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海
職校積極作為 推進普職融通
——以江蘇常州劉國鈞高職校的探索與實踐為例
黃 海
“普職融通”已成為全球教育改革發展的總體趨勢,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根據常州普通中小學特色辦學和核心素養培養的需求,以提供專業師資、課程、項目為切入點,探索多種推進普職融通的模式和方法。
職業學校;普職融通;技能培訓;創新服務
普通中小學生能否到職業學校學習技術技能?職業學校能否利用自身的資源優勢為中小學生科技創新、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提供平臺?2003年,這一問題引發了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常州第一高級中學和常州市正衡中學三校校長的興趣。他們認為,“初中畢業生不一定都去參加高考,有的也許更適合職業學校的培養。讓學生到職業學校體驗技術技能課程學習,既能讓學生對職業學校有直觀了解,還能盡早促進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育”。常州劉國鈞高職校就此開啟了“普職融通”的探索之路。十幾年間,已有常州市正衡中學、常州市西藏民族中學、常州市實驗小學等7所中小學校與劉國鈞高職校簽訂了綜合實踐課程學習的合作協議,常州市麗華中學、常州市市北實驗初中、常州市清潭中學等初中校與劉國鈞高職校進行校本課程共建,高職校先后為一萬余名中小學生提供了相關培訓。
歐美國家在普通教育階段強調培養學生具有較為廣泛的職業適應能力和社會生存能力,普教與職教相互溝通并呈一體化發展趨勢。而國內的普職融通還處于嘗試和探究階段,可稱之為“普職滲透”。比較有特色的如湖南、江西采用的初中階段增設職業技能課程模式、上海職業學校舉辦綜合高中模式、南京高淳普職學校學分互認模式以及溫州普通高中到職業學校開設選修職業課程模式等。
在我校,目前為普通中小學提供服務的途徑主要有三種,即輸出師資、輸出課程和輸出項目。
1.輸出師資。如與常州市麗華中學合作,派出教師開設電子商務類職業體驗課程“網上開店”。其特點是:教學內容對設備設施和場地的要求相對較低,且中小學已經具備了足量的計算機和相應的網絡環境,但缺乏實施課程的專業教師。項目安排進課表,具有長期性和系統性。
2.輸出課程。如與常州市市北實驗初中合作的職業啟蒙課程。其特點是:職業學校根據中小學的個性化需求確定教學內容,有明確的課程目標、完整的教學計劃、合適的評價體系。項目實施由職業學校的教師和中小學教師共同完成,教學部分在職業學校開展,部分在中小學本部進行。
3.輸出項目。如與常州市實驗小學集團和清潭中學合作的綜合實踐活動。其特點是:項目化設計,在固定時間內中小學生能有量化成果。經不斷完善與創新,此類綜合實踐活動提供的項目菜單包括:烹飪、小木工、手工布藝、家用電器、手繪、點(辨)鈔、信息技術、編織、植物標本制作、飛機模型、卡通玩具、模擬企業經營、趣味電子、鉗工、計算機編程等20多種,可供不同年齡段的學生選擇。項目每年都有所更新,給學生以新鮮感,并確保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有所收獲、有所成就。
此外,常州劉國鈞高職校還積極開展各類服務中小學生的主題活動,拓展職業學校的文化影響。如從2005年開始舉辦的“劉國鈞杯”鋼琴邀請賽、2014年開始舉辦的“劉國鈞杯”常州市中小學生創意表演大賽,都已經成為面向常州乃至外市中小學生的品牌文化活動。
(一)開展普職融通的條件
普職融通開展的前提條件是意愿。如果普通教育只盯著分數和“升學率”,忽視學生核心素養提升和終身學習能力的培養,普職滲透就絕無可能發生。只有認識到“適合的才是最好的”、社會發展對人才需求的多樣化,普通中小學才會敞開懷抱,主動歡迎職業體驗課程和訓練課程的到來。而對職業學校來說,開展普職融通,走進中小學校,能夠擴大職業教育的影響力,鍛煉專業教師課程設計和實施的能力,提高實訓場地的利用率,最終形成品牌效應。
普職融通開展的另一個必不可少的條件是職業學校具備課程開發和實施的實力。面對不同年齡段的中小學生,不能直接移植職業學校現有的課程,而需要從對象的興趣和能力出發,開發由易到難、由淺到深的學習和實踐項目,在玩中學,在模仿中創新。為有效承擔此類教學任務,我校在項目設計、課程設置、師資配備、后勤保障、安全管理等多方面都實施到位。我們一方面對外收集中小學參與項目的需求信息,并據此確定培訓目標和方式,提出菜單式方案供對方學校進行挑選;另一方面我們要求每個專業系部基于本專業的特點和優勢,設計出4~5門符合中小學生認知水平和動手能力的項目,并選派有經驗、善創新的中青年骨干教師參與實施,并不斷完善和改進教學方法和手段。在項目實施時留心中小學生的興趣點,對原有項目進行更新、完善。對中小學有需求但學校師資力量不夠的體驗內容,我們外聘能工巧匠參與項目設計與實施。在此基礎上,學校積極參與中小學特色課程創建開發課題研究,以保證課程切合普通學校的需求。如與常州市市北實驗初中的合作就伴隨著省級課題“特需型課程開發”的研究。在經費使用上,我們將學校進行社會培訓的收益留出固定份額,補貼中小學職業體驗和技能培訓所用耗材和教師勞務的開支。在到校體驗階段,我們還要求食堂針對中小學生提供營養配餐。
(二)開展普職融通的成效
對普通學校來說,換一個環境上綜合實踐課,學生們都倍感新鮮,盡享動腦動手過程的快樂。一位初中校教師深有感觸地說:“孩子們臉上綻放出燦爛的笑容,這是在其他課上很少會看到的。”學生們從綜合實踐活動中學會了多種技藝,體驗到勞動光榮,加深了對職業環境的理解和感悟,影響了他們對未來職業和人生道路的選擇。畢業于常州正衡中學的閔妙琳同學一直記得在我校上綜合實踐課的情景。在趣味電子課上,她第一次動手焊接,第一次看到了二極管、電阻,學會了根據電阻上的顏色讀出阻值。她就讀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計算機工程專業,第一次走進實驗室時,對實驗器具一點也不陌生:“我心里想,這些東西我早在初中就接觸過了呀。”
而對職業學校來說,雖然開展類似活動無利可圖,還要承擔中小學生人身安全等方面的風險和責任,給學校的正常教育教學和組織管理帶來不小的壓力,但劉維儉校長給出了一個富有深意的回答: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文化傳承、社會服務,這是高等學校的職能,劉國鈞高職校理應有所作為,有所擔當。職業教育是面向人人的教育,職校應該面向社會,肩負起社會的責任。幫助中小學校開展好綜合實踐課程和勞技教育,職業學校正好具有優勢條件,必須有所行動。事實證明,多年來劉國鈞高職校堅持開展這一系列活動,極大地提升了學校的知名度、美譽度和影響力,每年的招生火爆異常,生源質量穩步提升。
G717
A
1005-6009(2017)44-0011-02
黃海,江蘇常州劉國鈞高等職業技術學校(江蘇常州,213025)繼續教育系主任,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創新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