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經濟和電子商務的發展,互聯網金融作為參與經濟的一種新形式,代表著我國未來金融業發展的方向。如今互聯網已然成為了方便快捷的代名詞,越來越多的金融消費者也選擇這種便捷的方式參與金融活動。金融消費者作為主體在金融活動中起著特別重要的作用,然而現實生活中侵犯金融消費者權益的事常有發生,再加上互聯網的特殊性使得金融消費者的權利更是得不到有效的保障。我國近年來雖然也在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制度建設上取得了進步,構建了基礎的保護框架,在“一行三會”分別設立了保護部門,施實了一批部門規章,但是這些框架和措施仍處于初級階段,權利救濟制度不健全,由此引發了專家學者們對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問題的關注。
【關鍵詞】互聯網金融 消費者權益 問題 措施
自20世紀以來,隨著互聯網技術不斷提高,互聯網觀念逐步深入人心,為互聯網衍生產品的發展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使其成為了新世紀的弄潮兒。當前環境下的互聯網金融具有投入門檻低、效率高、覆蓋面廣等特點,能有效滿足金融消費者的消費需求,因此各國政府均將互聯網金融列入國民經濟發展的一部分,使其分量逐漸加重。但在其蓬勃發展背后,是一系列廣為人知的詐騙事件,如“金玉恒通詐騙案”、多家P2P網貸平臺跑路事件等損害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事件的發生為廣大消費者敲響了警鐘,引發了人們對保護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的廣泛關注。然而遍尋當前法律法規,尚無一條一例可對此現象進行監管,同時由于消費者自身金融相關知識缺乏,所以導致了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應享有的權益難以得到有效保障。因此,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問題到了十分迫切的階段,我們必須根據我國國情進行深入的探討,以此來探索出一條符合我國互聯網金融市場的道路。
在我多年的學習課程和生活實踐當中,我深感在這條路上任重道遠,在本文中,我將針對以下幾點問題,進行事實性的分析。
一、法律層面的缺失
眾所周知,新中國成立以來,歷屆政府將經濟發展放于首要位置,法律的制定遠遠沒有跟上經濟的發展,出現了較大層面的斷層,使得經濟市場漏洞百出,為我國帶來了不可估量的損失。在21世紀初葉,依法治國逐漸走上政治的舞臺,“法制”的觸角深入到各行各業,但在互聯網金融消費這個新型的領域內,各種違背市場規則的事件還是層出不窮,雖然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正式實施猶如一針強心劑打在了金融消費者的身上,但我們還是看到了它諸多的不足。首先,新消法保護對象過于單一,它只對為生活消費而購買商品或接受服務的消費者做出了一定限度的說明,而未對以投資而獲利的的這一部分的互聯網金融消費者做出明確規定;其次,新消法在維權途徑上太過于泛泛而談,缺少對互聯網金融消費者實際情況的考慮,使其成為了在維權過程中的弱勢群體;第三,互聯網特有的虛擬性,決定了互聯網金融消費者在出現的糾紛中難以對其舉證,從而不能更好的保護自己的權益。
二、監管層面的缺失
我國早期對金融市場的監管機構設置為“一行三會”,一直以來,各個機構都是各掃門前雪,然而互聯網金融市場在經歷了早先粗放式的發展以后逐步回歸理性,市場細分成為了以后的方向,這時機構臃腫、效率低下等弊端漸漸顯現,造成了一定的監控空白地段,使得不法分子有機可乘;另外,我國相關金融監管制度并未明確對互聯網金融機構在市場準入、市場運營以及市場退出等方面做出具體規制,致使目前互聯網行業發展良莠不齊,消費者權益屢遭侵害等問題時有發生。
三、自身層面的缺失
上文中談到早期互聯網發展是粗放而毫無邏輯的,那么這一消費群體同樣還只是處于互聯網認知的初級階段,中國特有的國情決定了并不是每個互聯網金融消費者都能接觸到更為完善的金融教育知識,從而造成了對金融風險的把控能力參差不齊,再者消費者和經營者本身信息的不對稱,使得互聯網金融消費者在交易過程中更容易遭受不公平的待遇,這些問題的出現,使得互聯網金融消費權益的保護更是難上加難。
綜上幾點所述,我們可以看到造成此種現象并不是單方面引起的,那么我們的解決思路也不可局限于一隅,兵法所云:不謀全局者,不可謀一域,在不斷的摸索中,我自認為以下幾點可以更好的為互聯網金融消費權益保駕護航。
四、健全有效的法律制度
在這場經濟變革中,經濟與法律早已發展為相依相輔的關系,我們不能離開經濟去談法律,也不能離開法律去談經濟,我們必須確保這兩者齊頭并進,才能讓互聯網金融消費這艘經濟市場中的航母更為安全更為穩妥的前行。首先,要切實的將更多的互聯網金融消費者納入到《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使互聯網金融消費更加健康的發展。其次,互聯網消費的維權途徑需要加以完善和拓寬,使各方可以處于一個平等的地位去對話。第三,法律要對電子憑證、個人信息保護等做出更加明確的解釋和說明,不能使其查無可證。
五、切實可行的監管制度
首先,監管機構要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盡快結束各自為政的監管模式,建立統一有效的互聯網金融監管標準。其次,明確監管目標。在鼓勵互聯網金融創新的同時,也要適時對其進行一定程度上的監管,確保發展和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并道而行。另外,需構建符合市場基本規律的機制,嚴厲打擊惡性競爭、投機倒把等違背市場原則的行為,促進互聯網金融市場的有效穩定的發展。
六、深入人心的金融理念
教育要從娃娃抓起,而金融教育要從基礎抓起,金融知識的普及勢在必行,我們需從網絡、電視、報紙等各種渠道進行宣傳,讓更多的互聯網金融消費者具備系統的金融知識體系,加強金融產品的風險鑒別和把控能力。分別對行業范圍內互聯網金融消費者進行專業知識教育、加大對金融風險控制方面的宣傳、做好糾紛解決指引工作,提高互聯網金融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專業知識補充意識和風險糾紛處理意識以維護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
在歷史的長河中,總是有各種的問題出現,我們要以發展的眼光去看待問題,去解決問題。自我國十三大之后,依法治國被提上前所未有的高度,我相信在不遠的將來,互聯網金融消費市場會得以更好更快的發展,而在權益保護的道路上,會出現更多法制法規,讓互聯網消費者有法可依。
參考文獻
[1]王正.《關于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探究》[J].經濟論壇,2016年.
[2]胡光志,周強,《論我國互聯網金融創新中的消費者權益保護》[J].法學評論,2014年.
[3]陳冬蓮,《論互聯網金融消費者權益保護》[J].湖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4年.
[4]姚軍,蘇站超.互聯網金融視角下消費者權益保護[J].金融法苑,2014年.
作者簡介:賈翠云(1989-),女,山西朔州人,山西財經大學2014法律學術研究生,研究方向:金融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