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永紅
摘要:近年來,我國高校教育學生管理面臨著種種新問題,尤其是對學生公寓輔導員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主要立足于我國高校學生公寓輔導員管理現狀,重點分析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改進意見。
關鍵詞:高校;學生公寓輔導員;隊伍建設
作為專門為滿足新時期高校學生管理新需求而設置的崗位,學生公寓輔導員在大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占據著重要地位,加強公寓輔導員隊伍建設,積極推動大學生管理的全面發展。
公寓輔導員隊伍管理存在的問題
發展意識不足 目前,我國高校的學生公寓基本都設置了管理員崗位,且有著較多從業人員,但整體素質較低,自身思想上沒有形成正確的職業認識,人員思想并不穩定。在這種情況下,一些原本有工作激情的人都在具體的瑣事中磨去了信心和熱情,很多想法都被隱藏掉了,需要有人去激發。因此,面對這樣的現實,只有加強對輔導員本身潛能的開發,才能最大化地發揮輔導員的作用,進而提高工作效率。從目前情形看,大多數高校并沒有注重對輔導員前期培訓,導致輔導員的潛能得不到挖掘。
職業定位不清 實際情況顯示,大多數高校學生公寓輔導員并沒有明確的職業定位。高校很多時候就是將公寓管理員當作是宿舍管理員,主要負責學生宿舍的日常雜事;不過,還有少部分學校給予宿舍管理員一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開展的權利。作為學校與學生之間的溝通者,學生公寓輔導員應該是學生生活的組織者和監督者,同時也可以通過自己的知識儲備去感染和影響學生。
忽視長期發展 高校對學生公寓管理員設置了考核機制,但是總體來看這套考核機制并不完善,存在著種種漏洞。比如,整個考核機制以結果為導向,忽視了過程中績效。就拿學生公寓輔導員日常的工作開展來說,幾乎所有的高校公寓管理員都是重點關注著學生宿舍的衛生檢查、晚上查寢等問題,很少有學生公寓管理員會去主動地走訪寢室,深入學生群體,了解他們的生活動態,這種現實情況就是學校設置相關的考核機制造成的結果。如果這種注重結果的考核機制最后仍然沒有得到解決的話,那么高校學生公寓管理員的存在就沒有完全發揮自己的價值。
激勵機制不完善 考核是激勵制機制的前提,如果沒有一套科學、合理績效考核制度,那么激勵機制的功能和作用就得不到發揮。目前,我國高校學生公寓管理員主要是面向社會進行聘任,但是整體給予的薪酬、福利并沒有達到從業人員的心理預期,因此,導致整體人員的流動性較高。人員不穩定主要是薪酬福利待遇方面,首先,薪酬分配高低參差不齊,差異較大;其次,輔導員崗位享受的福利待遇較少;最后,針對輔導員崗位展開的激勵方法較少,沒有充分考慮輔導員群體的多種需求,沒有讓他們形成工作的歸屬感,因此,種種原因導致人才流失較為嚴重。
解決隊伍管理問題的對策
建立現代化管理體系 從目前的實際情況來看,建立符合現代化需求的管理體系是基礎。根據新時期高校學生公寓管理崗位的實際需求,制定詳細的崗位任職條件,并從聘任、培訓、考核等一系列崗位相關的方面進行綜合考慮,逐步建立工作機制。對于學生公寓輔導員日常的工作內容,要進行科學的劃分和及時指導。整體工作的開展必須保證要有章可依,有據可查。
完善整體管理服務水平 高校學生公寓管理環節中經常忽視必要的思想政治教育,導致傳統的公寓管理模式遠遠不能適應新形勢的需求。因此,在新的發展形勢的要求之下,各個高校開始重視學生公寓管理,通過一系列措施來提升學生公寓的服務水平。
強化人員培訓力度 提高學生公寓輔導員素質是確保高校學生公寓管理順利開展的有力保證,因此,必須加強對高校學生公寓輔導員的培訓,而且這種培訓必須是貫穿于整個管理過程當中。首先,學生公寓輔導員進入學校后必須先接受完整的崗前培訓,建立詳細的職業規劃;其次,正式開展工作之后,必須結合實際情況開始適當地接受心理輔導等;最后,學生公寓輔導員還應該及時地加強自己的綜合學習,不斷地學習新的知識,提高個人素質。
明確薪資獎懲制度 積極性是高校學生公寓輔導員開展工作的有效保證,而學生公寓輔導員的工作積極性可以通過學校良好的薪酬管理模式來進行激勵。一方面,高校必須有一套科學、合理的崗位薪酬制度;另一方面,結合薪酬制度,建立適當的績效考核機制,工作與收入進行掛鉤,充分地調動高校學生公寓輔導員工作的積極性。
結束語
綜上所述,作為學校和學生之間溝通的重要媒介,學生公寓輔導員在高校扮演著較為重要的角色。要使學生公寓輔導員在高校內部發揮最大作用,就必須建立健全完整的崗位管理體系,重視對從業人員的培訓,并結合科學的薪酬管理進行適當的激勵。
參考文獻
[1]姚春雷,侯文華.淺談大學生公寓管理隊伍的建設[J].南通工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2(4):95.
[2]魏國巖.對加強高校公寓學生管理的思考[J].中小企業管理與科技,2009(31):247.
[3]高順,羅保全,陳敏.關于高校學生公寓管理服務隊伍建設的若干思考[J].中國電力教育,2008(9).
[4]張婉娟.高校思政輔導員入住學生公寓情況調查與分析——以四川理工學院為例[J].中國電子商務,2011(7):169.
(作者單位:桂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