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頤和佳苑小學 焦冬梅
模仿起步,指導小練筆
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頤和佳苑小學 焦冬梅
寫好片段是中年級階段作文教學的重要任務。雖然到了中年級階段,學生的口頭語言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而且通過幾年的閱讀訓練,對規范的書面語言也已有了相當的積累,但要他們用準確的書面語言來表達自己的意思,畢竟還有較大的困難。如何在理解與表達、學習與運用之間架起一座橋梁,降低起步作文的難度?那就是從模仿起步,指導小練筆。
模仿什么呢?
一、模仿典型的片段。我們通過認真地閱讀,發現蘇教版語文教材第五冊中有這樣幾種典型的片段:(一)總分式:如《北大荒的秋天》的第四自然段;(二)因果式:如《掌聲》的第一自然段;(三)轉折式:如《蒲公英》的第三自然段;(四)連續式或承接式:寫物的如《石榴》的第二、三、四自然段,寫人的如《哪吒鬧海》的第三、四自然段;(五)局部整體式:如《西湖》的第三自然段。
二、模仿典型的句式。如《泉城》的第一自然段中“有的……有的……有的……”。這些典型的片段和句式就是學生習作的范本。葉圣陶老先生曾經說過:“課文不外乎是個例子。”《語文課程標準》也指出,讓學生“嘗試在習作中運用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當然,我們所說的模仿也是指學習課文遣詞造句、聯句成段、謀篇布局的方法,至于內容還是應當傾吐自己心中的積蓄。
如何模仿這些典型片段或句式進行小練筆呢?
一、充分理解典型片段的構段方式。在閱讀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引導學生讀懂典型片段或典型句式,然后理清作者是如何聯句成段的。如總分式片段,要讓學生弄懂哪一句是總,哪幾句是分,分與總之間具有什么樣的聯系等。理解是基礎,只有充分理解了,才有可能進行遷移運用。在理解、運用的同時,還要注意引導學生積累這些典型的片段。積累多了,就為將來能靈活地運用這些典型的片段打下基礎。
二、利用課文內容,進行小練筆。三年級的小學生剛剛接觸片段寫作練習,學完一種典型片段后,要求他們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去進行仿寫,還是有一定的難度的。為此,利用所學的課文內容,模仿片段的組段方式,進行練筆,可解決內容問題,降低練筆的難度。利用課文內容進行練筆,可從這幾方面進行:
(一)模仿片段的組段方式,重新組合課文內容。課文都是以篇的形式出現的,但篇也是在段的基礎上形成的。有些課文的結構方式與某些段的結構方式基本相同。對于這些課文,就可以在理解課文的基礎上將其重新組合,把篇組合成段。如《北大荒的秋天》這篇課文就是總分總的結構形式,寫了北大荒秋天的天空、小河、原野、豐收的果實,課文的第四自然段就是一個典型的總分式片段。學完這個片段后,如果立即要求學生去寫一個總分式的片段,學生可能會感到無從下手。這時,不妨結合課文內容設計這樣的片段小練筆:以“北大荒的秋天真美啊!”開頭,圍繞這句話模仿第四自然段的格式寫一段話。課后可布置學生觀察,寫一寫“家鄉的秋天真美啊”或“操場上真熱鬧啊”。
(二)模仿典型片段,寫出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學完課文后,要求學生把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利用典型片段的組段方式寫出來,把口頭語言變成了規范的書面語言,既鍛煉了學生的書面表達能力,又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如《掌聲》一文開頭和結尾兩個自然段都是因果式的自然段,學完課文后,可要求學生把自己對課文的理解也寫成一個因果式的片段:那次演講后,小英有了哪些變化?原因是什么?因此,我們在生活中應該怎樣?
三、結合學生生活實際,進行小練筆。這種練筆與利用課文內容進行小練筆相比,要求有所提高,它要求學生用學到的典型的片段或句式來反映自己的生活。要能順利地完成這種小練筆,教師要根據教學情況,布置學生觀察有關的生活,設計好練筆練習,讓學生既有內容可寫,又知道怎樣寫。如:學習《石榴》,可在課前或課后,指導學生觀察自己身邊的某種植物,模仿其中連續式的片段,寫它的生長過程,寫它的果實。《泉城》第一自然段運用了“有的……有的……有的……”句式,既可要求學生用這一句式改寫第二自然段對珠串的描寫,也可要求學生觀察活動課或自習課同學們的表現,用上這種句式寫一段話。總之,格式是課本上的,內容是自己的,將學生的視線引入生活,讓學生學會如何運用學到的方法來表現生活。
四、發散思維,仿中求創。一種格式的片段,它所表達的內容在教材里有時是單一的。如:總分式片段在第五冊教材中只是用這種格式的片段描寫了景物。實際上,一種格式的片段可以用來敘述多種事物。如連續式片段,既可以按生長順序描寫植物,也可以按事情發展的順序來記敘某件事,還可以按活動的過程來描寫某項活動。學生對組段方式有了一定的了解后,要指導學生對同一對象采用不同格式的片段來描寫,仿中求創。如對校園里的花圃或活動場所的描寫,既可以按一年四季它們的不同特點,用連續式片段來描寫,也可按方位式片段的組段方式來介紹,還可以用總分式片段來敘述它們的特點。
這種小練筆密切結合閱讀教學,從模仿起步,就像練書法練習中的描紅、臨帖一樣,學生學有樣子,練有內容。如果長期堅持,并與作文教學相結合,可收到較好的效果。
簡介:焦東梅(1969-12)女 安徽合肥人 本科學歷 小學高級教師 從事語文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