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問題驅動區域教研模式是以問題驅動為導向,以研訓一體的形式,最終實現教師群體的共同成長為直接目的的教研模式。具體地說,是指以小學數學日常教學教研中的真實問題的診斷和解決為驅動,以區域教研活動為載體,通過課例研討和理論指導相結合的方式實現研訓一體,解決教師教學中的困惑和需求,實現區域內教師群體的共同成長。具體模式是:“分析診斷,提出問題→課堂實踐,分析研討→同伴互助,專業引領→解決問題,提出新的教研問題,形成教研問題系列的可循環的操作模式。”本文結合“數字編碼”的教學進行說明。
一、問題驅動,確定專題
科學解讀教材,優化教學內容是教師構建高效課堂的第一個教學基本功。為了讓教師更快地適應新教材,課題組確定了以“科學解讀教材,優化教學內容”為主題的研討活動。我們要求研究小組在選擇研討課題時要遵循以下原則:一是盡量少選擇重復展示的課,即那些比較“經典”的、變化不大的教學內容;二是選擇新舊教材中變化較大的課,如新教材新增的內容,有移動的教學內容,內容不變但例題有改動的教學內容。以多人同課,或一人執教多課的形式展開解讀教材、優化內容的研討。
基于此,本區課題校曾營小學教研組圍繞研究專題選擇“數字編碼”一課。“數字編碼”原是在五年級“數學廣角”的教學內容,現在移到了三年級,這節課到底怎么教學合適?教學到哪種程度,學生在知識上應有哪些收獲?在能力和思維方面應有怎樣的提升……一系列問題,困擾著大家。
二、課堂實踐,分析研討
1. 解讀教材,初步設計。
執教者先通過對教材的分析,對《課程標準》與《教師用書》相關內容的解讀,通過對新舊教材的教學內容、教學目標、教學重難點的細致比對,再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和知識經驗,進行第一次教學設計。
(1)展示郵遞員送信,在銀行辦理業務時出示身份證,打長途電話等情境,引出身份證號碼、郵政編碼、電話號碼等數字編碼,引出課題。
(2)學生根據課前調查的郵政編碼,匯報發現。
(3)結合課前調查的各自父母身份證號碼,小組討論交流,初步獲得身份證號碼的編排規律,匯報發現的信息,整理成板書:
33?搖05?搖01?搖?搖20040928?搖?搖?搖 28 ?搖?搖?搖?搖?搖1?搖?搖?搖 ?搖?搖2
地址碼?搖?搖出生日期碼?搖?搖?搖順序碼?搖 性別碼?搖?搖?搖校驗碼
(省份?搖城市?搖縣區)?搖 (雙數為女?搖單數為男)
(4)通過質疑辨析對比,感受數字編碼的簡潔性與科學性。
(5)了解其他編碼的含義。
(6)出示編碼任務:動手編自己的學號,展示評議方案,知道設計方案的時候首先要考慮編碼適用的范圍,注意保證位數相同等注意點。
(7)課堂小結,課后實踐:找一找自己身邊還有哪些采用數字編碼的事物。選擇一組感興趣的編碼數字,調查了解它的含義。
2. 集體研討,同伴互助。
當執教者設計出了初稿后,研究小組對教學初稿進行集體研討,明確每一個例題、每一個環節的編排意圖和目的。在“為什么這么改”“怎么選這個學習內容”“如何優選內容”等一系列的問題研討后,大家提出了以下整改意見:既讓學生調查郵政編碼的知識,又讓學生調查身份證的編碼知識,學生課前導學的量太大,如果課中兩個知識的教學并重,將耗費大量的時間,使學生沒有充分的時間去嘗試用新知識解決問題,將弱化對學生思維及應用能力的提升。基于學生的生活經驗,執教者做出了選擇——學生對身份證的接觸比較多,對郵政編碼的接觸則很少,選擇了以體驗身份證中數字編碼的特點為主要的教學內容,以郵政編碼為輔助教學內容,將教學設計進行修改。
(1)通過展示銀行辦理業務、買動車票、入住酒店等情境,引出身份證,探究身份證號碼中隱藏著什么信息。
(2)學生課前調查各自父母的身份證號碼,四人小組合作交流,匯報發現的信息,整理成板書。
(3)通過對比數字和文字,感受數字編碼的簡潔性與科學性。
(4)說一說生活中的數字編碼,重點介紹郵政編碼的含義。
(5)動手編學生自己的學號。
(6)課堂小結。
3. 反思比較,優化內容。
確定了教學環節接下來就是課堂實踐,研究小組成員全員參與,進行聽、評課,針對出現的問題,結合教學內容進行再次的解讀、研討,對教學內容進行再優化。授課過程中存在以下幾個問題:①利用情境導入新課占用時間較長。學生匯報身份證號碼所表示的含義時有困難。②了解身份證號碼所表示的含義用的時間過長,認識過細,導致沒留多少的時間讓學生探索數學編碼的方法。③對編碼方法,以及編碼的順序等編碼的特點,學生沒有明顯的感悟。④時間把握不好,導致后續的“課外實踐拓展作業”沒時間展開。針對這幾個問題,小組進行了二次研討,再次明確了教材編排“認識身份證”這一內容的目的,是借助“身份證”這個學習載體,通過學生的調查、體驗、感知,體會數字編碼的特點,而并非停留在認識身份證上每一個數字所表示的信息的層面上。《教師用書》中也提出:“由于身份證的編碼比較復雜,不要求學生掌握每個數字所代表的意義及編排辦法,不易理解的讓學生知道就可以了”。根據對教材和學生的再次解讀,針對課中出現的問題,將教學設計修改如下。
(1)導入,直奔主題:教師出示一張自己的身份證:認識它嗎?你們知道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身份證?引入教師身份證號碼。
(2)針對學生表述身份證號碼所表示含義有困難的現象,小組成員修改了課前調查單,使調查單的針對性更強,表述更具體。
(3)身份證號碼所表示的含義切中重點,處理節奏加快。
(4)編碼方法指導:在出示學號20090403282、20100301011前,先讓學生互相討論需要表示哪些信息?再充分觀察每個數字表示的含義、編寫的順序,集體匯報后再動手嘗試編,增強學習的目的性。
4. 專家引領,解決問題。
在研究小組多次研討和修整后,在授課中,仍發現了一些教學問題:①由于部分學生父母的身份證上戶籍地址有變更,學生在調查過程中只是把地址直接抄寫下來,或是父母的出生地行政區劃有變更過,導致調查得到的代碼與地址不相對應。②絕大多數的家長及學生都不認識順序碼,對這幾個編碼的認識耗費比較多的時間。③學生嘗試編碼大部分還停留在模仿,對思維的拓展不足,對數字編碼的特點及應用教學不夠到位。
針對以上問題,在專家的引領下,研究小組進行再次修改。
(1)身份證號碼含義的匯報讓學生各抒己見,匯報結束后,教師引導學生一起梳理。
(2)揭示“數字編碼”課題后追問:其中地址碼是按什么順序排列?出生日期呢?明確編碼所反映信息應有的排列順序。
(3)除了讓學生編學號外,增加自主編運動員號碼牌的環節,拓展學生的思維空間,提升應用能力。
三、研訓一體,共同成長
經過上述研討、修整,圍繞“科學解讀教材,優化教學內容”的“數字編碼”課例面向全區進行展示,得到觀摩教師的高度認可和好評:教材編寫意圖理解到位,能用《課程標準》理念指導新教材的使用;能根據學生的學情選擇研究素材;善用追問,體現了數字編碼的簡潔性與科學性;引導學生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設計層次分明,學生初步學會了用數字進行編碼解決生活中的簡單問題,學生的應用意識和實踐能力得到了培養;學生體會到了數字編碼在數字表達、交流和傳遞信息中的作用,體會符號思想。
展示課只是研究結果呈現的一部分,更精彩的是展示課后,研究小組通過現場互動的形式,向全區教師做了一場主題為“科學解讀教材,優化教學內容”的現場專題教研,介紹了本次研究活動的背景,并呈現了在一課多上的過程中如何圍繞專題進行調整,回答了之前困擾著教師的幾個問題:“新舊教材的變化體現在哪里?”“教學目標的達成如何體現?”“安排在三年級的‘數字編碼教學,如何把握好教學的度?”“綜合與實踐主題活動如何更好地實施?”這樣的研討過程真正做到研訓一體、共同發展,收益的不只是一個研究團隊,而是全區的數學教師。
四、我們的感受
以教師教學問題的調研、診斷和解決為目的的教研深受一線教師的歡迎,將教師培訓與區級教研融合在一起,在教研的同時對教師群體進行有針對性的培訓,起到很好的效果。我們的教研模式操作性強,可以引領校本教研進一步專題化,這樣的研究模式可以使教研組的凝聚力增強,激發教師參與教研的熱情。問題是研訓的載體,增強問題意識是教師發展的基礎,主動參與研訓一體活動,及時幫助教師反思提升,提高專業能力,正是教師專業發展的具體表現。
(作者單位:福建省廈門市集美區教師進修學校
責任編輯:王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