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娟玉
一線傳真
讓小學生走進職業學校
——江蘇常州市實驗小學開展職業啟蒙活動的實踐與思考
楊娟玉
以江蘇常州市實驗小學開設的“走進勞動與技術的世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為例,從課程開設緣由、課程內容、實施思考等方面探索了小學與職校普職融通的實施路徑。
綜合實踐活動;職業啟蒙;普職融通
春光明媚、生機盎然的一個周六上午,江蘇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們是常州市實驗小學教育集團200多名六年級學生和陪同他們的老師。職業學校里的一切對于孩子們來說是那么新奇、有趣:寬敞的電子實訓室滿足了孩子們動手裝配無線小車的好奇心;放置了燒杯、酒精燈的化學實驗室讓孩子們過了一把制作手工皂的癮;被各種機床占據的車間里,孩子們揮汗如雨,大顯身手,親手制作小鐵錘;安靜的圖書館里則是一群心靈手巧的女孩子,她們全神貫注制作精美的零錢小包,準備作為母親節的禮物送給媽媽……
這就是常州市實驗小學教育集團與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攜手為孩子們打造的綜合實踐課程——“走進勞動與技術的世界”。
這種基礎教育與職業教育的創新合作模式至今已走過了11年的發展歷程。一所小學,為什么要開設這樣的課程呢?
(一)學校發展之需。常州市實驗小學創建于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一百多年來,開拓創新是實小人一貫的勇氣和使命。2005年,學校提出給孩子們“100種經歷”的教育主張,積極尋求社會資源來拓展和豐富孩子們的經歷和體驗,給他們的童年生活留下書齋外的愉快記憶。
(二)時代發展之需。綜合實踐活動因具有的綜合性、實踐性、開放性、自主性,對孩子的成長和發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職業啟蒙是有意識地引導兒童職業傾向的教育活動,是多元人才培養理念的有效落實,順應了社會發展需求。
(三)兒童成長之需。經濟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并沒有給我們的孩子帶來更多動手實踐的機會和需要。然而,動手能力是兒童智力發展和個性成長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學校一直舉辦“勞技節”,根據孩子年段特征,舉行系鞋帶、包書皮、削蘋果、釘紐扣等生活技能的比賽,但相對來說范圍、空間都比較局限。職業認知和啟蒙近年來在低幼年齡段十分盛行,但多出于商業化的目的。我們覺得對于小學生來說,職業認知和啟蒙要超越簡單化、娛樂化,應該向更廣泛的領域拓展,要對相對真實的職業環境有所接觸和了解。這就需要尋求專業的技術支持,需要合適的環境資源和師資力量,而職業學校擁有豐富的經驗、專業的人才和完善的設施設備,能夠為孩子的職業體驗、課程實踐提供重要的物質基礎。2007年,學校與當時的常州市劉國鈞職業教育中心達成了合作共識,組織六年級學生走進高職校,開展“走進勞動與技術的世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
多年來,學校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內容和實施方面進行了有效的探索,基本形成了校本化的課程框架。從三年級開始,每個年級都確定了研究主題,結合學校辦學文化,形成了“不一樣的我”課程脈絡,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三年級以“安全自護”為主題,幫助孩子形成自我保護的意識;四年級以“走進家務勞動”為主題,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和主動為家庭分擔責任的意識;五年級以“漫溯常州”為主題,帶領孩子走進西瀛里明城墻、青果巷,了解家鄉的歷史文化淵源,走進學校周邊的超市、常州名店“雙桂坊”“大娘水餃”等進行調查采訪,在增強學生社會實踐參與能力的同時,培育、滲透家國情懷。
(一)課程的整體設計。首先是課程內容的確定。一開始,是職校有什么我們選什么,現在是根據孩子的需求來確定課程領域和模塊。其次是課程對象的確定。起初我們根據性別來分組,男生一般安排金工、木工、維修等項目,女生一般安排編織、繪畫等項目,但很快發現這是老師的一廂情愿。于是學校開列了“課程菜單”由學生自主選擇,選擇人數多的課程開設,選擇人數少的就讓學生調整,這樣基本能滿足孩子的學習愿望和個性化的課程需求。
(二)課程的模式創新。六年級“走進勞動與技術的世界”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實施打破以往每周上固定節數課的模式,將一學期的綜合實踐活動課時集中使用,為期2天,利用職業學校雙休日各類實驗實訓設備的空閑,由職校教師發揮所長,為小學生開設職業和技術類課程。比如2017年的課程活動就包括女紅制作、計算機維修拆裝、創意裝飾繪畫、航模制作、電子閃爍燈制作、設立模擬網店、模擬企業經營、趣味化學、小錘制作、智能小車安裝等15項內容。2天的課程結束后,學生們都會獲得一樣自己的勞動成果,或者是一個手工發飾,或者是一把金屬小錘,或者是一塊手工肥皂,或者是一架航模飛機……孩子們對此總是倍加珍惜。他們在親歷中體驗勞動的快樂、技術的魅力、職業的感受,他們學會了堅持、懂得了努力、練就了耐心、學會了合作,體驗每一份職業的光榮和自豪,分享實踐創造的快樂。
小學是孩子成長最重要的基礎階段,是學生學習習慣、思維方式、個性特征、個人價值觀初步形成的重要階段,那小學階段應該如何做好技術與職業啟蒙教育呢?
(一)著眼于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學校在進行課程設計時,應該思考如何提升孩子適應社會的能力。在“走進勞動與技術的世界”課程活動中,學生在主動參與、內容探究、動腦動手中積累了經驗,形成了主動發現問題并愿意獨立解決問題的情感和態度,養成了合作、分享、積極進取等良好的個性品質,實現了多學科內容的綜合、方式方法的綜合、能力的綜合。通過活動,學生的方法意識和方法操作的規范性提高了,思維品質得到了一定的提升,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也得到了相應的提高。
(二)著眼于學校課程的整體設計。孩子的職業素養不是靠一次或幾次活動就能提升的,應該有系統設計和整體架構。目前,我校二年級學生也有固定的職業體驗活動,和春、秋游相結合。本學期,二年級學生就到米微兒童職業體驗中心進行了有趣的職業體驗。要想真正做好職業教育與基礎教育的融合,促進中小學生養成基本的職業意向和職業興趣,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比如建立職業啟蒙教育基地,開展多樣而序列化的職業實踐活動,將職業體驗滲透在各年級的課程中,并輔以相應的評價體系等,這樣才能營造一種職業啟蒙教育開展的整體氛圍。
(三)著眼于教師的觀念轉變。幫助小學生開展職業探索、尋求適合其發展的職業之路,是普通教育改革與發展的重點內容之一。學校要真正開展好普職融通,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要轉變教師的觀念。學習學科知識是重要的,但孩子的學習經歷絕非僅僅發生在校園內、教材上,學校應該努力為孩子提供各種各樣的認知平臺。只有當教師達成這樣的共識,他們才會真正去思考和探索,也才能真正地把孩子帶進勞動與技術的世界。
不管是綜合實踐活動這門課程,還是小學與職校這樣一種“融通”的模式,對于我們來說都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我們將一邊進行實踐和研究,一邊探索和反思,積極尋求更適合的實施路徑。
G710
A
1005-6009(2017)44-0007-02
楊娟玉,江蘇常州市實驗小學教育集團(江蘇常州,213003)校長,高級教師,主要研究方向為小學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