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化光
“家校社”一體德育課程引領學生成長
——基于學生積極同伴關系的構建
周化光
學生積極同伴關系的構建是以充分的相互認同為基礎,這種認同體現了同伴間互信、互愛以及共同的愛好和相互尊重。健全的人格是建立這種認同的前提。健全人格的培養受家庭、學校和社會環境的共同影響?!凹倚I纭比灰惑w德育課程是學校在整合家庭、學校和社會德育資源基礎上凝練而成的具有學校文化內涵的核心價值體系,是人文精神的體現,能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發展。
積極同伴關系;人格;人文精神
隨著社會的高速發展,多元文化時代的來臨已經成為全球范圍內一個不爭的事實。多元文化時代又是一個極容易被操縱、被引誘的時代,處于這個時代的中學生思維活躍,有較強的個體意識和接觸新鮮事物的能力。然而,在社會、家庭對教育高期望值的影響下,學生也承受著較大的來自學業等方面的壓力。這種壓力影響著學生的身心發展。這些影響的外顯形式多樣,集中表現在厭學、同伴交往障礙、孤僻、煩躁甚至校園暴力等。這些不良現象都基于一個共同的矛盾焦點:積極同伴關系的缺失。
積極同伴關系是學生健康成長的基礎,因為有了積極的同伴關系,學生才會對學校有較強的歸屬感,對教師和同學有強烈的認同感,在此基礎上他們才會有較好的協作關系,有強烈的求知欲望,樹立更強的信心。校園積極同伴關系的構建對學生人生發展起著奠基作用。現在各級教育部門已經關注到了此類問題,明確把制止校園暴力和校園欺凌作為教育工作重點之一,不斷采取各類政策等措施加以強化。
積極同伴關系是指年齡相同或相近的兒童之間的一種共同活動、相互協作并能促進彼此身心健康發展的關系,或者指同齡人之間、心理發展水平相當的個體之間在交往過程中建立和發展起來的一種和諧人際關系。
馬斯洛需要層次理論認為歸屬、愛及尊重是人的基本需要。青少年有相互交往的需要,同伴之間通過交往增進感情交流,獲得心理上的滿足。皮亞杰認為同伴關系在社會能力發展中有較大的作用。正是產生于同伴關系中的合作與感情共鳴使兒童獲得了關于社會的更廣闊的認知視野。
當前導致學生積極同伴關系缺失的因素有很多。從心理因素方面分析主要是由心智模式的偏執性、不完善性和兩重性引起的。在這幾個因素的作用下,學生本能地強化了自己原有的心智模式,難以客觀、公正地觀察和思考,造成學生在人際交往中以自我為中心,無視他人利益的存在。心智模式的不完善性和兩重性又會造成學生在交往中對同伴產生偏見及善變,缺乏交往的穩定性。產生這些因素的根源首先在家庭教育方面。家長與子女間長期缺乏有效的溝通,家庭教育方法不當,家庭環境不利于孩子身心健康發展等都會給學生心理帶來負面的影響。其次,社會環境也是產生這些因素的重要方面。從哲學范疇來說,人是自然屬性與社會屬性的統一。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學生是社會的一分子,學生的成長、發展受社會的發展、變化的影響。現代大德育的核心問題是德育社會化,德育社會化也是內在趨勢和必然走向。德育概念也更為豐富和廣闊,推動了德育活動更加趨于本真和深邃,重視學生精神層面的發展。當前的社會環境復雜多變,影響學生發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交織并存。建立良好的社會風氣,倡導文明和諧的社會環境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
影響學生積極同伴關系因素涉及社會、家庭、學校等各個方面,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在家庭、學校、社會三大教育主導影響因素中,作為教育的主陣地,學校的責任尤其重大,應該充分發揮其橋梁紐帶的作用。家庭、學校、社會三位一體的德育課程建設是完善學校德育工作體系、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基礎。學校在德育課程建設中充分調動三者資源,最大程度上體現德育課程的全面性和包容性,立足引導學生建立積極的價值觀,全方位創設良好的德育環境。
“家校社”三位一體德育課程是指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共同構建的一種基于生活觀的、以“終身發展”為核心理念、以學生核心素養發展為目標的德育教育理論與實踐模式。它通過生活滋養、文化浸潤引導學生在自主體驗和實踐中實現素質的全面發展。其中,家庭教育是指家庭生活中,以親子互動為主要特征,父母作為教育的主體按照一定的期望和目標,采取一定的活動方式教育和影響孩子的教育活動。學校教育是指教育者根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要求,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響,把受教育者培養成為一定社會或階級所需要的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學校教育是個人一生中所受教育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從某種意義上講,學校教育決定著個人社會化的水平和性質,是個體社會化的重要基礎。社會教育是通過學校以外的社會文化教育機構或組織等對青少年和群眾進行的教育。社會教育的形式和內容更加廣泛,對學生的影響也更加全面。“家校社”三位一體德育課程有利于實現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會教育三者之間的良性互動。
積極的同伴關系應該建立在社會共享的積極價值觀基礎上?!凹倚I纭比灰惑w德育課程建立在“人具有社會性這一本質屬性”論斷基礎上,充分考慮到人的社會性特征。它充分關注德育教育中的人文精神,肯定和尊重人的個性發展的合理性需求,促進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相融合。
積極的同伴關系也應該建立在責任共擔的基礎上。敢于擔責是學生良好品質的表現。這種責任包括對自己、他人和社會。就德育課程而言,學校要充分發揮社區資源優勢,結合學校特點為學生創造服務社區,鍛煉自己,提高自己,回報社會的機會,承擔公民應有的責任。學校在社會課程開發方面進行了諸多嘗試,把品德教育與學科知識融合起來,開設了綜合社會實踐課程,包括學農活動、水資源調查、走訪歷史文化名人和紀念館、參加紅十字志愿者活動等,讓學生從自己的視角觀察社會、思考問題并合作找出問題的解決方法。學生們在參與這些活動中體驗了自身存在的社會價值,懂得如何用知識去美化世界。
學校是學生心理發展實現的場所,學校的環境與氣氛決定著學生心理健康的發展狀況。學校要有正確的育人觀,用正確的發展和成才理念引導社會。學校的課程設置要有利于營造健康的環境,為學生心理發展提供良好的基礎和條件,以開放、寬松、積極的心態處理學生間的矛盾,把積極的同伴關系內化為學生自身的情感體驗。
“家校社”三位一體德育課程建設充分考慮到教師的因素。在構建積極同伴關系的過程中,教師的作用十分重要。教師要從學生的角度體驗和思考,分析并接納學生行為背后的合理因素,建設和營造有利于學生心理健康的環境。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人格,積極進入學生復雜多變的內心世界。學校的德育課程建設過程也是教師群體,尤其是班主任群體參與、感悟與學習的過程,學校通過成立班主任工作室,搭建班主任隊伍學習平臺,進一步發掘更多的家庭和社會教育資源,使德育課程有更廣泛的基礎,體現了全員德育的理念。
“家校社”三位一體德育課程建設充分考慮到學生的人格發展。人格教育是指由學校發起的,通過影響年輕人的行為,幫助年輕人建立與他人和社會間具有倫理意義的關系,從而使他們形成對道德和價值觀正確理解的教育項目。這些教育項目可以直接導致良好行為的、非相對主義的價值觀。人格培養對學生的成長起著心靈的引領作用。人格發展也直接影響著學生之間的交往,這種交往不僅僅發生在校園,也包括未來人生中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活動。
當代人格教育的核心目標是促進年輕人的積極行為,減少或消除對個人和社會的破壞性行為,培養對人類交往中的價值觀問題的豐富理解和評價,促進符合健全的倫理原則的有道德性的自制行為。關愛他人是健全人格的體現,也是學生建立積極同伴關系的前提。
關愛品質的培養受家庭教育影響。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培養健全人格的前提和基礎。家長重視良好家風的樹立,有正確的成長觀和成才觀,重視孩子品質培養。學校開設的“樹人好家長學堂”和“百家課堂”已經成為常規的德育課程,從組織到實施以及后期的材料整理,有較為完整的課程體系特征,在學校文化內涵發展方面和對學生品質全面培養方面都發揮了極大的促進作用,也幫助家長樹立正確的育人觀。這種課程以班級或年級為單位,定期邀請家長或在專業領域取得較高研究水平的專家們參與到學校教育中,切身體驗學校教育的同時,感受孩子成長,更有助于建立良好的家長與子女、家長與學校的關系。這些家長課堂形式多樣,既有家長專業領域的知識拓展,也有人文修養和人際交往中的禮儀培訓等,涉及面廣,深受學生歡迎,有效地促進了家庭與學校之間的溝通。學生長期在這樣融洽和諧的環境中學習生活,更容易建立和諧穩定的同伴關系。
通過對德育人文精神的詮釋,“家校社”三位一體德育課程體現以學習為核心,以課程為引領,以活動為載體的特征,有較強的實踐參與性。學生在參與中體驗同伴彼此相互存在的價值。德育活動是學生在德育教育中發揮主動性的途徑,是德育教育的一種具體體現,也是社會文明、文化的展現方式。沒有學習者的主體性和文化認知性,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德育。“家校社”三位一體德育課程建設倡導價值澄清,讓學生主動參與價值評估過程,選出自己認為重要的價值觀,確定自己在價值觀問題上的立場,形成尊重和責任兩種基本的道德價值觀。
學校在德育課程社會化方面進行了多年的探索和研究,德育課程體系體現了“關愛、責任、創造”的教育價值追求。德育課程以“規范約束,意義引領”為核心,以“激揚生命”為目標,關注學生全面發展,突出培養學生的關愛、責任、創造品質,提升學生人文素養,在促進積極同伴關系構建的同時也為學生的生命成長奠定良好的基礎。經過多年的發展,學校形成了公民素養、生命教育、責任教育、意志教育、理想教育、跨文化理解等六大德育課程體系。其中根據各年級學生特點分別開設了初一年級的軍訓、學農,初二年級的青春儀式、水資源調查和初三年級的拓展訓練等課程,給學生提供了較好的走進社會親身實踐的機會。
佐藤學的“學習的三位一體論”指出:學習是建構客觀世界意義的認知性、文化性實踐,建構人際關系的社會性、政治性實踐和實現自我修養的倫理性、存在性實踐,也是構筑世界、構筑伙伴、構筑自身的實踐。德育是一個最具有文化特性的事業,無論是德育目標的確立,還是德育過程、方法的選擇,都無法脫離文化價值的存在。德育的人文精神強調人的個性發展與社會規范相統一。“家校社”三位一體德育課程正是建立在人文精神基礎上,引導學生培養積極人格,建立更加積極的同伴關系,為學生全面發展設定了一個相對普遍的價值坐標。
G423.04
B
1005-6009(2017)34-0049-03
周化光,南京師范大學附屬中學樹人學校(南京,210036)副校長,高級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