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惠
中學生“離家出走”的原因分析及教育策略
陳 惠
中學生“離家出走”的現象,在各地各校并不少見,原因有很多方面。如何理性地看待、科學地預防及正確地處理,是擺在教育工作者面前的一個難題。班主任在實際工作中要注意優化教育方法、幫助家長和諧親子關系、增強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對不同的學生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
離家出走;原因分析;教育策略
根據筆者多年來的教育經驗,學生出走無外乎以下幾種情況:有抱著各種幻想結伴出走的;有因為受了委屈或誤解,一氣之下出走的;有以離家出走向教師、父母“示威”,爭取“自由”的。中學生身心發展尚未成熟,在面對學習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難時,其中有一部分學生會以極端的方式來逃避責任。當然,除了學生自身的因素外,學校、家庭、社會因素也是造成學生離家出走的重要原因。
從家庭角度來看:一是長輩的溺愛。長輩們過度的、無原則的愛養成了孩子自私自利的性格,少部分孩子甚至形成了“唯我獨尊”的心理。這樣的孩子非常容易心理失衡,稍有不如意就會出現偏激的行為。二是親子溝通不夠,直接導致了“代溝”的出現,于是沖突就不可避免地發生了。這種現象在單親家庭中尤為突出。
從學校角度來看:有些學校片面追求升學率,以至于學校德育工作弱化,必要的法制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等課程沒有正常開展。同時,有些教師的教育藝術欠缺,處理問題的方式簡單粗暴,甚至還會出現諷刺挖苦、變相體罰等現象,嚴重傷害了當事學生的自尊心,挫傷了他們的自信心和積極性。
從社會角度來看:原因比較復雜,但是新事物的出現是一個不可回避的現實。比如,網絡游戲使得少數自控能力較差的學生迷失自我。一些學生癡迷于游戲,不但荒廢了學業,還壓縮了他們的交往空間,影響了他們的交往能力。
離家出走的學生雖然比例極小,但是家庭和學校都應該高度重視起來。作為班主任,我們平時一定要多觀察,未雨綢繆,防患于未然。具體來講,在平時的教育教學中,班主任至少應從如下幾個方面著手:
1.優化教育方法。如果班主任在處理學生問題時僅憑舊經驗、老方法,或者僅從個人情緒、好惡出發,就很容易出現疏漏。筆者學校曾經有一個學生,有一段時間情緒低落,做事總是無精打采,班主任沒能足夠重視,只是一味對他嚴厲訓斥。結果,這個學生就離家出走了。后來找到這個學生后,我們才了解到,他的父母剛剛簽了離婚協議,他實在沒辦法接受,連續多日徹夜難眠,在面對教師不分青紅皂白地訓斥時,他崩潰了,選擇了一走了之。
所以說,班主任一定要做有心人,發現問題后要先尋找原因并認真分析,然后再采取有針對性的措施,而不是簡單粗暴地一概論之。
2.和諧親子關系。在離家出走這個問題上,很多時候看似是孩子的問題,其實家長也負有很大的責任。有些家長總是打著“愛”的旗號,將自己的主觀想法強加于孩子。即使與孩子之間有溝通,但當雙方意見不一致時,父母就會強制實施。有些家長因為自身的各種原因,平時很少過問孩子情況,但孩子一旦出現問題后便橫加指責。如果孩子沖動頂撞,家長便會情緒失控、口無遮攔,甚至對孩子拳腳相加,導致親子關系出現問題。
親子關系的好壞決定教育的成敗。親子關系一旦出了問題,教育的效果自然會大打折扣。家長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也是對其影響最深的人,必須充分認識到自身在孩子成長過程中的重要性,努力構建和諧的親子關系。作為教師,尤其是班主任,要主動承擔起指導家長的義務。班主任要有計劃、有重點地開展家訪活動,幫助家長了解孩子,學會科學地教育子女,盡早走出家庭教育的誤區。值得重視的是,班主任在家訪時應少些“告狀”,要把“如何密切‘親子關系’”作為一個重點加以關注。
3.增強學生的心理調適能力。班主任應加強對學生的青春期教育,幫助學生提高自身的心理調適能力。學生出現沖動的情緒,要么是個體的是非辨別能力出了問題,要么是受到了冤枉或過重的批評等。教師應利用課堂,尤其是班會課,以生動活潑的形式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幫助學生端正“三觀”,提高對是非的辨別能力。班主任要專門利用時間,對學生進行比較系統的青春期生理教育,幫助他們提高對青春期的科學認識。班主任要幫助學生切實學會換位思考,學會如何表達訴求,學會如何應對突發狀況,學會如何理智應對別人的誤解和批評等。
有效預防是前提,但如果已經出現了學生離家出走的現象,學校和家長不能互相追究或推諉責任,而應積極行動、科學處理、及時反思,有針對性地開展教育,解決問題。就班主任而言,在對當事學生進行教育時,就特別需要教育智慧,班主任要針對不同情況的學生采取不同的教育策略:
1.對因厭惡家庭而離家出走的學生。這類學生的家庭一般都很特殊:可能是父母離異,判給其中一方后,家長或是疏于管理,或是特別嚴苛,導致學生缺少關心和愛;可能是父母關系突然惡化,讓學生感到難堪、屈辱和痛苦,以致情緒失控;也可能是家庭經濟不太富裕,但孩子“有心”攀比,產生明顯落差;也可能是父母工作太忙,物質關心有余,精神關懷不足等。對于這些出走的學生,班主任一是要及時做好家長的工作,二是要在學校多關心學生,讓其能真切感受到來自集體的溫暖和愛。
2.對因逃避懲罰而離家出走的學生。這類學生出走可能是作業多次未完成,可能是違紀要被處分,可能是考試未達到家長期望,也可能是偷拿了家里的錢被發現了……學生因為對未知的懲罰心生恐懼,便選擇“一走了之”。這些情況,如果是因教師本身的教育方式有問題而引起,教師首先要反省自己的懲戒行為,改變自己的教育方式,并誠懇地向學生道歉。如果是因家長問題而引起的,教師要幫助家長對孩子重新準確地定位,寄予恰當合理的期望,努力提高家教的方法。
3.對因報復家長或教師而離家出走的學生。有一類學生的離家出走主要由于個人物質上的要求沒有得到滿足,或者是家長數次沒有兌現承諾;有些學生是由于家長偷看了自己的日記,或者偷看自己手機短信或者QQ信息;有些學生是由于家長沒有在同學們面前給其留足面子,自覺難堪;還有些學生是因為對家長或教師的批評不滿。學生為了彰顯自己的個性,恐嚇或威脅家長、教師,“憤”而離家。這類學生一般并不會真正出走,只是在同學或朋友或親戚家借住幾天,制造一種緊張氣氛,使得家長和教師屈服。對于這類學生,我們在改變教育方式的同時,還要重點幫助其提高有關“情緒管理”的能力。
總之,不管學生是出于什么原因離家出走,班主任都應該積極地行動起來,用我們的教育智慧幫助這些迷途的孩子。
G635.1
A
1005-6009(2017)39-0027-02
陳惠,江蘇省南通田家炳中學(江蘇南通,226001)德育主任,高級教師,南通市優秀德育工作者,首屆長三角地區班主任基本功大賽(初中組)一等獎獲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