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惠州市第十一小學,廣東 惠州 516001)
摘 要: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是中國人民的智慧結晶,是人類文明發展史上不可多得的瑰寶。客家文化作為中國傳統文化之一,有著獨特的價值取向和審美追求,對青少年學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有著不可忽視的積極意義。在美術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深入發掘客家優秀傳統文化中所蘊藏的德育資源和德育價值,采取有效的措施開展德育工作,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道德修養和審美品位,增強學生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高尚的審美情操。文章從資源和途徑兩個方面,論述如何將德育和客家優秀傳統文化有機融合,提高美術課堂的德育實效性。
關鍵詞:德育;實效;客家文化;美術教育;民族傳統文化
中圖分類號:G416;G621;G623.7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8-3561(2017)07-0006-02
2013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黨校80周年校慶的講話中指出:“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學習和掌握其中的各種思想精華,對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很有益處。”優秀的傳統文化蘊含著豐厚的民族精神和道德理念,是學校在新時期進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寶貴資源,有利于青少年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美術是文化傳承的重要載體之一,美術課程具有獨特的人文教育與文化傳承功能。民族傳統文化融入美術課堂教學,不僅可以使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有進一步認識,加深對民族傳統文化本身所具有的藝術價值和文化價值的了解,而且還可以讓學生進一步明確傳統文化本身所象征的文化精神,意識到傳承和發展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意義和重要性,進而讓學生以主動、積極的建構方式來獲得對民族文化的重新認識和對民族文化的基本信念,從而更好地繼承與發展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同時,美術教師還可以利用民族傳統文化深厚的精神內涵來提高學生的文化素質、道德修養和審美品位。因此,民族傳統文化融入美術課堂,對提高德育的實效性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客家傳統文化豐富美術課堂的德育資源
1. 客家文化
客家民系主要分布在漢族地區,作為中國古代歷史上南遷漢族移民群體中的一類,該民系在發展及變遷過程中,具有自身的明顯特點,逐漸形成自身剛毅的性格特點。惠州具有悠久的歷史,從隋唐時期起一直是粵東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現階段仍然保存著豐富的文化遺產,具有多種多樣的文化。因此,惠州被稱為“嶺東雄郡”。惠州地區有大量的客家人,在遷移及發展過程中,客家人吸收和融合各個地區的優秀文化,不僅具有惠州地區的文化特點,而且含有福建、江西等地區的傳統文化。客家文化在語言、音樂、民俗、建筑、飲食等方面具有獨特性,例如平海楹聯、客家山歌、客家圍屋具有鮮明的文化特征。客家文化既繼承了古代正統漢族文化,又融合了當時南方土著文化,具有尋根意識、重教觀念、開拓精神,以及奇特而豐富多彩的民俗風情。
2. 發掘客家傳統文化德育資源的優勢
在日常生活中,惠州地區的美術教師可以接觸到很多客家文化,受到客家傳統文化的深刻影響。這些奇特而豐富的客家傳統文化,能夠為學校美術課堂教學提供大量的形象生動的素材,同時這些客家傳統文化也是對該地區學生進行德育的有效資源。因此,美術教師要更新教育觀念,注重挖掘客家傳統文化元素所蘊藏的德育資源和德育價值,在美術課堂教學中對學生進行德育滲透,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3. 發掘客家傳統文化德育資源的意義
客家文化屬于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客家文化的內涵是很豐富的,其核心在于團結和奮進。在大力提倡素質教育的今天,教師要充分開發和利用優秀傳統文化資源,將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客家優秀文化應用到美術課堂教學中,把美術學習提高到文化學習的層面。這樣,不僅可以通過文化實踐和體驗來深化美術教學,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還可以通過客家文化中所蘊藏的精神內涵提高學生的文化修養與審美品位,進一步促進青少年學生開發心智,培養學生良好的品性,使客家優秀文化得以發揚光大。
二、客家傳統文化德育資源引入美術課堂的有效途徑
1. 發掘傳統文化中的育人價值,培養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改革開放以來,外來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產生了一定的沖擊。部分青少年學生熱衷于外來文化,對自己祖先傳承下來的優秀傳統文化卻感到陌生。要改變這種現狀,教師就要讓學生深刻了解、認識中華民族文化,樹立學生的民族自信心,把握中華民族文化的精髓。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掘傳統文化中能夠激發學生民族自尊心和民族自豪感的德育資源,使學生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更加關注自己民族的現在和未來。
作為惠州本土的美術教師,要注重發掘惠州本土客家建筑文化元素,探究本土客家傳統民居建筑文化中的德育價值。例如,教學湘版五年級上冊“家鄉古建筑”一課時,教師可以將惠州本土典型的客家民居建筑——“客家圍屋”引入課堂。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在初步認識客家圍屋整體造型、布局的基礎上,深入了解相關寓意及深刻內涵。在美術課堂上,教師要引導學生從圍屋的堅固性、安全性、封閉性、合族聚居性等方面了解其建筑特點,認識到客家圍屋的設計與建造融科學性、實用性、觀賞性于一體,在技術和功能上臻于完美,顯示出客家人的出色才華及高超技藝;最常見的圍龍式圍屋整體呈圓形,猶如陰陽兩儀的太極圖,寓有天圓地方的含義,在造型上具有高度審美價值,反映出客家人團結互助、敬老尊賢、禮貌文明、知書達理的傳統美德。要通過美術教學,使學生理解客家圍屋的文化內涵,明白客家圍屋從建筑風格到民風民俗處處展示客家的人文歷史,是客家文化的重要象征,被眾多專家譽為民居建筑中的奇葩。這樣,可以使學生樹立民族自豪感,激發學生的自信心,激勵學生做一個發憤圖強、有內涵、有朝氣的中國人。
2. 發掘傳統節日文化中的德育資源,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中國傳統節日含有濃厚的文化內涵,滲透著強烈的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維系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重要精神紐帶。因此,在美術教學過程中注重滲透傳統節日文化,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美術教師要了解惠州本土的客家傳統節日文化,認真挖掘并利用其中所蘊含的德育因素,恰到好處地對學生進行引導和教育,讓學生在探尋節日文化內涵的過程中感受它所承載的民族精神,從而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美術新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了解傳統節日的來歷及其活動方式,開展相關的設計、創作與展示,體會美術與傳統文化的關系。例如,端午節作為中華民族非常重要的一個傳統節日,寄托著偉大的愛國情感。教學嶺南版美術教材五年級上冊“家鄉的節日”一課時,教師可結合惠州本土的節日文化資源,圍繞端午節文化,設置“話說端午、詩誦端午、端午倡議、端午創意”四個環節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在“話說端午”環節中,要讓學生說一說端午節的文化習俗,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在“詩誦端午”環節中,要讓學生尋找有關端午節的古詩詞作品進行誦讀,深入了解端午節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內涵,讓學生傳承優良的歷史文化,增強文化素養;在“端午倡議”環節中,要讓學生提出對端午節的建議,創新端午節的人文色彩;最后,在“端午創意”環節中,要讓學生用繪畫的形式表現對端午節文化的情感和暢想。學生在“話說端午”“詩誦端午”這個過程中,通過查找和閱讀歷史文獻資料、優秀詩文作品,經歷了一次完整的自主學習過程;在“端午倡議”“端午創意”等活動中,綜合能力得到鍛煉與提高。在繪畫創作過程中,學生紛紛融入自己的思考、自己的收獲,抒發自己的愛國、愛家鄉的愛國主義情感。
3. 發掘傳統文化中的美育資源,培養學生高尚的審美情操
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從審美的角度引導和帶動學生進一步深層次地發掘客家文化中“美”的精髓,通過審美教育使學生能夠更好地分辨現實生活中的真善美,從而樹立正確的審美觀,確立科學的審美標準,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具有崇高的審美理想。例如,在“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飾”教學中,美術教師可借助客家民系相關的特色服飾進行教學,使得學生認識到服飾并非局限于保暖功能,還含有一定的文化意義,在色彩、組成、造型設計等方面具有獨特的特點。首先,客家服飾具有樸素簡潔美。與少數民族地區的服飾相比,客家服飾具有簡潔及樸素的特點。在色調方面,客家服飾主色調是白色、藍色及黑色三種顏色,具有優雅的特征。同時,深色、素凈的暗色給人素雅嚴肅的印象,也反映當地人內斂的性格。顏色比較深,也比較耐臟,比較方便客家人進行農耕活動。其次,客家服飾具有實用經濟美。在功能方面,客家服飾具有經濟性及實用性的特點。就客家婦女藍衫服飾來說,藍衫大襟上直扣的配置止于腰線上,方便哺乳,與此同時,在干農活過程中,可將前身折短塞于腰帶。在袖口設計方面,袖口比較寬大并可翻折,方便放置一些隨身的物品。這完全體現該種服飾的實用特征,同時也體現出當地人樸素及勤勞的特點。再次,客家服飾具有自然和諧美。在原料方面,客家服飾主要來源于大自然,藍衫服飾材料多采用棉質天然材料。在染色方面,當地居民所采用的染料是天然的,綠色環保,對人體健康不構成危害。這也體現客家人熱愛自然、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特點。這樣的美術教學,能讓學生感受服飾的美學價值,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價值,形成正確的價值觀。
4. 發掘傳統文化中的文化內涵,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價值觀
美術學科是現代學校教育的常設學科,具有明顯的人文特點,可以幫助學生建立科學的人生觀及價值觀,陶冶學生情操,塑造健康人格。美術學科并非只是為了提高學生的美術技能,它其實是一種內涵極為豐富的文化學習,更注重塑造學生健康的人格。因此,在美術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不斷深入挖掘傳統文化元素中蘊含的人文情懷,這對提高學生人文素養和美術素養,使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具有重要價值。例如,在“多姿多彩的民族服飾”一課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理解客家服飾往往通過象征的符號表達人們美好的理想與愿望,其圖案的象征、寓意及色彩的裝飾與審美功能均集中體現客家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客家服飾常常繡上一些表示生存與繁衍、情與美、樂觀與繁榮的紋樣,如壽字紋、魚紋和牡丹、百合花樣,這些紋樣常采用諧音的方式來表達寓意。諧音達意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勞動人民質樸的樂觀主義,這種樂觀向上的精神也正是當前美術教育應該強化和弘揚的。
三、結束語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而民族傳統文化中有著極其豐富的道德文化內涵。作為美術教育工作者,要擔當起復興民族優秀文化和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的重任,在課堂教學中不斷滲透德育,運用科學有效的方法加強思想道德教育。教師要讓學生在繼承和發揚客家優秀傳統文化的基礎上,感受傳統文化的德育價值和文化底蘊,增強民族自豪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為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礎。
作者簡介:秦瑞芬(1975-),女,廣東惠州人,小學一級教師,從事美術教育、德育管理研究。
參考文獻:
[1]教育部.義務教育美術課程標準[S].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
[2]王景艷,黃小華.德育在美術教學中的滲透[J].美術教育研究,2011(06).
[3]侯秋霞,何尚武.客家文化對人格塑造的影響[J].佛山科學技術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03).
[4]王建剛,劉運娟,甘應進.客家服飾與色彩淺析[J].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03).
[5]石書臣.中國優秀傳統文化與現代德育的內在聯系[J].思想理論教育,2012(02).
[6]周春曉.略論小學美術教學中的德育滲透[J].福建教育,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