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根據氣象新聞報道具有的專業性和特殊性等特點,作為專業新聞的一個門類已經收到了人們的關注,并發揮其越來越重要的作用。本文根據氣象新聞報道的特點,提出構建氣象新聞全媒體傳播體系,加強氣象新聞報道的技巧探討,為全媒體時代氣象新聞獲取更大的提升空間提供參考。
關鍵詞:氣象新聞;特點;報道技巧;傳播體系
全媒體時代的到來,改變了既有的受眾、信息傳播及媒體生產的概念和含義,整個媒介生態乃至生活方式和社會形態都隨之產生了變化。在全媒體時代,傳播力不再只是測量傳播效果的一項指標而成為衡量整個傳播機構整合力、執行力、覆蓋力、品牌力的一個坐標。中心目前雖然擁有電視、報紙、網絡、微博等多種媒體傳播方式,但由于缺乏有效的資源整合和統籌謀劃,各媒體間融合度不夠,不僅有重復勞動的現象發生,而且信息傳播渠道也過于單一,未能體現全媒體宣傳的影響力。
在全媒體時代,媒體傳播力首先是一種整合力。多種媒介形式的有機組合,多種傳播渠道的合并使用才能使傳播的信息量豐富,并在充分、快速、準確覆蓋的基礎上獲得有影響的傳播效果。因此需要探索和實踐綜合運用多種媒體手段,實現內部資源整合,構建由微博、微信、網絡、電視、報紙等組成的氣象新聞全媒體傳播體系,進一步豐富和拓展宣傳形式和載體,進一步集聚和彰顯宣傳效果,使氣象宣傳工作有一個質的飛躍。
1 氣象新聞報道及其特點
氣象新聞就是通過各種媒介報道出的剛剛發生、正在發生或即將發生的對人們的生產生活造成直接或間接影響的天氣、氣候變化事件等。氣象新聞報道具有以下特點:
①時效性。新聞就重在一個“新”字,要求是最新發生的事件,報道的時間距離事件發生時間越近,就越具有新聞價值,這就是媒體界在一些重大事件上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制作大型直播節目爭取在第一時間內第一發布的原因。如臺風登陸事件,如果我們在臺風已經登陸的第二天再很緊張的向社會公眾發布“第XX號臺風昨天已經登陸”,那么這樣的新聞報道就顯得平淡,若記者在登陸現場惡劣天氣下直播臺風現場,背景狂風暴雨,盡管報道聲音時斷時續,觀眾還是能真切的從畫面上感受到臺風到來的威力,這就是新聞報道時效性差異。
②接近性。新聞報道的接近是相對而不是絕對的,不同區域的人群對氣候事件的關注度不同,如西北地區的觀眾相對于沿海區域觀眾,更關注冷空氣、風沙等氣候事件新聞,東南沿海城市受眾則相對更關注于臺風帶來的影響。
③顯赫度。新聞事件的影響越大,占據的主體地位越大,其新聞價值就越大。如首都北京經歷了一次嚴重的浮塵天氣襲擊,約有33萬噸沙土落在城區,這樣的氣象新聞事件,不僅事件發生地會進行大規模的報道,國際級媒體甚至是各地方媒體都會給予較高的關注,但這類事件如果發生在人煙較少的西北戈壁沙漠地區,就不會被大肆渲染。
2 構建氣象新聞全媒體傳播體系
氣象新聞全媒體傳播體系的建立將突破氣象宣傳高度與寬度不兼顧的瓶頸,探索錯位布局,提升全媒體宣傳區域的影響力。全媒體宣傳報道,可以聚合各類媒體的優勢,將傳播內容的“高度”和“寬度”都充分體現出來,實現“1+1大于2”的宣傳效果,打造品牌效應,使氣象部門的社會影響力得到進一步提升。
2.1 建立氣象新聞全媒體傳播內容共享平臺
工作人員采集的同一個內容包含文字、圖片、音頻和視頻等素材,進入全媒體數據庫,中心內部的各種媒體,包括報紙、網站、微博、微信、電視等,根據需要對這些素材進行二次加工,重新“排列組合”,生產出各種形態的終端新聞產品。最后,按照傳播速度的快慢,通過多種媒介逐級發布、傳播。通過內容的集約化制作,實現氣象新聞信息的多級開發,做到“一個產品,多個出口”、“一次采集,多渠道發布”。
2.2 創新氣象新聞報道流程
進行全媒體宣傳報道策劃時,打破部門界限和慣例,對內容、結構、角度、形式、最終產品的發布渠道等進行整體的規劃,做到統一選題,統一策劃,統一協調媒體,以推進氣象新聞資源的重組、優化、融合。
2.3 建立氣象新聞全媒體宣傳流程操作機制
實現多種媒介聯合、協調并形成整體優勢,通過中央與地方媒體、電視、報紙、網絡等多種媒體手段聯袂實施跨平臺、跨區域的大規模聯合報道,豐富報道層次,提高質量和水平,利用重大氣象新聞事件打造全媒體氣象新聞行動,形成報道系列化。
3 開展氣象新聞報道的技巧
新聞報道首先要做的就是采訪工作,這是一項特殊的專業工作,新聞記者隨時可能面對著無法預知的挑戰,因此新聞記者必須具備較強的專業能力和良好的心理素質,隨時準備遭遇拒絕、敷衍,甚至是無禮,要掌握和不愿溝通的人交流,在惡劣的環境下生存,在意外和慌亂中保持鎮靜等能力,只有做到了這些,才能深入到一無所知的領域,獲取到別人不愿透露的信息,第一時間掌握到最新事件,同時,還要掌握新聞報道的專業技巧,將氣象新聞事件清晰明了的展現給受眾。
3.1 充分了解報道對象
氣象新聞的專業性較強,要求氣象新聞記者不但要具備新聞采訪和報道的基本技能,還要盡可能多的了解和熟悉掌握各類常見天氣現象,能針對不同天氣特點等進行差異性選取,有重點的報道側重點,如大霧天氣,能見度差,因此要重點了解航空、高速公路、城市交通影響情況及空氣質量等;盛夏高溫天氣出現時,通常影響范圍廣、時間長,在對其作新聞報道時,不僅要關注高溫天氣對人們生產生活的直接影響,還可從高溫病、防暑降溫措施、如何緩解城市熱島效應等方面展開報道,了解特殊工種內人群生活現狀,同時呼吁全社會加強關注,給予這類群體人文性關懷等,這些報道在側重點方面的選擇,都是建立在記者對報道對象的充分了解的基礎上的。
3.2 強調變化,解讀變化
氣象新聞報道還具有異常性,因此應時刻注意報道要把變化作為新聞素材切入點,及時對變化做出合理、必要的解釋說明,否則報道效果將降低。由于天氣原因導致的某些活動中出現了意外事件,如一次運動會上因小雨導致意外事件發生,而當時屬于干旱沙漠氣候,降雨稀少,針對此次意外事件如果加以當地氣候背景分析,就會讓受眾了解到這種天氣在當地實屬罕見,因此在重要場合出現這種意外純屬“極小概率”事件,不僅起到良好的新聞效果,也讓受眾對此次意外事件釋然。
3.3 做好地點和時機選擇
當前大部分氣象新聞事件是以災害性天氣報道為主,這種事件的報道通常需要氣象新聞記著深入到第一現場進行現場采訪、直播,然而這種災害性天氣危險性較大,相關職能部門都在積極轉移撤離老百姓,緊急部署災害防御工作,沒有時間和精力接受采訪,作為記著,現場采訪記錄更能增加新聞報道的實時性,因此氣象新聞報道還要充分把握地點和時機。在不妨礙救災人員工作的前提下,記者要選準適宜時機與相關人員交流溝通,說明采訪意圖,要讓采訪對象明白采訪工作同時也是防御工作的另一種方式,通過采訪宣傳,讓更多的人了解受災現場實際情況,號召全社會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共同援助受災地區,在采訪過程中不添亂,盡可能的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同時也獲取了重要的采訪資料。若是采訪人物,尤其是在對方開會期間是不能打擾的,可以先拍攝一些背景畫面資料,待對方會議結束或去洗手間的空隙抓住時機,簡明扼要提出問題。
參考文獻
[1] 姜夢倩. 淺談全媒體時代新聞報道的創新[J].
[2] 王封. 如何做好氣象新聞報道[J]. 中國記者,2004(8).
作者簡介
鄭蓉(1972-),女,漢族,湖北省石首市人,大學,高工,從事氣象影視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