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景誠
摘要:北海百姓公益墓園是一座城市公益墓園,在規劃設計過程中立足公益殯葬事業,注重社會效益和傳統文化的融入。本文從規劃設計原則、墓園設計定位、墓園功能、規劃設計主題、構思創意、交通組織等方面詳細分析了整個設計。
關鍵詞:高職;陵園設計;陵園管理;課程體系
北海市百姓公益墓園位于距離市區20公里的平陽鎮孫東村,占地150畝。是廣西壯族自治區第一家城市公益性墓園。墓園建成后將是一個集安葬、追思緬懷、紀念、文化為一體的現代化生態墓園。
一、規劃設計原則
(一)以人為本的原則 墓園是承載文化、生者對逝者追思緬懷的場所。規劃設計讓兩個世界的人都滿意。[1]
(二)公益性與可持續發展結合的原則 立足公益性殯葬,注重社會效益,以“整體規劃、分期建設、滾動開發”的模式運作。在墓園可持續發展的同時注重社會責任的承擔。
(三)生態建園與文化建園結合的原則 規劃設計中提高墓園的綠地率,在保護生態環境的同時合理利用土地。建成后將是一個獨具特色的綠色生態紀念公園。
二、墓園功能分析
墓園具有葬祭功能、文化傳承教育功能、生態功能、行業服務功能。
三、規劃設計主題 “百姓百福、福祿后世”
四、設計構思、創意介紹
本圍繞如下文化主題規劃設計墓園。
(一)風水文化。晉代郭璞《葬書》曰:“得水為上,藏風次之”。在葬書中確立“生氣”理論。生氣能調節陰陽,生發萬物。墓穴接之,墓主子孫興旺富貴。只有環繞吉地的層層山巒才能遮擋住風防止生氣吹散,只有緩緩的流水和湖泊等才能聚集生氣。規劃設計中在墓園南部較高位置處設計一大一小兩水池,水池相連成葫蘆狀,諧音 “福祿”。水池水流順北和順南兩個方向順流而下,形成環流跌水,跌水與海韻主軸線上的水系統領全園。山管人丁水管財,山水交匯能凝聚氣,福祿后代,蔭佑子孫。
(二)“福”文化。墓園主入口是一個大型的“百福廣場”。廣場為鐘形。俗話說:“聞鐘聲,煩惱清”。百福廣場得名于韓非子《解老》“全壽富貴謂之福”之句。“全壽富貴”的意思是:全代表保全生命;壽代表獲得長壽;富代表財產富裕;貴代表權位高貴,此處有富貴長壽、人生全福之意。入口軸線端點是一方形廣場,廣場中央是祈福殿,可供人們祈福祝愿。
(三)百家姓文化。在海韻軸線中間廣場上設計八個柱體,柱體的每一面承載百家姓文化,記載100個左右常見的姓氏,包括每個姓氏的概況、發展歷程、形成原因、姓氏神話、姓氏名人等。以姓氏為線索,追溯了中華民族五千年來的種種美德,至真、至善、至美。 “百家姓”文化營造出一種溫馨舒適的“家文化”氛圍,激勵人民樹立自強、友愛、感恩的良好社會態度。
五、道路交通系統規劃
(一)墓園由一級道路(6m)、二級道路(3m)、三級道路(2m)四級道路(0.6—1.5m)組成交叉的網狀交通系統。一級道路沿墓園山腳規劃,連接人流集散廣場、景觀組團,可以通行各類機動車、電瓶車、行人。二級道路只可以通行電瓶車、行人,路牙為平路牙,滿足消防需要。三級道路只允許通行行人,為步行交通道路。
(二)墓園沿著一級道路設置有三個大小不同的集散廣場,用于滿足交通組織需要。墓園設置有1個停車場,設計有99個車位。服務建筑周圍設置8—10個車位。用于滿足日常園區用車、自駕車客戶辦理業務的需要。同時在沿各一級道路路邊區域,結合道路綠化設置若干單排生態停車場,用于清明祭掃高峰停車需要。
六、功能分區和景觀結構
(一)功能分區
全園共分五大區,分別是入口景觀區、墓園管理服務區、文化景觀區、生態綠化區、墓葬區。
1、入口景觀服務區由入口、百福文化廣場、廣場塑石假山、停車場組成。
2、墓園管理服務區由綜合建筑、建筑東部的小游園組成,具有業務接待、園區管理、園區工程等綜合服務功能。
3、文化景觀區包括位于墓園的中部,東北至西南朝向的軸線,由海韻廣場、百家姓廣場和觀音普渡廣場組成。還包括葫蘆狀的水池、跌水。文化景觀區為全園核心景觀區。
4、生態綠化區為植樹造林、綠化荒山區域,在綜合服務建筑周邊和采石后山體裸露區域。
5、墓葬區有公益墓園、傳統墓園、生態葬墓園、藝術墓園等。
(二)景觀結構
“一核、一環、兩軸、五園”
“一核”指的是葫蘆狀水池和周邊景觀。
“一環”指山腳環形車道。
“兩軸”指的是主入口與百福廣場、風水球、祈福殿共同組成的一條景觀軸線。百福廣場設置有噴泉、樹陣、在塑石假山上篆刻有100個不同字體的福字,廣場鋪地等景觀小品圖案體現中國傳統福文化。風水球在一梅花狀水池中央,常年轉動,為墓園增添氣勢,象征墓園生機勃勃。祈福殿造型為重檐圓亭,和方形廣場結合寓意天圓地方,天人合一。另一條指的是由海韻廣場、百家姓廣場和觀音普渡廣場組成的東北至西南朝向的海韻主軸線。觀音周圍有涌泉環形水系,水系沿軸線層層跌落,在水系中部與山頂葫蘆狀水池跌水匯集。水系和該軸線統領墓園大部分景觀視線和景觀空間。
“五園”指的是福祿園、齊福園、多福園、廣福園、百福園。結語:規劃設計過程立足殯葬公益事業,關注新時代殯葬事業的社會效益,注重傳統文化的發掘和宣揚,突出新時代和諧社會的建設,著力營求追懷逝者、具有獨特地方記憶符號,具有獨特教育意義的場所。[2]
參考文獻
[1]黃文珊. 新天堂樂園—論城市景觀墓園之規劃設計[J].中國園林,2005,(11)
[2]王夫子.殯葬文化學[M].長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