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文哲
摘 要:音樂教學通過給學生提供體驗音樂、理解音樂、表現音樂、創造音樂的過程,使學生主動參與到音樂實踐活動之中,培養學生的音樂興趣以及對音樂的創造力和表現力。基于此,對從多角度提高音樂課堂的教學效率進行了分析。
關鍵詞:音樂課堂;教學效率;方法
一、創設情境,豐富情感體驗
創設情境是音樂教學中很重要的一個教學方法。良好的情境創設可以讓學生很快融入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一)利用多媒體創設情境
在音樂教學中,會出現一些少數民族的歌曲,學生對這些少數民族沒有過接觸和了解,對歌曲的情感也就很難理解,這種情況下,我會通過多媒體創設情境,引起學生的共鳴,使學生能準確、完美地表現樂曲中的藝術形象。在教唱哈尼族歌曲《其多列》時,我先讓學生觀看了一段哈尼族的舞蹈視頻,然后出示介紹哈尼族居住環境、服飾以及習俗的圖片,并以《其多列》的伴奏為背景音樂,讓學生觀看哈尼族的“蘑菇房”“長街宴”等,學生好像真的融入了哈尼族人們的生活中,拉近了學生與歌曲間的距離,因此,學唱歌曲的時候他們特別認真,歌曲唱得也更動聽了。
(二)利用語言導入情境
導入的成功與否決定了一節課上得是否順利。導入的方式是多樣的,在欣賞無伴奏合唱《牧歌》時,我就采用了朗誦的方式。在欣賞時,我要求學生閉上眼睛,感受蒙古族音樂特有的舒緩、悠長的曲調。在這樣的情境中,我用柔美的語言,給學生描繪出草原的美景:春風拂過,春雨灑落,春日里的草原格外清新。星星點點的蒙古包散落在一望無際的草原上,格外醒目。遠處的牧羊姑娘唱起了悠揚的牧歌,回蕩在草原的上空;一群群的牛羊,像天上的片片白云飄落到大地,真是美不勝收啊!柔美的音樂伴著動人的語言,一下子抓住了學生內心對草原的渴望,仿佛真的來到了美景如畫的大草原。此時,我無須再多的言語,學生已然沉浸在音樂里,陶醉了。
二、激發興趣,引導探究互動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對音樂學習來說,興趣就是學生打開音樂圣殿的金鑰匙。
(一)學生小組間的互動
音樂課堂教學中,小組間的互動合作學習效果是顯而易見的。例如一年級下冊《小雨沙沙》,在學生學會歌曲后,為了更好地表現歌曲,我將學生分成四組:一組學生用碰鐘敲出× ×│的節奏;一組學生用打擊樂器沙錘擊出×× ×│的節奏,好似小雨聲;第三組學生用柔美、歡暢的聲音演唱歌曲;還有一個小組根據歌詞即興創編動作,四組學生相互合作、共同表演。這種互動方式使所有學生都參與其中,在無形中提高了學生演唱、表演、創編、合作的能力。
(二)個別學生與全體學生的互動
個別學生在小組中發表自己的意見或者評論他人的意見時的互動和個別學生在全班同學面前進行示范或發表觀點時的互動。例如,在識讀樂譜時,我會請一個基礎較好的學生視唱一遍,然后由這位學生領唱,其他學生跟唱。這樣的生生互動,使課堂之中充滿著和諧的氣氛,學生也因為有了小老師而較放松,不但能夠加強學生的音樂課堂參與意識,造就學生積極的音樂學習態度,還可以培養個別學生組織群體的能力。有了同班同學的帶動,就會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進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
三、適時引導,創新表現形式
課標指出:音樂教學是音樂藝術的實踐過程,在教學中應積極引導學生參與演唱、演奏、即興創編等各項音樂活動。
(一)根據歌曲內容,創編表演動作
歌曲學習后,我激勵學生即興編創與歌曲一致的律動或舞蹈,不斷激發學生的創造意識。如,在聆聽打擊樂合奏《鴨子拌嘴》時,我讓學生分別扮演成大鴨子或小鴨子,并按照音樂內容的變化而做即興演出,學生做起來小身子歪歪扭扭的可愛極了。
(二)為歌曲創編打擊樂伴奏
用打擊樂器為歌曲伴奏,不僅能夠活躍課堂氣氛,還能表現歌曲情緒,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如第一冊《過新年》一課,表達的是過年時全家團圓、熱鬧、歡慶的氣氛。在教學時,我先是讓學生說說:你們家的春節是怎樣過的?學生有的說放鞭炮、貼對聯;有的說吃餃子、看春晚;還有的說逛年市、扭秧歌等活動。在聆聽歌曲時,學生聽出“過新年呀咚咚咚咚鏘”一句中的“咚咚鏘”像鑼鼓聲,就想到這首歌可以用打擊樂中的鑼、鼓、镲來伴奏。于是,我把打擊樂發放到學生手中,他們便隨著歌曲中“咚咚鏘”的出現,用手中的鑼鼓镲伴奏起來,使課堂氣氛尤為熱烈。
以上所述是我通過教學實踐總結積累起來的,還有待于進一步的完善提高。要想真正提高音樂教學效率,要運用多種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到音樂實踐活動之中,奠定學生終生學習音樂、享受音樂、發展音樂能力的堅實基礎,以促進學生的全面和諧發展。
參考文獻:
[1]趙易山,張路路.音樂多媒體課件制作[M].北京:中央音樂學院出版社,2004.
[2]王昕.淺談如何提高音樂課堂教學的有效性[J].學周刊,2011(12).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