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淑華
摘 要: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現代信息技術也得到了很大的發展。通過實踐證明,現代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不僅帶來了教育內容、教學組織形式的變化,而且更好地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和學生的主體作用,有效縮短了學生的認知過程,提高了課堂效率。
關鍵詞:現代信息技術;語文教學;運用;課堂效率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語文課程應植根于現實,面向世界,面向未來。應拓寬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很顯然,“一本書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教學方式早已滿足不了現代學生的學習需求,而現代信息技術與語文學科的整合就是要在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利用現代信息技術超越時間與空間限制的特點,集圖像、文字、聲音、影像于一體的豐富資源,促使學生調動多種感官參與學習,有效提高課堂效率,共同完成課程教學目標的學習方式。
一、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激發學習興趣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碑斠粋€孩子對某件事有了濃厚的興趣,他就會主動去了解、去探究、去實踐。因此,課的開始,老師應當抓住學生擁有既強烈又短暫的求知欲的這一良好契機,巧妙利用信息技術創設良好的情境,這樣無疑能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促使他們主動參與到學習中來。
《黃山奇石》是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二年級上冊的一篇課文。課文中的插圖不足以讓學生充分感受黃山風景的秀麗神奇以及“四絕”之一的奇石之“奇”。課前,我要求學生查找一些黃山的影像和圖片資料,而我也根據課文內容制作了教學課件。課始,我先讓學生說說自己了解的黃山,然后通過多媒體展示黃山秀麗神奇的景色。美麗的黃山在音樂的渲染下格外美麗,學生的注意力瞬間集合在大屏幕上。通過引導學生結合課文欣賞美景,使他們不僅對黃山美景有了一個整體感知,而且對文中所介紹的仙桃石、猴子觀海、仙人指路等奇石有了深刻的印象,學習起來事半功倍。信息技術的使用充分、快速且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繼而引導學生走進文本,將畫面轉化成文字,充分感受祖國語言文字的魅力。
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理解語言文字
小學語文教材中編排了一定數量的古詩詞供學生學習,由于這些古詩詞創作年代久遠,語言精練,意境優美,寓意深刻,且和現代漢語字義有所差別,再加上學生閱歷尚淺,認知水平有限,這就給他們理解古詩、體會詩意和思想感情等帶來一定的困難。那么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寓情于景、情景交融,使景物形象再現,深刻理解語言文字,突破教學難點,就成了教學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
在古詩《望天門山》的教學過程中,“兩岸青山相對出”的“出”字,成了難點。一個“出”字,使本來靜止不動的山帶上了動態美。如果是站在岸上某個固定的地方“望天門山”,那大概只會產生“兩岸青山相對立”的感覺。那么,如何讓學生感受“相對出”到底是怎樣的景象呢?于是,我找到了專門為這首古詩配的動畫。當畫面上顯現舟行江上,順流而下,望著長江兩岸的天門兩山撲進眼簾時,“兩岸青山相對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學生恍然大悟,難題迎刃而解。
三、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提高課堂效率
我國古代大教育家荀子說:“不聞不若聞之,聞之不若見之?!庇纱丝梢?,聽和見的重要性。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借助現代信息技術能有效地化抽象為具體,把難以理解的事物呈現出來,直觀具體的形象,不僅節約了課堂時間,還提高了課堂效率。
宗璞寫的《紫藤蘿瀑布》中有這樣一句:“從未見過開得這樣盛的藤蘿,只見一片輝煌的淡紫色,像一條瀑布,從空中垂下,不見其發端,也不見其終極?!币驗椴恢雷咸偬}什么模樣,學生一臉迷茫,怎么也無法想象那到底是怎樣的花,居然可以像瀑布一般。于是,我迅速上網搜來展示在大屏幕上,無需言語,學生便大呼:原來如此。放大圖片,孩子們才理解了什么是“每一朵盛開的花像是一個張滿了的小小的帆,帆下帶著尖尖的倉,鼓鼓的”。文字對應畫面,一切都變得簡單了許多。
現代信息技術與小學語文學科的整合是必然的。實踐證明,有效地整合給我們的課堂帶來了方便,增添了活力,開闊了學生的視野,使他們不僅參與課堂,還將視野投向課堂以外更廣闊的天地。但是語文課就是語文課,我們應不忘初衷,切不可讓現代信息技術“喧賓奪主”。只有科學、合理、恰當地使用現代信息技術,使其服務于語文教學,這樣的整合才具有實際意義。
編輯 溫雪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