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抗美

摘 要:革命烈士紀念館作為兼具檔案館和博物館特點的文化設施,為實現宣傳教育、展陳編研的功能,對烈士(們)的個人成長、社會交往、思想演變、工作業績、主要事跡需要回放到更大的時代、群體、事件環境中,才能充分展示烈士的崇高品德和精神境界。革命烈士紀念館對烈士的歷史再現主要依托兩大互補的信息構件:具有檔案性質的烈士史料和具有資料性質的背景圖書(資料)。本文試圖通過分析兩者的特點,著重闡述浙江革命烈士紀念館從檔案補充的角度在資料的取舍、運用方面進行的嘗試,以期對人物類紀念館處理檔案與資料的關系提供一個參照。
關鍵詞:歷史再現;檔案;資料;應用
1 紀念館使命與烈士史料的不足
革命烈士紀念館是烈士紀念設施的一種。2011年8月施行的國務院《烈士褒揚條例》第二十六條規定:“各級人民政府應當組織收集、整理烈士史料,編纂烈士英名錄。烈士紀念設施保護單位應當收集、整理、保管、陳列烈士遺物和事跡史料。”民政部根據《烈士褒揚條例》制訂、2013年6月施行的《烈士紀念設施保護管理辦法》第十三條規定:“各級烈士紀念設施保護單位應當根據人民政府安排,開展烈士史料征集研究、事跡編纂和陳列展示工作,組織烈士紀念活動,宣傳烈士的英雄事跡、獻身精神和高尚品質。”綜上,革命烈士紀念館的使命即是歷史再現烈士形象,弘揚烈士精神。要達成這一使命,革命烈士紀念館在還原烈士事跡時,有以下三個基本視角:
1、歷史學視角。烈士是犧牲后根據相關條件予以評定的,是一種追認的榮譽。從歷史學視角還原烈士事跡,即是追求述說的歷史客觀性,使烈士事跡在史料的基礎上,符合社會、群體、個人的歷史邏輯。
2、社會學視角。烈士是社會成員,生前都生活在具體的社會網絡中。從社會學視角還原烈士形象,即是喚醒和梳理烈士所處時代特別是原生社會網絡的社會記憶,以使提煉、塑造的烈士形象飽滿、可信,具有時代合理性和典型性。
3、傳播學視角。從傳播學視角還原烈士生平情景,即是考慮不同受眾最佳傳播效果的述說生動性、互動性,最大限度調動受眾的共情能力,實現教化的功能。
革命烈士紀念館的展陳、編研產品要完美體現三個視角,需要有充分完備的烈士史料為基礎。我館收藏的烈士史料是按照“人物全宗檔案”的要求進行管理的。但是,除部分烈士外,很多烈士史料多少存在一些缺陷:
a、從生平覆蓋面看,有部分烈士的史料不能覆蓋烈士成長周期;
b、從材料詳略程度看,差異性比較大,主體材料較詳細的接近傳記,簡略的只提供了跳躍的脈絡;
c、從生活工作面看,工作面的材料豐富程度遠勝生活面的材料;
d、從烈士事跡看,對烈士事跡本身涉及較多,對當時、當地的背景交代多有欠缺;
e、從烈士犧牲時期看,早期烈士史料與近期烈士史料存在較大差異,早期烈士材料提供的信息較少、較粗,且缺乏追蹤的線索;
f、從材料的種類看,不僅差異很大,而且與個人成長密切相關的日記、書信、手稿、證章、家譜等嚴重缺乏,針對性的影音材料也十分不足。
浙江革命烈士紀念館成立以后,曾數次啟動大規模的烈士史料征集活動,烈士史料征集也是歷年工作的主要內容之一,目前已建立了2萬多名烈士的全宗檔案。存在上述問題的癥結,一是早期烈士追認時間與犧牲時間間隔較長,史料湮沒或滅失較多;二是烈士生前大多是在平凡崗位工作的普通人,有些種類的材料生前并未產生;三是烈士親屬或生前好友出于深厚感情,有可能將部分烈士史料珍藏不露。因此,要歷史再現烈士豐彩,除了烈士史料,還需要其他資料的輔助和補充。
2 館藏背景資料的結構性分析
浙江革命烈士紀念館目前收藏歷史背景類、人文背景類、烈士文集類等7大類4100余冊背景資料。
作為歷史再現中彌補檔案不足的背景資料,我們對進館資料設定了一些基本的構成條件和管理要求:
1、領域覆蓋:應該滿足歷史再現所需的主要元素。大類如歷史、社會、文化、地理,子類如歷史類的通史、黨史、軍史、組織史、個人史等。
2、時間覆蓋:根據革命烈士紀念館的特點,主要從晚清至當代。
3、收藏重點:一是原始性強、出版頻次低印數又少的史料性資料。如烈士文集(日記、書信、年譜、遺稿、詩抄等)、檔案編研資料(相關的史料、資料匯編、檔案選編、文獻匯編)等,也包括相關的回憶錄、傳記、口述歷史等。二是與浙江烈士活動的時期與地域契合度較高的資料。
4、資料來源:主要是市場渠道和與有關紀念館、檔案館等單位建立的交換渠道。從市場渠道甄別資料的基礎條件是權威可信。
5、整理編目:采用了便利資料運用的編目方案,圍繞歷史再現的需要,分為歷史背景、人文背景、烈士文集、檔案編研等7大類。
6、保管條件:與館內公共圖書室分開,在史料科設專室、專柜、專職管理,便于掌握與烈士檔案的互補對接,匯集需求、運用信息,編制更新計劃,完成編目上架等工作。
按照上述條件形成的館藏資料呈現的特點:一是從檔案管理的角度,符合《各級各類檔案館收集檔案范圍的規定》關于“應同時收集有助于了解檔案內容的資料”的要求;二是從知識管理的角度,構成了寬基礎的知識金字塔;三是從真實還原歷史的角度,提供了權威可靠的信息源保障。
3 館藏背景資料的運用
浙江革命烈士紀念館公共產品以愛國主義教育為選題核心,包括展陳、編研和紀念活動等類型。展陳分為基本陳列和配合年度活動主題的臨時展覽、巡回展覽;編研包括大型的烈士英名錄、展覽制作中編寫的圖板說明和展覽大綱、涉及烈士和革命建設歷程的編研項目等。
在完成公共產品策劃、制作、修訂過程中,我們對館藏背景資料的運用方式是:
1、全程運用:在產品生產過程中,始終需要館藏背景資料來發揮框架構筑和細節填充作用。以展陳為例,策劃環節中歷史脈絡的梳理,板塊的劃分,圖文來源的概略確定;制作環節中人物事件的核定和排序,圖文資料的確定和編排,與館藏烈士史料的銜接,以及串聯詞的編寫;修訂環節中根據新的資料進行的角度和細節調整等。
2、互補運用:在反映較長的革命(建設)時期全貌的產品中,館藏烈士史料和背景資料的運用構成互補關系。如2016年在制作《不朽的史詩 永遠的豐碑——紀念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型展覽》過程中,參考編引了《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簡史》、《浙江人民革命史畫冊》等20余種資料,并在展示南方8省三年游擊戰爭時參考編引了劉英、梁柏臺等數位烈士的檔案。
3、背景運用:在以反映烈士事跡為主的產品中,館藏資料發揮鋪陳背景的作用。如2012年我館對基本陳列進行了改版設計,以“緬懷·傳承”為主題,展示烈士生平事跡為主體內容的《浩然正氣垂青史》大型展覽,按照革命歷程分為“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的創立和大革命時期”等六大部分,作為敘事背景,制作中參考編引了大量歷史背景、烈士文集、檔案編研等類別的館藏資料,讓烈士事跡在準確、生動的背景中得到再現。
4、驗證運用:在我館的檔案編研產品中,館藏資料主要用于史實驗證和細節補充。如歷時4年編輯完成的大型叢書《碧血丹心——浙江烈士英名錄》,記載2萬多名烈士事跡,時間跨度從1905年至2013年,盡管每個烈士的介紹僅百十來字,編撰人員卻要在熟悉館藏烈士史料的基礎上檢索大量相關資料,確保烈士事跡全面準確。
建館以來,我館每年都向社會提供一定數量的公共產品。館藏資料在這些產品的制作過程中,以不同的方式發揮了作用。
從我館的實踐來看,對于人物類紀念館,功能上具有檔案(史料)的收藏和展示并重的特點。從現實意義的角度,展示的社會影響力更大。要講好檔案(史料)的故事,圍繞檔案(史料)建立科學的資料庫是重要條件,靈活運用資料的信息,與檔案(史料)構成有機聯系是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創新:檔案與文化強國建設——2014年檔案事業發展研究報告集,中國檔案學會編,2014.8
[2]淺談國史研究中的史料問題,周曉東、曾圣華,《湖北檔案》,2013.6
[3]淺議著名人物檔案,張予宏、王的,《機電兵船檔案》,20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