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強
“自在閱讀·自主體驗”:我們的教學主張與實踐建構
王平強
語文教學過程理應是學生自在閱讀、自主體驗的過程,也是其生命成長的歷程。“自在閱讀·自主體驗”是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教學理念。它強調教師引導學生在自在的心理狀態與情境下以親歷或虛擬親歷的形式融入語文學習,引發對事物、現象的認知和情感體驗,并將其主動內化為自身的經驗、行為或觀念。這一教學理念試圖改變傳統教學中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況,突出兒童的學習主體地位,促進語文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整體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自在閱讀;自主體驗;教學主張
當今語文課堂,為了分析而閱讀、為了應試而教學的狀況屢見不鮮。在這樣過于功利的課堂里,學生沒有了輕松自在的心態,錯過了咀嚼文字、體驗生成的過程。結果,書教死了,文讀呆了。原本活靈活現的文本失去了應有的靈性,學生也失去了心靈悟性的熏染。于是,課堂熱熱鬧鬧而學生一無所獲。有人疾呼:誤盡滄桑是語文。
語文教學實質上是一種以人的生命發展為依歸的教學,其本質不是一種單純的認識活動,而是一種生命活動。教師所要做的是為學生創設一個有助于其生命充分生長的情境,把學生的生命力量引出來,使學習過程成為學生生命成長的歷程。[1]
經過多年的教學實踐與探索,我們南京大學附屬丁家橋小學提出“自在閱讀·自主體驗”的語文教學主張,倡導學生在輕松自在的狀態下,調動自身的各種感官進行閱讀,自然而然地聯系自己的生活進行體悟。教學中,教師努力為學生營造寬松自然、民主平等的學習情境,學生則帶著一種閱讀期待進入文本閱讀,與作者的思想進行對話。我們期待學生幼小的心靈在語文這個大觀園中,體味生活的百般滋味,感悟種種世相;他們的語文技能逐步提升,語感與情感不斷得到滋長,他們的心智日趨開朗豁達。
語文教學中引導學生“自在閱讀”“自主體驗”,既是小學生學習語文的必然過程,也是他們自身發展的成長過程。
閱讀,一般指讀者通過視覺去看用文字寫出來的東西,從中得到某種滿足。或者說,閱讀是人們對書面材料認知、理解和吸收的過程。[2]然而一般意義上的閱讀和語文教學中的閱讀是有很大區別的。語文課堂中的閱讀,是指學生學習理解語言,掌握閱讀方法,吸取知識,提高認識,發展思維,豐富思想感情的過程。
所謂“自在閱讀”,簡言之就是處于自在狀態下的文本閱讀,即讓學生在安閑自得、身心舒暢的狀態下進行語文閱讀。學生排除外界干擾,潛心于語言文字的世界去玩味、賞析、品評,以獲得素養的提升。這應是語文教學真正需要的閱讀。
再看“自主體驗”。體驗既是一種活動,也是活動的結果,在心理學中通常表示人們在經驗獲得及行為變化過程中的心理感受、情感體悟、認知領悟、反省內化等心理活動和狀態。在教學中閱讀體驗離不開學生自身的生活經歷與實踐經驗,本質上是建立在人的生命成長基礎上的體驗。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 (2011年版)》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閱讀教學應引導學生鉆研文本,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教師應加強對學生閱讀的指導、引領和點撥,但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不應以模式化的解讀來代替學生的體驗和思考。
由此而知,“自在閱讀·自主體驗”正是語文課程標準所倡導的教學理念。它強調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活動中,教師憑借教材引導小學生在自在的心理狀態與情境下以親歷或虛擬親歷的形式融入語文學習,引發其對事物、現象的認知和情感體驗,并將其主動內化為自身的經驗、行為或觀念,以形成新經驗、新認知或新觀念,即獲得人生成長。[3]語文教學過程理應是自在閱讀的過程,是自主體驗的過程,是生命成長的歷程。
基于語文教學過程是學生生命成長的歷程的認識,我們進一步研究了語文教學中“自在閱讀”與“自主體驗”兩者之間的關系。
(1)從心理學角度看,“自在”是一種身心狀態,并不等同于自由。“自在”強調的是壓力的適度,過分緊張的學習就沒有了自在的心理狀態。但過于自由,也就會偏離或失去目標,不容易達成教學初衷。“體驗”來自于生活,從大處說就是人生經歷。“體驗”強調的是學習的自主,他主的學習必然影響到真情的體驗,往往是“被體驗”。“自在”是由內而外的狀態呈現,“體驗”則是由外而內的心理生成。“自在閱讀”與“自主體驗”的結合是教學中學生內外學習狀態的統一。
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教學不是單純地組織學科內容,還要在學生的生活經驗中選擇對學生來說有意義的內容,引導學生感受到學習材料與個人生活、人生目的的相關性,使學生在實際的情境體驗中自我發現、自我充實、自我發展。[4]這正是內外統一的學習狀態的反映。
(2)從發生角度看,自在閱讀,才有真情體驗。“自在”是前提,“體驗”是過程與結果;不自在難有真體驗,不自在也難有體驗,有了也是假的、做作的、臆測的。自在了才會有真體驗,有了真體驗才能達到學習目的。
后現代知識觀認為,在教學中,很多知識并不是“受”到的,而是個體在活動中通過體驗得到的。教學不僅是一種單純的認識活動,也是一種伴隨著個體情感、態度、意志的情感活動,有著主觀性、個人性、非程序性、不確定性等特點。
自在狀態下的人生體驗具有生命的靈性,這樣狀態下的學習,兒童的知識接受與生命成長才會自然而然地發生。只有這樣,文本才能真正走進學生的內心精神世界,在學生的心靈與人生中留下有價值的痕跡,才能實現學生的精神構建和個性形成。
(3)從學習本質上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自在閱讀”是學生在文本閱讀過程中感悟自我人生的閱讀歷程,而“自主體驗”則是將學生的已有經驗知識與文本承載的新知、情感聯結、貫通,并引領學生實現認知、觀念、情感的升華。“自在閱讀”伴隨著人生體驗,“自主體驗”是“自在閱讀”下的自然延續與結果。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深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忽視了學生的年齡特點、興趣愛好及心理體驗,教學過程偏重知識傳授。學生語文學習被定位在理解文本、獲取知識的層面上,完整的文本因分析訓練而被過度肢解,變得支離破碎。原本充滿人文色彩的語文學科陷入機械、煩瑣的桎梏。
新世紀以來,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實施為“自在閱讀·體驗人生”閱讀教學主張及其學習方式的產生鋪墊了堅實的基礎。國家教育部語文新課程標準的頒布為主張的提出提供了理念上的支持,而教師教育觀念的逐步轉變為其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教學過程中,為了不斷地激起學生積極的學習情緒,教師必須先一步從作品中感受作者的情感,通過直觀形象喚醒生活經歷、文化背景,引領學生進入作品描寫的情境,從作品的字里行間,理解作者寄予的情感,產生情感體驗。作者所表達的文本情感最容易觸動學生的內心情感體驗,引起學生的情感共鳴,喚起學生的情感需求,使學生循文入境,獲得間接經驗與知識。而忽視學生的閱讀心態,拋棄學生的情感體驗,一味地枯燥講解、分析,只會把充滿靈性的語言變成僵死的文字。[5]
“自在閱讀·自主體驗”教學主張的實施改變了傳統教學中學生被動接受知識的狀況,突出了兒童的心理特點,充分體現了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學生在語文學習的過程中不但學到了知識、獲得了情感,而且也總結了一定的學習經驗,從而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學生的終身學習和人生發展打下了基礎。
“自在閱讀·自主體驗”教學主張同樣追求語文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在教師的引領下,學生聯系生活的感受與經驗,充分調動自身的情感、直覺、靈性等心理因素對文本進行體味、領悟,進而身心受到震顫、心靈得到凈化、思想得以升華。學生的認知系統和情感系統和諧統一,既是提高語文教學效率的有力手段,也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需要。
“自在閱讀·自主體驗”主張下的教學方式更為關注方法與過程、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的實現,不再將分數作為評價學生的唯一標準,扭轉了傳統教學評價只是注重知識的傳授和能力的培養的片面性,有益于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
在語文教學中,教師應扮演引導者、組織者、幫助者的角色,善于創設情境,使學生獲得在非此環境中不能獲得的感受與體驗。學生作為閱讀主體,自在地讀書,自主地生成意義,并由此獲得諸方面的發展,這正是“自在閱讀·體驗人生”閱讀教學主張的目的所在。
[1]辛繼湘.體驗教學研究[M].長沙:湖南大學出版社,2005:21.
[2]趙光星.小學語文教學論概要[M].北京:中國商業出版社,2002:71.
[3]王平強.體驗:語文閱讀能力的生長點[J].南京曉莊學院學報,2015(5):34.
[4]劉琨.人本主義心理學理論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的應用[J].教書育人,2014(6):60.
[5]王平強.閱讀教學中學生情感體驗的影響因素探析[J].現代中小學教育,2013(6):26.
G40
B
1005-6009(2017)30-0017-03
王平強,南京大學附屬丁家橋小學(南京,210037)副校長,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