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 好
組內互助 分層提高
尹 好
學習方式;小組互助;分層教學
我校是蘇北縣級城鎮一所公立學校,學生文化成績參差不齊。在個體差異很大的班級,總是會出現 “教而不會”的現象。為此,我們探索了“組內互助,分層提高”的學習方式,以期能夠解決這類問題。
具體的分組策略如下:根據學生的知識基礎和習慣養成情況,選出占班級總數四分之一的學優生 (表示為A)。通過培訓,讓他們不僅能自主掌握課堂教學內容,還能督促指導別人掌握課堂學習的內容。再選出占班級總數四分之一的學困生(表示為C),這些學生靠自己能力難以完成學習任務,需要通過別人幫助才能完成基本的學習任務。班級中間二分之一學生為學中生(表示為B)。他們靠自己的能力能基本完成學習任務,只有遇到特殊困難時,才需要向學優生請教。把握了學生的個性差異后,下一步就是均衡分組。分組是四人一小組,八人一大組。其中,每一小組中學優生(A)一名,學困生(C)一名,學中生(B)兩名,座位是AC同桌,BB同桌。將兩小組再合成一大組,兩個學優生相鄰而坐。這樣一來,每組學困生可以隨時接受幫助和督促;兩名學中生在學習遇到困難時可以先兩人互相研討,不能解決時再一起請教組內學優生;而一個大組中的兩名學優生也可以互相研討互相促進。實踐證明,這樣的分組方式配合適當的分層教學內容,可以有效提升教學效率。下面,我們以習題教學為例來看一下。
在課堂上,教師可以先設置一組訓練題,分難中易三個等級,要確保學中生能夠在規定的時間內完成。大組內兩個學優生一般會完成得最快,他們完成后首先核對答案并通過互相討論解決遇到的問題。這時學困生可能只完成了基礎題,每小組內的學優生開始檢查學困生基礎題的答題情況,發現不會的問題要及時講解,并力爭把中等難度題目給他講懂。小組內兩個學中生做完題目后互相討論,發現不能解決的問題再向小組內的學優生請教。這樣活動的結果是:學困生能夠掌握基礎知識,學中生基本掌握全部知識,而學優生則透徹掌握全部知識。同樣,課外作業的設置也分為難中易三個等級:學困生必做基礎題,可選做中等題;學中生必做中等題,選做難度題;學優生必做難度題,選做中等題。這樣一來,整體作業量會大大減少,但實效性大大增加。當然,這里不必擔心學優生的基礎知識出問題,因為他們在課堂上不僅要自己聽明白,還要為別人講解,這保障了他們對基礎知識的掌握。
當然,采用“組內互助,分層提高”的課堂學習方式,小組活動習慣的培養需要一個較長過程。首先,要選好并培訓好小組長(學優生)。我們在教改實驗班,班主任每周末召開一次組長會議,交流管理經驗,提出小組學習中遇到的問題,班主任帶領小組長共同研究解決問題的方案。其次,要引入競爭機制,充分利用小組、大組競爭來調動學生參與小組活動的積極性。我們在教改實驗班定期進行各種評比,個體有 “進步之星”“助人標兵”評比,集體有卓越小組、超越小組評比。
實踐發現,采用 “組內互助,分層提高”的課堂學習方式,開始階段確實會出現紀律不好管的現象,但經歷短暫混亂后很快就會秩序井然,一旦小組活動走上良性循環的軌道,班級學習效率和班級管理質量都會有一個較大的改觀。
(作者單位:江蘇省灌云縣實驗中學)
G642
A
1005-6009(2017)43-006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