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漪
中職文言文教學例談
——以“對偶與對聯”教學為例
陳 漪
中職學生;文言文教學;對偶與對聯
中職學生通常是初中甚至小學階段文化課學習的落后者,他們文化基礎差,課堂上想“吃”也“吃”不進,語文水平不高,尤其是文言文學習,更是他們的弱項。進入職業學校后,由于受到專業課、各類專業比賽的沖擊,文化課地位降低,語文尤其處于“雞肋”地位。在此背景下,中職語文教師如何在課上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如何及時反饋學習效果?如何實實在在提高學生語文水平,尤其是文言文學習的水平?筆者通過積極探究,尋找到一些合適的方法,在此以“對偶與對聯”這堂課為例,將經驗分享如下。
教學應著眼于學生“最近發展區”,調動學生積極性,挖掘其潛力,使其超越“最近發展區”而達到下一發展階段的水平。這堂課的學習目標就設定在學生已知的知識點“對偶常識”和未知的上一層次的知識點“對聯寫作”之間。對偶的知識學生從小學到初中一直在詩歌與文言文中學習,但怎樣自己動手創作對聯?這就是本課要達到的學習目標。
首先,對聯中包含很多有趣的中國古典語言文字精粹,蘊藏了中國式智慧,能大大激發學生學習對聯和對偶的興趣,繼而將興趣遷移到文言文學習上。如“荷風送香氣,松月生夜涼”“一竹一石一蘭,有節有香有骨”,簡短的文字演繹著文人內心的錚錚傲骨。
其次,分析對聯中育人作用的名句,發揮其“文以載道”的作用,培養學生愛國、正直、善良、誠信、友愛等美德。如“星垂平野闊,月涌大江流”告訴人們自然美景是人類最好的教科書,抬頭看天讓人心胸開闊。
最后,借助對聯啟發學生的智慧,做“思維體操”。課程結束后,筆者布置作業:“高中生活已經過去三分之一,在高二和高三會有很多學習西洋樂的同學出國留學。請寫一副對聯送給熟悉的老師或同學,建議用五字對、七字對。”學生們的反饋遠超預期:“玉臂清輝輕歌曼舞一曲醉紅塵,云鬢香霧微淡墨香五湖歸滄海”,此聯是贈予一位唱歌特別動人的女生;“一枝獨秀才女子揮筆灑墨,兩芊玉臂志男兒看書吟風”,此聯描畫的是班中的學霸;“收起人間多少芬芳,落于濁世幾分風雅”,配得上此聯的自然是班中的“男神”。
傳統教學模式中,語文教師在教授詩詞歌賦時,只能憑自己的想象力和語言來講解,事倍功半。如今,現代教育技術為創設情境提供了巨大空間和便利,再現古人當時吟詩作畫時的情境已不再是難事。當本課從第一板塊“對偶對聯的基本知識”過渡到第二板塊“對偶對聯對于現代人的意義”時,可以設計播放音樂電視——歌手趙照的《聲律啟蒙》。此視頻共3分50秒,包含了水墨畫的背景圖案,用遒勁有力的書法來呈現歌詞,配上溫婉悠揚的樂曲。一曲終了,學生們沉浸其中,紛紛感慨:“對聯也可以唱得那么好聽!”
此時提問第一個問題:如此美妙的曲子用了哪些樂器?學生們都是音樂方面的“小行家”,他們七嘴八舌地搶答“木魚、中阮、吉他、古琴、竹笛”。之所以出現這么踴躍的場景,是因為音樂電視成功勾起了學生的興趣。接著再提問第二個問題:趙照是當代歌手,這首《聲律啟蒙》的歌詞從哪里來?由此進入對《聲律啟蒙》的介紹。借助多媒體技術,學生感受到美如畫卷的情境,不但加深了對課題的理解,還激發了學生對文言文學習的興趣,同時也獲得了一次美的享受。
文言文的學習“任重而道遠”。筆者認為,教師應勇于探索多種教學途徑,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如同《對聯和對偶》這堂課一般,借助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還原古人創作作品時的情境和意境,給學習者以充分的啟發。
(作者單位:上海音樂學院附屬中等音樂專科學校)
G712
B
1005-6009(2017)36-007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