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周潔
中職班級管理經驗例談
顧周潔
中職;班級管理;班級文化
中職生自我約束能力弱,如果一個學生出現遲到、曠課、不做作業等不良問題而教師沒有及時管理,那么,班里的其他學生就會群起效仿,出現“破窗效應”。久而久之,學校、教師乃至其他班級的學生便會對這個班級產生不好的印象,而這個班級的學生也會逐漸認同了本班在師生心目中的這種不良形象。在這種消極氛圍下,壞風氣、壞習慣、壞思想就如流水般在班級中滋長蔓延。因此,在班級管理工作中,要始終遵循“教育無小事”的原則,警惕“破窗效應”的發生,把一切隱患消滅于萌芽狀態。
環境對學生的成長影響很大,改變環境不是只要每天保持教室干凈整潔就可以了,而是要改變班級文化。為了讓班級充滿青春活力,筆者首先給學生分組,每組搜集本班學生積極進取的成功事例或照片,制作一份健康向上的、具有本班特色的手抄報,并在班內征集班徽、班級口號、個人宣言等,然后開始布置教室。筆者在班級設置一個學習園地,主題是“生命因我而精彩”。這個學習園地以黑板報的形式呈現,內容就是學生們一起制作的手抄報以及學生的個人宣言,讓學生時時刻刻看到激勵自己奮進的話語,無形中約束自己的行為,不讓自己犯錯,不給班級丟臉。
教師要善于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比如某生好打架,但講義氣;某生不愛學習,但總能認真打掃衛生;某生總愛遲到,但上課總能第一個舉手回答問題等。找到學生的閃光點,在班級表揚他、鼓勵他,讓學生感覺到教師在關注他、關心他、關愛他,久而久之,他會重新找到自信,努力改正缺點,從而影響更多的學生,形成良性循環。
好習慣是人生寶貴的財富,它對人生的成長、人格的形成有很重要的促進作用。班級管理的目的主要是教育學生該做一個什么樣的人,讓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和健康的人格。然而很多中職學生在初中時已經養成了壞習慣,不可能剛進入高中就改掉。為了讓學生更好地適應中職生活,適應學校的各項管理制度,筆者用“21天理論”來幫助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生活習慣。筆者通常會在班會課上與學生共同學習學校的管理制度,對那些在三天內沒有犯錯的學生點名表揚,一個星期內沒有犯錯的學生獎勵德育學分1分,兩個星期沒有犯錯的學生獎勵德育學分2分,21天內沒有犯錯的學生獎勵德育學分3分。借用“21天理論”讓學生改掉懶散等不良習慣,一步一步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讓學生找到前進的目標,找到奮斗的方向,找到戰勝自我的信心。
為了激發學生的進取心,我把班級分成四個小組。每個小組選出兩名值日組長:一名學習組長,主要負責統計、管理學生作業完成情況等學習事務;一名生活組長,主要負責出勤、衛生等日常事務。每個小組管理班級一周,班長和管理小組協作,共同承擔班級全部管理工作,一月一循環。每一個循環結束,在班級內以民主投票的方式,選出本輪最佳管理小組。
(作者單位:江蘇省東臺中等專業學校)
G715
B
1005-6009(2017)44-0074-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