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旭東/江蘇省農業信貸擔保公司
江蘇農業信貸擔保發展探索
朱旭東/江蘇省農業信貸擔保公司
從2015年開始,財政部、農業部針對農業補貼政策實施過程中的突出問題,提出了調整完善農業補貼政策的建議,經國務院同意,決定從2015年調整完善農作物良種補貼、種糧農民直接補貼和農資綜合補貼等三項補貼政策。基本內容為在全國范圍內調整20%的農資綜合補貼資金,加上種糧大戶補貼試點資金和農業三項補貼增量資金,統籌用于支持糧食適度規模經營。支持糧食適度規模經營補貼資金,主要用于支持各地建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推動形成全國性的農業信用擔保體系,逐步建成覆蓋糧食主產區及主要農業大縣的農業信貸擔保網絡,強化銀擔合作機制,支持糧食適度規模經營。在此背景下,經省政府批準,江蘇省農業信貸擔保有限責任公司成立,其主要職責是按照政策性、專業性和獨立性要求貫徹落實國家強農惠農政策,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實現國有資本保值增值和可持續發展。
在與銀行簽訂戰略合作協議的基礎上,公司建立健全工作制度,積極加強銀擔合作,搭建了核心業務體系,建立了包括“申保發起、申保審批、申保辦理、保后管理、擔保責任解除、違約責任追究”六個階段的業務操作流程。同時,公司結合有關文件精神,創新江蘇農擔產品新模式,先后推出“蘇農擔”系列產品,制定了《“蘇農擔”業務管理暫行辦法(300萬元及以下)》。為有效防范和控制風險,制定了《擔保業務暫行操作流程》《風險評審會暫行議事規則》等制度。
主要業務品種
“分險貸”:單戶貸款金額累計不超過300萬元,擔保業務項下未結清本息(不含復利和罰息等)公司承擔80%,合作銀行承擔20%。擔保費用每年最高不超過1%,對涉農第一產業類貸款客戶,嚴格執行人民銀行規定的同期同檔次貸款基準利率;對涉農第二、第三產業類貸款客戶,利率上浮比例原則上最高不超過人民銀行規定的同期同檔次貸款基準利率上浮10%。
“增信貸”:單戶貸款金額累計不超過300萬元,擔保業務項下未結清本息(不含復利和罰息等)公司承擔30%,合作銀行承擔70%。適用范圍:銀行存量客戶,新增貸款金額不超過在該銀行原有授信總額的50%,且單戶在公司累計擔保總額不超過300萬元,公司對授信總額提供保證擔保;銀行新增客戶,授信金額不超過300萬元,公司對授信總額提供保證擔保,擔保費用每年不低于0.3%,貸款利率上浮比例原則上最高不超過人民銀行規定的同期同檔次貸款基準利率的30%。
操作流程
申保發起:采取合作銀行向公司推薦客戶為主,也可由公司提供符合準入標準的客戶名單,合作雙方從中選取目標客戶。由合作銀行收集申保主體資料,進行現場盡職調查,按照“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合理預測申保主體的資金需求及還款能力后,制定授信方案,按照自身的授信審批流程及相應審批權限進行授信審查并出具授信批復。
申保審批:業務部對合作銀行授信客戶不再進行現場盡調,合作銀行將相關項目材料提交業務部。業務部對項目材料內容的完整性、真實性及項目方案的可操作性組織評估、審議,明確申保項目送審意見,形成業務審批表,由業務部負責人簽字,風險管理部會簽后,報分管領導審簽后生效,審批結果由業務部報備風險管理部并反饋合作銀行。
申保辦理:風險管理部負責出具《授權委托書》,由合作機構與申保主體辦理反擔保手續。業務部負責上述事項的對接,并協調各方簽訂保證合同。
保后管理:承保期間,由合作銀行對申保主體進行保后管理工作,公司業務部應定期對合作機構的保后管理工作進行抽查,若發現風險信號的,按公司《風險預警管理辦法》的有關要求辦理。
擔保責任解除:申保主體按照主債權合同約定,到期歸還借款本息,公司擔保責任解除。
違約責任追究:申保主體未履行合同約定義務的,公司應及時采取有效措施,必要時依法追究申保主體、反擔保人等相關方的違約責任。
基本原則
一是機構下沉。農擔業務與傳統擔保業務存在明顯區別,農擔服務的對象主要是農業新型經營主體,位于農村、基層,而傳統擔保機構的服務對象主要是平臺公司及其他企業,大部分位于城市,大項目較多,農業的份額很小。因此,農擔公司關鍵是要將機構、人員、業務下沉到縣域,才能實現農擔業務的有效對接,才能建成貼近主體、覆蓋全國、緊密可控、運行高效的農業信貸擔保服務網絡體系。
二是風險分擔。農擔公司作為政策性擔保機構,其體系建設是財政支農政策的一部分,離不開當地政府的指導和支持。因此,只有建立風險分擔機制,才能發揮地方政府資源優勢,強化地方政府職責,切實加強風險管控、化解和處置,促進農擔業務持續、健康、平穩開展。
三是因地制宜。設立分支機構要避免一哄而上,要充分尊重地方政府意愿,積極發揮地方政府支農積極性,有積極性的縣可先行試點。
四是堅持市場運作。農擔業務具有政策性特點,且具有較高風險,為防止將農擔風險演變為財政風險,其業務運作過程必須是市場化的。農擔體系建設也要按照現代企業制度要求,按照“去行政化”理念,按照經營水平合理確定分支機構級別和人員待遇。
頂層設計
一是堅持風險分擔。為促進全省各地農業適度規模經營主體盡快獲得農擔業務的信用支持,農擔公司將逐步在市縣、基層設立分支機構,并將其作為農業信貸擔保業務受理的主體。按照“政府推薦、農擔增信、銀行放貸、風險共擔”的模式開展農擔業務,堅持實行政銀擔風險分擔機制,公司與地方政府、金融機構實行6:2:2的比例承擔農擔業務風險,并實行風險預警機制,即當月度期末貸款逾期率(期末逾期貸款余額/期末貸款總余額)達到5%,暫停辦理新增農擔業務,經雙方協商達成一致意見后,繼續開展新的業務。
二是堅持設立風險資金。要求地方政府設立“農擔業務風險補償資金”,并建立正常的補充和增長機制,雙方約定,后期地方政府若增加風險補償專項資金規模,公司應同步增加地方授信總額;或地方政府根據農擔業務增長情況或放大倍數應同比例增加風險資金規模。地方政府對風險資金擁有所有權和收益分配權。
三是堅持統一管理。對地方政府出資的風險資金,由省里統一管理,建設風險資金池,專項用于承擔約定比例的風險代償。省公司受托作為資金管理人,負責資金的日常管理,實行獨立核算、單獨建賬、封閉運行,確保資金的安全和合理的收益。
推進方式
一是先試點,再推廣。目前,常州、宿遷、鹽城、阜寧、海安等地分別與公司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成為全省首批農業信貸擔保體系的市縣分支機構。通過設立分公司,建立風險資金池,實行8:2的風險分擔機制等,對當地農業新型經營主體進行財政金融協同支持。自簽訂協議以來,效果明顯,尤其是常州市推薦的項目明顯增加。
二是成熟一個,發展一個。目前,部分地方政府積極性很高,與公司談妥合作方案,意向設立風險資金池1000萬~2000萬元不等,合作意向強烈。還有部分地方政府也以現場拜訪或者電話咨詢等形式表達了合作意向。對于政府積極性較高的地方,公司將成熟一個,發展一個,總結經驗,由點及面,逐步將農擔體系向全省推進。
三是進一步拓展業務渠道。在業務開展和基層調研時發現,農擔業務客觀上受到銀行放貸的制約,一方面基層普遍希望農擔公司擔保的項目能立即落實銀行貸款,另一方面合作銀行由于風險管控的要求難以做到“見保即貸”。為此,需要設立一個貸款平臺以配合開展農擔業務,滿足申保主體的貸款需求。經討論醞釀,計劃出資設立一家小額貸款公司,為省農擔公司全資子公司。公司不以營利為目標,專業為“三農”服務,重點服務于農業新型經營主體,業務范圍覆蓋全省,執行優惠貸款利率,對農業新型經營主體綜合融資成本控制在財政部規定的水平以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