外,中國的小學生除了要完成當天的作業任務之外,還要學習課外班的內容,因此課堂之外能夠用于閱讀的時間非常少,更無從談及優質閱讀行為和習慣了。
3.閱讀教學重視結果評價,而忽視了學生內心情感的豐富
小學閱讀教學很多時候是面對“問題式”教學,即學生通過閱讀回答出問題,通過回答內容來判定學生是否理解了課文的內涵。這樣的教學往往使得學生認為自己的閱讀僅僅在于回答問題,作對題目就可以了,而忽略了文章作者的情感表達,缺乏體驗的閱讀很難在心靈深處形成共鳴,一次閱讀的習作僅僅是一次習題的演練,沒有在學生的內心成長中留下任何跡象。
1.樹立主體性閱讀教學觀念
在教學中首先應重視學生的主體性閱讀觀念和意識,在使學生能夠了解文章結構、主旨大意的同時,注重對學生自主體驗和感悟的引導,鼓勵學生用語言表達出自己的思維過程和情感體驗。如果能夠定期為學生開列一個適合他們的優秀課外書目,并在固定的時段組織學生進行合作學習、自主交流,讓他們的思維相互碰撞和啟發,這對于挖掘學生的閱讀及理解潛力都是大有裨益的。
2.營造良好閱讀環境,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小學生易受到周圍環境的影響,因此,可以通過布置教室的設施來營造適合讀書的氛圍,如布置醒目的名言警句、建立圖書角等讓教室里充滿文化氣息,使學生自覺地受環境感染拿起書本。除了固定設施外,教師也可以通過一定的方式方法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比如誘導或賞識激勵法,低年級時通過講一些故事或名著,用生動的語言吸引學生有繼續讀下去的愿望,從而拿起書本進行閱讀;高年級時則可以通過組織活動,如“讀書小明星”等,對喜愛閱讀的孩子給予獎勵,鼓勵更多的孩子向他們學習以此來培養的讀書興趣。
3.培養正確閱讀習慣,傳授正確閱讀技巧
正確的閱讀習慣對學生的閱讀能力的培養是非常必要的,良好習慣一旦養成,就會自覺地實施下去。一般來講,正確的閱讀習慣應當包括如下步驟:加強誦讀,通過對文章重點字、詞、句進行背誦和理解,加強對文章的主觀認識,領略作者的寫作意圖和情感表達;重視品讀,教師通過對課文(文章)背景或作者經歷的描述及對文章逐字逐句的講解,使學生在預設情境當中,與作者“隔空”形成思想共鳴,切實體驗作者寫作時的喜怒哀樂,獲得情感上的熏陶和感染;強調思維訓練,鼓勵學生積極觀察生活中的事與物,記下自己的情感體驗,養成用筆和文字記錄的好習慣。另外,教師依據自己的教學經驗傳授恰當的閱讀技巧,使學生能夠自主正確選擇閱讀書目、拓展自己的閱讀深度及質量、真正從閱讀中獲取成長過程中的“養料”和視野。
學生閱讀能力的養成雖然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過程,但卻值得每個小學語文教師認真的思索。畢竟,無論對于應試教育還是素質教育,閱讀都是語文教學至關重要的方面,它是基礎教學中的基礎,是關乎學生整個學習生涯質量的重要基石,值得教育工作者不斷地對其挖掘與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