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娜 馬麗娜
近年來,教育界對小學基礎教育給予了高度重視,作為確保教學活動順利開展的重要路徑,小學教學管理一方面維持著正常教學秩序,另一方面影響著教學目標的有效實現。隨著教育體制的不斷深化改革,我國提出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管理模式,其在小學教學管理中得到了有效的應用。本次研究將著重對“以人為本”教學管理模式進行分析,探究了當前我國小學教學管理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以人為本”教學管理模式的應用策略,為小學教學管理提供有效的參考。
“以人為本”教學管理模式概述
隨著新課改的實施,教育界提出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管理模式,主要指的是在教學過程中將學生、教師作為教學管理的核心,通過多種途徑激勵人、發展人、尊重人,進而促進師生的個人發展。在該管理模式下,學生、教師及管理者成為學校管理的重要對象與主體,對教師與學生的潛能進行充分挖掘與利用,這對于師生的個人發展有著重要的意義。“以人為本”教學管理模式不僅符合黨的執政方針,而且與現代教育發展形勢相適應,其強調在教學管理中要提升教學工作的科學性與有效性,成為教育界研究的重點話題。
小學教學管理存在的問題
抑制師生主體作用發揮 傳統的小學教學管理主要由管理者制定相關政策、制度,教師與學生嚴格按照制度實施,對教師的評價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學生成績以及執行決策的能力,難以發揮主觀能動性,致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往往是照本宣科、填鴨式教學,一味的強調教學任務的完成與學生成績的提升,缺乏創新性,在這種教學模式下,學生僅能被動地接受知識,學習興趣不高,教學效率低下。傳統教學觀念認為,教師的主要任務是傳授知識,教學不能偏離教學目標與大綱的方向,否則將被列入不合常規,教師的主體作用受到極大的限制。與此同時,學生的主體意識很難得到發揮,對于教學中存在的問題不敢大膽質疑,學生的個性受到抑制,在這種教學管理模式下,學生的個性發展與教師主體作用的發揮難以實現。
忽略學生德育美育培養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教學管理并不單單是對教學活動的管理,其涉及到學科教學、學生發展、校園文化建設等多個方面。在傳統的教學管理模式下,學校往往對學生的成績給予高度關注,重視學生知識目標的培養,開發學生智力,強調教師在教學中要加強對學生智育的培養,將提升學生成績與升學作為教學的重要指向標,這種教學理念導致學生的德育、體育、美育發展受到了極大的限制。小學生正處于成長與學習的關鍵時期,是德智體美全方面發展的重要階段,片面強調知識目標培養忽略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不利于學生的身心健康發展。
“以人為本”教學管理模式的運用
轉變教學管理觀念 基于當前的教育體制改革要求,必須積極轉變管理層的教育管理思想,全面貫徹落實“以人為本”的教育管理理念,將“以人為本”作為師生管理的出發點與落腳點,注重師生的主體地位,引導師生發展進步,進而確保學校教學活動的有效開展。其次,可以對學校管理者的角色進行轉變,如實施領導代課,學校的部分管理人員可兼任代課教師,與其他教師建立平等、合作的關系,關注教師的實際需要,加強與教師的交流與溝通,通過切身體驗了解教師的內心想法。再次,學校管理者需牢固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意識,加強對教師的情感管理,培養教師的責任感,尊重教師的勞動。與此同時,要深入教師內部,對傳統無序的教學管理模式進行改進,提升教學效率。教師要關注學生情感發展,尊重、關心每一位學生,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另外,要為教師提供成長與鍛煉的平臺,確保教師自我價值的實現,使教師在教學活動中獲得滿足感與成就感,激勵教師進步。
建立激勵管理機制 教學管理者要加強學校制度建設,根據學校發展的實際情況以及教學情況建立具有針對性的協調激勵機制,其與傳統的機械性約束與控制管理有著明顯的差別。學校管理者可定期檢查教師的聽課筆記、教案、考勤記錄等,實施崗位津貼,將教師及管理人員工資與績效掛鉤,
首先,充分調動教師的工作積極性與主動性,形成一個良性循環的過程中。其次,在教師招聘方面要實施競爭上崗模式,打造一個公開、公平、公正的教師競選平臺,擇優錄取,提升學校整體教師隊伍素養。再次,實施崗位責任制,將責任下發到個人,明確職責與分工,提升教學管理水平。除此之外,還可以加強年度考評改革,年末對教師的業績進行綜合評價,并給予獎懲,調動教育工作者的積極性。
加強現代管理培訓 在“以人為本”教學管理模式下,校方要為教師提供學習的平臺,加強對教師的培訓,使教師的知識結構體系及教學觀念能夠及時轉變、更新。對于年輕教師要增強其對課程理念的認識,鼓勵其參與聽課評課及學校教研活動,在實踐中積累豐富的教學經驗。另外,要與時俱進,在互聯網信息時代,教師要掌握網絡課程教學、多媒體教學等,豐富教學形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增進師生交流,提升教學效果。
新時期,教育體制的深化改革對現代小學教學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須明確傳統教學管理模式存在的缺陷,增強對“以人為本”教學管理理念的認識,并將其融入到小學教學管理中,確保小學教育的可持續發展。
(作者單位:遼寧省沈陽市沈河區岸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