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腰華++王振華++張廣勝


摘 要按照八大經濟區劃分法運用泰爾指數對我國2003~2012年1 902個縣域的經濟增長差異進行了測度,發現八大經濟區區域間的經濟差異是中國縣域經濟差異主要來源,而區域內縣際的經濟差異則處于相對次要地位;通過實證分析表明,中國八大經濟區縣域經濟增長存在絕對β收斂,但不同經濟區縣域經濟的收斂速度存在較大差異。提出縣域發展建議:縮小地區差距、統籌區域發展,在縣域經濟發展分類的基礎上進行規劃指導和政策調整,加強縣域間的交流與合作。
關鍵詞 縣域經濟;差異;絕對β收斂
[中圖分類號]F127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1673-0461(2017)02-0055-06
一、引 言
縣域作為我國經濟體系中一個承上啟下的重要環節,聯結著農村和城市,因此,在整個國民經濟發展中,縣域經濟的發展和壯大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近年來,我國縣域經濟發展增速明顯,縣域名義GDP從2003年的6.18萬億元增長到2012年的26.80萬億元,增長了3.34倍,縣域GDP年均增長率達17.70%,遠高于同期國民經濟整體的增速。從縣域經濟在整個國民經濟體系中的地位來看,在考察期的10年即2003~2012年,縣域GDP占國民經濟整體的比重由2003年的45.81%上升到2010年50.28%,即2010年中國縣域經濟總量首次超過國民經濟整體的50%,此后縣域經濟發展繼續增速明顯,2012年其所占比重高達到51.91%,這也充分體現出縣域經濟在中國經濟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從縣域經濟增長的總體趨勢來看,縣域經濟在2003~2007年之間增速趨緩,2006~2007年增速有波動,但2007~2012年則呈持續增長態勢。縣域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也伴隨著縣域間經濟發展水平的巨大差異,2003年東部沿海經濟區縣域的實際人均GDP由15 407元增長到2012年的43 428元,而同期較落后的大西南經濟區縣域實際人均GDP則分別為4 251元、12 707元。
縣域經濟是以市場為導向通過縣級政權主體在縣級行政區劃地理空間范圍內調控和優化配置資源的具有地域特色和功能完備的區域經濟。縣域經濟屬于區域經濟范疇,由于縣域經濟的運行機制和規律與省域經濟和市域經濟有著很大的不同,那么,在經濟增長差異和發展趨勢上中國的縣域經濟是否存在著不一樣的特征?中國2 000多個縣域的經濟發展水平差異巨大,以縣為研究單元按照八大經濟區域進行經濟增長差異與趨同分析,較之省級和市級區域經濟增長分析,更能從經濟發展中捕捉到更細化和更準確的差異性特征。
二、文獻綜述
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在強調經濟增長中的物質資本的重要性的同時,還提出經濟增長具有趨同(convergence)的重要特征,即從長期來看不同經濟體的人均產出水平會收斂于穩定狀態。Barro(1998)在大量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人均收入起始水平較低的國家其經濟增長速度(即人均收入增長率)會較快,而人均收入起始水平較高的國家其經濟增長速度(即人均收入增長率)則相對較慢。
中國的經濟增長始終存在著區域差距(蔡昉等,2000;潘文卿,2010),在現有文獻中,對中國東部、中部、西部三大區域或者31個省(市、自治區)或者地級市層面的區域經濟增長的差異與發展趨勢研究較多,近30年來中國經濟的高速增長受到廣大學者的關注,針對區域經濟差距的存在與擴大的事實,學者們對不同區域、不同階段的經濟發展趨勢特征和規律進行了大量的實證研究。中國經濟增長存在俱樂部趨同以及條件趨同特征,中部和西部地區要趕超東部發達地區,需要創造條件使中、西部地區經濟增長形成向東部地區的趨同趨勢,而諸如人力資本稟賦稀缺、市場扭曲和開放程度不足等因素不利于趨同(蔡昉、都陽,2000)。中國經濟總的來說不存在條件收斂,但地區內部的條件收斂性還是有可能存在的(王志剛,2004)。在其他條件保持不變的情況下,由于要素邊際報酬遞減,因此,經濟增長的條件趨同總是存在的(金相郁,2006;劉志鴻、徐現祥,2005)。縣域經濟屬于區域經濟范疇,很多學者就某一省份的縣域經濟的增長差異與趨同等問題進行了研究,盧睿(2011)認為黑龍江省65個縣域經濟增長不存在β趨同,且隨著經濟發展,彼此間有明顯的空間依賴,各縣域經濟增長不僅與自身縣域內部因素相關聯而且與鄰近縣域經濟增長存在空間依賴關系;崔長彬等(2012)發現河北省縣域經濟存在顯著的空間相關性和異質性,縣域經濟發展在同一次區域內差別較小而不同次區域間差別較大;杜霞等(2015)發現山東省110個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呈現出北高南低、東高西低的高低交錯空間格局且極化效應明顯。何秀芝(2015)認為2012年廣東省88個縣域經濟發展差異明顯,珠三角地區縣域經濟綜合實力較強,而山區縣域經濟實力較弱;同時,廣東省縣域經濟發展過程中呈現出顯著的空間自相關特征,經濟發達的縣域在空間上趨于集中。陳芳(2011)則對我國2000~2007年1 994個縣域的縣域經濟增長差異與趨勢進行了研究,實證結果表明我國縣域經濟存在條件β收斂,通過控制人口增長、產業結構、財政支出和投資力度等方面的地區差異,能有效縮小縣域經濟間的發展差距。
上述研究為本文提供了有益的借鑒,但也存在不足,研究對象普遍局限于一個省級層面的縣域,或者研究時間跨度過短甚至是采用截面數據,反映縣域經濟的差異性及發展規律存在不足,且中國幅員遼闊有2 000多個縣域,各縣域經濟發展水平參差不齊,對眾多縣域的研究在區域劃分上也需要進一步考量。
三、樣本選擇與數據來源
2003~2012年全國縣級區劃均在2 860個左右,但市轄區、縣級市之間的行政劃分還是有所變動,10年的跨度中我國縣級行政區劃也在不斷的調整和變化中,具體在縣域樣本選擇中,本文剔除部分調整變化的縣域(如撤縣設區、撤縣設市等),也不包括特區和林區;另一方面,考慮到縣級區劃中的市轄區具有明顯的城市經濟行為特征,因此研究的縣域樣本中剔除市轄區,但包含縣級市。綜合這兩方面因素再加上縣域樣本中不包含西藏自治區(數據嚴重缺乏)和3個直轄市北京市、天津市、上海市以及港澳臺地區,本文選取的全國縣域樣本數量為1 902個,時間跨度為2003~2012年。
本文在傳統的我國東部、中部、西部三大區域基礎上進一步細化劃分,按照2005年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曾經提出的“中國四大板塊八大經濟區”對中國縣域進行劃分,具體劃分方式為:東北地區包括黑龍江省、吉林省、遼寧省所轄的148個縣域;北部沿海地區包括河北省、山東省所轄的225個縣域;東部沿海地區包括江蘇省、浙江省所轄的106個縣域;南部沿海地區包括福建省、廣東省、海南省所轄的141個縣域;黃河中游地區包括山西省、河南省、陜西省、內蒙古自治區所轄367個縣域;長江中游地區包括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所轄的291個縣域;大西南地區包括重慶市、四川省、貴州省、云南省、廣西壯族自治區所轄420個縣域;大西北地區包括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所轄204個縣域,八大經濟區共計1 902個縣域(見表1)。
樣本原始數據主要來源于2004~2013年的《中國區域經濟統計年鑒》、《中國縣(市)社會經濟統計年鑒》①和《中國統計年鑒》,此外還參考縣域所在省(市、自治區)的省級統計年鑒或所在市(盟)的市級統計年鑒對部分缺失數據進行補充和完善。
原始數據的具體處理過程:
第一,對于缺失值的處理。首先通過樣本縣域所在省(市、自治區)的統計年鑒或所在市(盟)的市級統計年鑒對部分缺失數據進行補充和完善補全,對于仍然缺失的縣域統計數據則采用線性插值法進行填充補齊。
第二,對異常值的處理。以物理判別法識別異常值,通過數據的連續性確定樣本觀測值的正常范圍,對處于正常范圍外的異常值在刪除后按缺失值進行處理。
表3的實證檢驗結果表明,各經濟區縣域經濟絕對β收斂檢驗中β<0,說明縣域經濟增長率與縣域人均GDP的初始水平呈反比,如果縣域人均GDP初始水平低,那么其經濟增長率較之于人均GDP初始水平高的縣域就高,中國八大經濟區縣域人均實際GDP的增長存在絕對β收斂,但不同經濟區縣域經濟的收斂速度存在較大差異。具體來看,長江中游縣域的收斂速度最快,為4.83%,然后依次是黃河中游縣域(4.76%)、北部沿海縣域(3.79%)、南部沿海縣域(3.57%)、東部沿海縣域(3.39%)、東北縣域(3.10%),最后縣域經濟收斂速度最慢的依次是大西南縣域(2.83%)、大西北縣域(2.66%)。由各經濟區縣域的絕對β收斂可知,經濟增長上的后發追趕優勢是欠發達縣域所具有的明顯特點,與相對發達縣域相比,相對較快的經濟增長速度使得中國縣域經濟發展中形成了欠發達縣域追趕發達縣域的局面,中國八大經濟區縣域經濟差距呈逐步縮小的趨勢。
縱觀我國經濟發展戰略,在20世紀沿海地區加快對外開放的“東部優先”發展戰略實施后,1999年提出“西部大開發”,21世紀初又相繼提出“振興東北”和“中部崛起”戰略,2007年重慶市和成都市設立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這些戰略的提出與實施均能看出我國經濟發展中的非均衡發展戰略特征,其目的是縮小地區間的經濟差距、統籌區域經濟發展。隨著區域間生產要素流動的加強,以及區域間產業轉移和有力的政策環境條件,內陸地區縣域特別是長江中游縣域、黃河中游縣域、大西南縣域、大西北縣域,在諸如政策制定、體制和機制改革等縣域經濟發展環境方面學習沿海發達省份縣域的成功經驗,同時,在沿海發達省份縣域的成功發展模式的啟示下,不斷引進和消化吸收先進技術,逐步擴大要素投入和提高生產效率,通過一系列的模仿和學習過程,欠發達省份縣域在經濟發展上也異常迅速,逐漸縮小了與沿海地區特別是東部沿海縣域的經濟發展差距。經濟增長一方面取決于要素投入,即資本、勞動和技術進步是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另一方面經濟增長取決于全要素生產率的提高,即縣域經濟發展水平與資源的有效配置密切聯系;同時,在市場條件下,由于各經濟要素在縣域間流動,要素空間溢出效應也影響著縣域間經濟增長。所以,由于改革開放水平上的差異造成了大西南縣域、大西北縣域市場化程度較沿海縣域低,從而抑制了各經濟要素的溢出效應和擴散效應在大西南、大西北區域間和區域內的有效發揮,因而進一步降低了大西南縣域和大西北縣域經濟的收斂速度。另一方面,通過實證分析也發現,大西南縣域、大西北縣域,甚至是東北縣域,在經濟發展上處于追趕沿海縣域的趨勢。
六、結論與建議
中國疆域幅員遼闊,縣域數量多達2 000多個,南北之間、東西之間地理環境的巨大差異造成了縣域自然資源的差異和區位條件的差異,從而也導致了各縣域的自然資源稟賦的差異,再加上20世紀80年代中國“東部優先”以及21世紀初的“東北振興”和“中部崛起”等區域經濟不平衡發展戰略對中國區域(縣域)經濟增長帶來的深遠影響,作為國民經濟基礎單元的縣域在經濟發展道路上也就產生了巨大差異,縣域經濟增長的差異原因在于自然資源稟賦、地理區位條件、生產要素投入、產業結構、城鎮化、市場和政策等經濟發展環境、社會文化和宗教以及生產效率等因素的差異。
為促進中國縣域經濟協調、快速發展,提出如下建議:
第一,中國縣域經濟發展應在縣域經濟發展分類的基礎上進行規劃指導和政策調整,即從省級乃至國家級的層面制定產業發展規劃對縣域經濟發展進行宏觀指導。
第二,縮小地區差距、統籌區域發展是中國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要求,對落后地區進行政策和投資傾斜,刺激縣域經濟快速發展。
第三,加強縣域間的交流與合作,通過橫向經濟合作與交流來實現縣域間資源共享和市場互補,消除縣際間的行政壁壘,從而改變傳統的因“地方保護”而形成縣際壁壘,降低交易成本。
[注 釋]
① 《中國縣(市)社會經濟統計年鑒》2013年更名為《中國縣市統計年鑒》。
② 其中泰爾指數僅為數值指標,無量綱單位;貢獻份額均為百分數,省略。
[參考文獻]
[1] Barro and Sala-i-Martin. Convergence across States and Regions[J].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1992(100):223-251.
[2] Barro,Robert. Determinants of Economic Growth: A Cross-Country Empirical Study[M].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London, England: the MIT press,1998.
[3] 巴羅(Barro,R.J.),薩拉伊馬丁(Sala-i-Martin,X.).經濟增長[M]. 何暉,劉明興,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0.
[4] 鮑輝.中國四大經濟區經濟差異分析——基于泰爾指數的分解分析[J].中國發展, 2010(4):77-80.
[5] 才國偉.中國區域經濟增長決定因素分析[M].北京:科學出版社,2009.
[6] 陳芳,龍志和,林光平.中國縣域經濟差距及其收斂性的實證研究[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 2011(6):49-55.
[7] 陳芳,龍志和.中國縣域經濟差距的收斂性研究——基于動態面板數據的GMM方法[J].中國科技論壇, 2011(4):140-144,155.
[8] 蔡昉,都陽.中國地區經濟增長的趨同與差異[J].經濟研究, 2000(10):30-37.
[9] 崔長彬,姜石良,張正河.河北縣域經濟影響因素的空間差異分析——基于貝葉斯地理加權回歸方法[J].經濟地理,2012(2):39-45.
[10] 杜霞,錢宏勝,吳殿廷.山東省縣域經濟的空間分異及其成因[J].城市問題, 2015(8):97-103.
[11] 譚志雄.中國地區收入差距問題研究——基于八大經濟區視角[J].東北大學學報, 2010,12(5):396-401.
[12] 何秀芝,劉玥,李朝旗.基于探索性空間數據的縣域經濟空間差異研究[J].統計與決策,2015(16):96-99.
[13] 黃勇,易法海.縣域經濟差異:基于基尼系數的產業分解[J].農業技術經濟,2014(9):32-38.
[14] 金相郁,郝壽義. 中國區域發展差距的趨勢分析[J]. 財經科學,2006(7):110-117.
[15] 康杰.中國縣域經濟研究評述[J].中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9(5):31-35.
[16] 劉志鴻,徐現祥. 趨同研究的最新進展[J]. 經濟學動態,2005(12):70-74.
[17] 盧睿,孫永波.縣域經濟增長β趨同的空間計量分析——以黑龍江省為例[J].經濟師, 2011 (2):234-236.
[18] 潘文卿.中國區域經濟差距與收斂[J].中國社會科學,2010(1):72-84.
[19] 王志剛.質疑中國經濟增長的條件收斂性[J].管理世界, 2004(3):2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