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創新驅動與智化中國
中國走向未來就要走向智化中國。當下中國企業轉型升級的核心是智能化。創新最根本的就是產業轉型,產業轉型就是產業智能化。無論是德國工業4?郾0,還是中國制造2025,智能化發展是人類社會未來。不僅工業互聯網等是產業智能化的結果,也代表了人類未來經濟趨勢是智能化。
1. 智化中國戰略思路。
中國實現智能化社會,不僅提升了人的智能水平,也提升了產業智能化及社會整體發展水平。其戰略思路表現為:一是從勞力型產業轉向技術型產業。這是一個從文憑教育到智能教育的過程。二是從自給經濟到規模經濟。這是一個從謀職教育到創業技術教育的發展過程。三是從個體經濟到產業共同體。這是一個從低級個體技術向高端互聯技術的過程。
2. 中國未來教育以智能化為核心。
這里可以從三個方面看,一是以開啟兒童智能作為教育的核心目的。以此建立中國未來智化教育新體系,形成一種與兒童發展相適合的、興趣的、探究的、成果的教育體。二是建立規模性智能教育集團。以此實現從個體教育到互聯網+教育,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學到所要學的任何知識。例如,最近我參加華南師范大學副校長胡欽太教授一個博士論文答辯,提出建立互聯網+下的SPOC(小規模限制性在線課程)的最優化混合學習體系,就非常有新意,如果把它與課堂教學有機結合起來,就非常厲害,實現課內與課外結合、線上與線下互動,從而對大學教學進行改造。三是建立以重點高水平大學引領的應用型高等教育體系,推動高端技術牽頭的智化產業共同體。
四、創新驅動與文化中國
1. 文化中國戰略思路。
文化中國可以設定為三大戰略思路。一是從農耕文化轉向科技文明,實現了從強化等級到發展性平等共享文明。二是從家庭文明轉向創建公民文明,創建起中國社會主義新文明。三是從儒家倫理轉向生命共同體文明,在教育上實現從文憑文明到技術教育文明下的社會共同利益集團文明。
2. 創建未來中華新文明。
教育是文化的一部分,同時是文化生長發展的載體,因而教育是文化的生命機制。創新驅動中國發展,必須創建未來中國新文明新文化,其戰略思路主要有三:一是建構以創新為核心的教育文化功能,形成一種鼓勵創新、主導創新和頌揚創新的文化體系。二是創建有文化的新文化學校,讓每所學校都在確定文化發展定位即未來性上形成自己的文化意識,培養什么人,頌揚什么文化上有本校的特色,把每所學校都辦成有自己文化的學校。三是創建走向未來的新文化新信仰。信仰是文明的產物,也是特定集團用以維護存在發展的信條,一種族群生存發展的理念和文化以及對未來的發展定位等。信仰有對共產主義道路的信仰,有中華民族特定文化模式,有人類共同體文化規范,也有各種宗教信條等。信仰現在被很多人講得好像只有宗教是信仰。其實,信仰是會發展的,文化變革本質上就包含了信仰的改造,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基石。創新宗教教義,也是時代發展的需要。宗教每次嬗變都給社會帶來重大影響,例如,新教改革對基督教文明的發展影響巨大,帶來資本主義和工業革命。今天,在面對未知的將來,未知的時代,需要的是什么信仰,教育創新驅動文化的未來整合,必然給中國走向未來帶來重大作用。
以上所說,我認為,開創中國未來,是一個設計,更是一個行動。科技中國、智化中國和創建工業文明是互動的,我們只有在實踐新文明進程中才能向共同體文明轉變。研究儒家文明發展會給我們重要的啟示,儒家文明起于春秋戰國時期,是百家文明中的一分子,春秋戰國形成的“百家爭鳴”“百花齊放”成了中國文明的源頭,但是自從倡導獨尊儒術以后,中華新文明就不成長了。這點值得我們注意。所以,造成今天的中國傳統文化是以儒學為核心的,有人說,最可怕的是中國人的傳統思維模式!什么模式?即每個中國人都在抨擊不平等,但是沒有人去努力消除這種不平等,而是盡力使自己獲得不平等中那個最有利的位置,成為不平等社會中的利益者!因此,創新驅動,首先就應當創新教育。當然,這種創新就要在也必然是在創新新文明的進程中實現的!所以,在這個意義中,創新教育不是靠哪個人、哪個機構想出來的,而只能是在實踐中實現的。任何要成為偉大的人,都必須在推動新文明的形成發展中才能誕生!
最后做一個簡要的小結。
未來的世界是未知的,創建未知世界培養人才的教育制度,是走向未來,也是開創未來的關鍵。
中國正走向未知的將來,教育的創新驅動是建構新未來文明的基礎,是成就大國之基業!
創新中國教育以驅動中國轉型,必須以服務中國為中心,凡是照搬外國、效法古董的做法都注定要失敗的,唯有創新才是中華民族立于世界之巔的根本!
現場問答
黃少波:提問1,“教育與中國未來30人論壇”是由中山大學、北京大學、北京師范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南京師范大學五所知名大學教育學院共同舉辦的,有兩所是我的母校,一所是中山大學的政務學院,一所是華東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非常感謝馮老師和鐘院長每年都給我以學生身份參加這個論壇,收益頗多。本次論壇強調創新驅動,這是中國走向未來的關鍵點。剛才幾位發言中,我統計了一下馮老師的演講,總共23次提到創新和重建。我覺得本次論壇突出創新抓住了時代發展要求,創新很重要,是教育重建的前提。中國教育未來發展迫切需要創新。例如教育體系,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后,我們的教育照搬蘇聯體制,中國學子夢寐以求的大學,就是莫斯科大學。改革開放以后,我們是仿效歐美國家,學子們夢寐以求的大學是美國的哈佛大學。說實話,到目前為止,還沒有真正建立起屬于我們中國的現代教育體系。所以,什么是教育現代化,不是照抄其他國家的,不是照搬西方的就是現代化了,中國教育現代化關鍵是建立起為本國服務的教育體系。現在我們許多大學紛紛模仿外國,模仿哈佛大學等,結果哈佛大學的教師就提醒我們,一個民族的大學,必須以服務本土發展為前提,決不能夠照搬英國或者德國的大學,美國的大學建立之初,就不是外國大學的翻版。這是愛迪生說過的。
黃少波:提問2,據悉2016年11月,教育部公布一個偉大的規劃,就是到2023年,中國多少所大學要建成世界一流大學。從有關數據看,中山大學基本上被“邊緣化”了。中山大學什么時候建成世界一流大學,校長、教師、學生的努力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取決于教育部的行政規劃?大家可能都會覺得這種現象很奇怪,在全世界各國教育領域中,各所大學的發展以及建成什么樣的大學都是十分常見的事,但在中國就不同。下面就這點我提幾個問題:一是現在教育部所規劃的世界一流大學,標準是什么,是美國標準,還是英國標準?二是按照教育部這樣的推斷,中國的高等教育還有希望嗎?謝謝!
馮增俊:這里我先回答幾個問題。一是自1995年來中國就提出要建設一流大學,簡稱“985工程”,宣稱10年后如何如何。現在20年過去了,簡稱了什么,大家很清楚。二是我之前到芬蘭赫爾辛基大學訪學,該校老師見了我就問,你是北京大學來的?我說不是。他們對此表示茫然,不是北京大學那怎么是大學老師呢?后來我說到中山大學。他們立刻說道:“啊,知道,是孫中山的大學!”他們就知道中國有兩所大學。按黃老師說的,中山大學在世界很有聲譽卻不能進入“雙一流”,很不可思議。其實,北京大學的作用和聲譽來自20世紀初蔡元培的辦學思想,而中山大學的聲譽既有孫中山的影響,更有來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黃達人、李延保時代推出系列在世界發展下服務中國服務廣東的辦學精神,同廣東產業共同成長,攻堅克難,體現了中國新大學精神。現在這種建設一流大學,很多是一廂情愿的。如果不能推動大學服務中國,服務地方發展下瞄準世界前沿,不能強化對中國、對民族、對社會的貢獻這一點上,簡單地套用國外指標,搬來外國的做法甚至價值觀,可能錢花了很多,但是一流大學也許還不知道在哪里。
黃少波:提問3,中國現在大學排名不斷進步,中山大學也進入世界前100多名,怎么評價?
馮增俊:現在的排名盡管可以反映一些大學發展信息,但是不可能反映更不能帶領中國大學走向一流。因為這種排名是各個機構依據自己的視角來做的,基本都是商業性的,講的是擺攤子,多少院校學科,多少教師,多少教授什么的。如果大學是這樣辦,就太簡單了。真正好的大學是一種大學精神,是把握這個時代對大學要求下的大學精神。我上面講的北京大學和中山大學就是這樣。
(續完)
(責任編輯:朱蘊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