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世文
當前,“先學后教”與“以學定教”的教學理念日益得到一線教師的理解與認同。在教學實踐中,不少數學教師都遇到了這樣的困惑:精心設計的“先學后教”的課看似完美,但當堂課上不完的情況時有發生,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時效性。下面,筆者以人教版六上“圓的認識”的教學實踐為例,從教師“教”的維度,談四點探索體會。
一、導學提綱:變冗雜為精練,問題設計求“精”
導學提綱是學生“先學”的導航儀,是“先學后教”課堂教學的文本學案。有的教師認為:導學提綱設計得越細越好,甚至把全課的課堂教學活動一一羅列出來,讓學生亦步亦趨地進行先學。殊不知,這樣片面追求導學提綱的多、細、全,不僅易使先學活動被切割得支離破碎而缺乏挑戰性、思考性,也容易導致后教活動因教學內容冗雜、臃腫而上不完。因此,教師要深入研讀數學教材,根據教學目標找準教學核心與關鍵所在,設計導學提綱,力求集中、簡約、有效,讓課堂教學內容“精瘦”,以利于按時演繹完成教學活動。
例如,執行本課教學時,一位教師完整地設計了如下導學提綱:
1. 圓的背景。
(1)找一找,找出日常生活中的圓形物體。
(2)議一議,這些物體的表面為什么都設計成圓形的?
2. 圓的特征。
(1)在紙上畫一個圓并剪下來,折一折,你發現了什么?
(2)什么是圓心?什么是半徑?什么是直徑?分別用什么字母表示?能在圓中標出來嗎?
(3)圓的半徑、直徑有什么特征?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
3. 圓的畫法。
(1)怎樣畫圓?有哪些步驟?
(2)畫圓時要注意些什么?
……
可以看出,這種追求面面俱到的導學提綱,狹隘地從教師的主觀臆想出發,把教案機械地翻版成詳細的學案,導致導學問題眾多,導學內容繁雜。這樣的導學提綱若要在課堂教學中一一涉足,課時教學任務很可能無法完成。因此,在導學提綱的設計上,應抓大放小,變雜為精,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發展區,精心設計簡約的導學問題,從而使“先學后教”的課堂教學更趨時效性。就上例而言,可以緊扣如下四個問題引導學生預習教材:(1)過去學習過哪些基本圖形?各有什么特征?(2)試著剪出一個圓,你能發現圓由哪幾部分組成?各有什么基本特征?(3)要畫一個圓,應該考慮哪些信息?怎樣畫出一個圓?(4)為什么要把車軸裝在圓心上?這樣,基于學生對圓的認知經驗基礎,以精練的四個“大問題”引領學生進行先學,學習目標集中,教學內容精煉,教學節奏也就變得明快,有利于順利完成課時教學任務。
二、小組合作:變粗放為精細,分享交流求“實”
小組合作是“先學后教”課堂教學的重要操作策略,有利于學生分享先學成果,實現觀點互補,拓寬先學視野。但在教學實踐中,由于教師對學生的小組合作學習培訓不到位,小組合作學習存在目標不清晰,分工不明確,交流無秩序等現象,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缺乏精細的操作模式,造成教學耗時多,收效低,只有合作形式,沒有合作實效,影響了后續的展示匯報,預定的課堂教學任務難以完成。
因此,教師要加強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指導,應變粗放為精細,提升小組合作學習的實效。首先,要規定合作學習的交流順序。教師要按四人小組成員的學習能力規定組內發言順序,1號學生學力較弱最先發言,緊接著為2號、3號學生按順序發言,后一位都要先對前一位的發言進行評價或補充,再交流下一個問題,4號組長負責組織協調、總結陳述。其次,要熟悉合作學習的操作模式。①組長分工,有序交流;②核對答案,各抒己見;③不同見解,協商討論;④疑難問題,組長記錄。最后,要加強合作學習的巡視指導。教師要深入學習小組了解討論情況,掌握各組討論的焦點、難點或盲點等問題,并進行必要的指導。這樣,建立、健全小組合作學習的操作模式,才能讓每位學生心中有目標,操作有規范,交流有順序,問題有探討,觀點有碰撞,切實提高小組合作的實效,提升先學后教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三、展示匯報:變全面為個別,問題解決求“準”
在“先學后教”的展示匯報中,有的教師無視學生的認知需求,組織學生對導學提綱內容一一反饋匯報,甚至學生早已解決的基礎性問題也照本宣科地講解一遍才罷,這樣勢必造成學生學習興趣低下,匯報冗繁費時,導致難以完成預期的課時任務。追根尋因,是因為教師壓根兒不相信學生的先學能力與小組合作學習的成效,仍陷于“不講不放心,講得越多越好”的窠臼之中。因此,在展示匯報中,教師要相信學生的先學能力,通過導學提綱的課前抽查、小組合作學習的課間巡視等方式,了解學生的真實學情,并據此進行選擇性展示匯報,重點聚焦并解決學生在獨立先學與小組討論后仍無法解決的個別典型問題,讓后教目標更加集中,指向更加清晰,提高課堂教學時效性。
在教學本課時,對于上文所提及導學提綱中的四個問題,基于學生獨立先學與小組合作,在展示匯報時,教師并沒有組織學生進行逐個的均衡展示,而是根據學情反饋特點,有選擇性地組織匯報活動。對于旨在認知鋪墊的問題一,學生通過獨立先學及小組合作后均能夠解決,教師就不再組織集中反饋匯報;對于聚焦本課教學重點的問題二,不少學生對此理解不夠到位,教師通過課件展示、反例比較、適時追問、實踐感悟等方式,組織了較為細致的展示匯報活動,讓學生對圓的直徑、半徑等特征深刻建構、準確把握;而對于問題三與問題四,針對學生能夠基本掌握的情形進行簡約式處理,即在學生匯報后,其他學生作簡要補充即可。這里,教師基于學情有所側重地選擇展示內容,聚焦核心問題,變全面為個別,突出重難點,讓問題解決不但精準,而且高效,有利于按時完成課時教學任務。
四、當堂檢測:變量評為質評,鞏固訓練求“活”
當堂檢測是鞏固學生所學的知識技能,提升學生數學素養的重要環節。數學學習離不開一定量的數學練習,但練習數量的多與少并不等同于學生收獲的大與小。當前,在先學后教的數學課堂檢測中,不少教師忽視了學生“先學”與“后教”的經驗背景,脫離學生的認知發展區盲目設計檢測內容,教材中的“做一做”,教輔中的配套練習等“一個都不能少”,造成了當堂檢測內容重復累贅,量多質低,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時效性。
在本課當堂檢測環節中,一位教師緊扣圓的各部分名稱及其特征,設計了“我會判斷、我會選擇、我會填空、我會實踐、我會應用”等一系列練習。這些練習,雖然題型有所變換,但檢測的知識點大都相近或相同,且僅停留于低水平知識或技能的再次強化,有的甚至在先學環節已經有所涉及。這種“以數量換質量”的重復性練習,徒增學生的課業負擔,沒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更無法讓學生實現差異式發展。因此,在當堂檢測中,不僅要重視練習數量,更要重視練習質量,做到量精質高。就本課而言,除了設計一定量有關圓的特征的鞏固性練習外,還應設計有關想象、實踐、運用等能力提升性練習。例如,觀察這幅圓的圖形作品,你能聯想到生活中的哪些畫面?(石頭扔進平靜的湖面后產生的漣漪、被鋸開的樹樁、體育課上玩的靶子等)一隊小朋友扔圈比賽,該怎樣設計站位規則才公平?這種高層次的提升性練習,不僅富有趣味性和挑戰性,讓學生感受到數學思維的魅力和快樂,而且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與實踐能力,提高課堂教學的時效性。
(作者單位:福建省上杭縣實驗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