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德佺
在閱讀表現大自然景物的文本時,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往往是教學目標之一。對這一教學目標的達成,多數教師是用有感情朗讀課文來落實的。但因朗讀聲音是在瞬間呈現,不容易進行仔細辨別,而作為感覺的思維狀態不容易物化更不好掌控,這樣對“大自然的美好”的體會程度如何,只能停留在一種說不清道不明的模糊感覺中。對此,一線教師多感到為難。我們深入學習特級教師李吉林、薛法根在《燕子》一課教學中的做法,就會受到啟發。
【李吉林老師的教學片段】
師:現在看第2自然段,前面兩句主要寫了哪些景物?
師:對照圖看課文,寫了哪些景物?把主要詞語畫下來(雨、風、柳、草、葉、花),用這些詞組成一個簡單的句子。
生:三月下過雨,風吹拂著柳,草、葉、花聚攏來,形成了春天。
師:有小朋友說縮減的句子干巴巴的。為什么這樣寫就干巴巴的?書上添了哪些詞語就變美了呢?讀讀看。我們先看第一句,“三月,下過雨”書上用的是“陽春三月”,春天里最好的一段時間,就叫陽春三月。陽春三月下過什么樣的雨呢?
生:下過幾陣蒙蒙的細雨。
師:加上“蒙蒙的”有什么感覺?
生:“蒙蒙的細雨”寫出了濃濃的春意,使我想起了朱自清寫的春雨“像牛毛,像細線”。
師:很好!還想到了什么?
生:沾衣欲濕杏花雨,吹面不寒楊柳風。
師:好!我們再來看第二個句子。(范讀)
師:我們先在這兒加個詞語,念念看,有什么不同?
生:微風吹拂著柔柳。
師:有什么感覺?“風吹拂著柳”加上“微”“柔”,柳枝怎么樣?
生:柳枝在輕輕擺動。
師:再說說,微風吹拂著什么樣的柔柳呢?先不說數量,也不說色彩。
生:微風吹拂著才舒展開黃綠眉眼的柔柳。
師:哦,“黃綠眉眼”是什么意思?柳枝像什么?
生■:柳枝像才從夢中睡醒一樣,剛睜開眼。
生■:這樣就把柳樹寫活了,好像柳樹有了眼睛和眉毛。
生■:微風吹拂著千萬條才舒展開黃綠眉眼的柔柳。
師:(結合“千萬條”版畫柳枝)這句描寫的情景和前面學過的哪首古詩意境相似?
生■:《詠柳》,萬條垂下綠絲絳。
師:課文接著寫了草、葉、花,你能在這些景物的前面加上適當的詞語嗎?可以形容色彩,也可以形容姿態,還可以二者都有,甚至是可以形容數量的。課文上說“各種鮮艷的花”,你可以具體說說什么花怎么樣。
【出示句式:( )草——;( )葉——;( )花——】
師:書上打了個什么比方?還打了個什么比方?像什么?(生談感受)
師:這樣一比喻,一擬人,我們好像也看到了花兒草兒競相開放,競相成長,感受到了春天樹木的茂盛,花草的繁多,充滿了生氣,一下子感到春天里來了。注意這兒是“增添生趣”,因為春天本身已經很有生趣了,所以說是“增添生趣”。
【薛法根老師的教學片段】
師:誰能看著板書,用一句話連起來概括這篇課文寫了什么?
生:先寫了燕子的外形,然后寫小燕子在春天從南方趕來了,再寫它在趕來的路上飛行的樣子和飛倦了休息的姿態。
師:如果老師就寫了這樣一句話作為一篇文章給你看,你喜歡看嗎?
生:不喜歡,因為太簡單了,不生動。
師:而這篇課文把燕子的外形、春天的景色、燕子飛行及停歇時的姿態寫得具體生動形象,很有情趣。下面自己輕聲地讀一讀,感受一下。(生自由朗讀課文)
師:你們感覺到燕子的外形可用課文中的一個什么詞來概括?
生:烏黑光亮。
師:黑得發亮,外形很美!那春天的景色呢?
生:美。
……
師:你看,多美啊!外形美的,春光美的,飛行姿態美的,休息的姿態也是美的。如果你就用一個“美”來概括,你滿意嗎?
生:不滿意!
師:作者是怎樣把燕子各種不同的美寫出來的,讓我們感受到那么具體生動形象呢?我們平時只注意寫了什么,很少注意作者是怎么寫的。現在你要用眼睛去發現他是怎么寫的?先看第一自然段。
生:用了“烏黑光亮”“俊俏輕快”“剪刀似的”,還有“活潑機靈”這些詞語概括小燕子的外形特點。
生:他寫小燕子身上每一樣東西都是用一個詞語來形容的,各不相同。
師:燕子身上每一個部位都寫了嗎?
生:他是抓住特點來寫的,所以不是每樣都寫。
師:這就是抓住特點。樣樣都寫就顯得很啰唆,不美了。
……
師:作者寫燕子不但抓住了特點,而且寫出了它的美。美在哪里呢?主要在于那些形容的詞語。你看,它的羽毛用了“烏黑光亮”來形容,如果寫成“黑乎乎的羽毛”,還美嗎?(生搖頭)
師:所以,你不但要抓住特點,還要用優美的詞語來形容、來描寫。詞語有多美,你描寫的形象就有多美!(板書:用詞優美)……
師:你還要注意這些詞語的結構,什么的什么,什么的什么,字數都是差不多相等的,結構都是相同的,所以讀起來很有節奏,朗朗上口,便于記憶,也便于背誦。你能背嗎?(生齊背)
師:你看,課文抓住燕子的特點,用優美的詞語來寫燕子的外形之美的。課文中還有這樣優美的詞語,請你輕輕地讀一讀第二、三、四自然段。你感覺哪一個詞、哪一個句子它描寫的美是很獨特的,看看它是怎么寫的,用筆把它畫下來,體會一下。
【賞析】
上述片段中,李老師聚焦的具體內容是課文的第二自然段。她先從圖文對照中畫出所寫的景物并把它們組成一句簡單的話,再與課文中相關的句子進行對比,從中探尋“添了哪些詞語就變美了”。再帶領學生逐一添加成分,通過比較、推敲,引導學生從詞語的形象、色彩以及細微差別中細細品味所添加的“優美詞語”的作用與效果,從而在進入具體語境中習得語言,感悟語言運用的妙處所在。在這個過程中,李老師既注意讓學生體會添加的詞語的優美表現,又關注添加這些詞語后是怎么“變美”的。尤其是對“變”的引導點撥,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充分顯示了情境教學的無窮魅力。為了促進學生獲取這種指向表達的閱讀方法,李老師抓住文本資源提供了相關句式,要求學生對課文中沒有展開描寫的草、葉、花等進行添加詞語讓它“變美”的語言運用訓練,以期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
薛老師聚焦的具體內容是課文的第一自然段。他是從用一句話概括課文內容著手引導學生體會到用一個詞或一個句子來概括內容,可表達具體對象就“太簡單了,不生動”,從而引出重點話題“作者是怎樣把燕子各種不同的美描寫出來的,讓我們感受到那么具體生動形象的”。在以課文第一自然段為對象探尋的過程中,薛老師要求學生“用眼睛去發現他是怎么寫的?”學生的認識從“他寫燕子身上每一樣東西都……”到“他是抓住特點來寫的”,獲得了提高;也明白了“烏黑光亮”與“黑乎乎”在描寫羽毛上不同的美感效果,懂得了表達“美”的事物就要“抓住特點,用詞優美”。在此基礎上,薛老師要求學生在課文第二、三、四自然段中去體會與感覺“哪一個詞、哪一個句子,它描寫的美是很獨特的,看看它是怎么寫的”,把教學帶入下一個板塊揣摩“覺得寫得特別的詞、句子”的寫法,使聚焦“美的表達”更深入一層。
兩相比較,我們可以看出,兩位教師就課文《燕子》中所表現的美的內容,都自覺地站在學生的角度,從學生怎樣學習語言運用的立場出發,引導學生從具體的問題入手,借助相關的文本內容,來探尋、發現作者是怎樣表達的。兩位教師都是在教學中生成一個與教學目標緊密關聯的問題(簡單與具體生動的對比),接著引導學生深入文本來解決這個問題,而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正是探尋與發現“作者怎么寫”的過程,最后再將所獲得的表達方法適當運用到文本的后續學習中。這樣不僅達成了相應的教學目標,而且也使指向表達的閱讀教學成了整體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在理解課文與語文實踐活動有機結合的過程中,讓學生通過學習語言運用,真正提升了語文素養。
(作者單位:安徽省樅陽縣浮山中心學校 責任編輯:辛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