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俊
【摘要】應收賬款管理是企業財務管理的重要內容,本文針對農業企業應收賬款管理,從明確應收賬款責任主體,建立完善的信用評價體系,加強內部控制,采取獎懲激勵措施等方面進行闡述,以降低應收賬款帶來的風險,促進農業企業健康持續發展。
【關鍵詞】農業企業 應收賬款 信用評價 內部控制
隨著市場經濟的迅速發展,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大小企業都在想方設法爭奪市場資源,擴大銷售規模,以期獲得更大的經濟效益。農業企業也不例外,面對有限的市場資源,為了獲得更多的客戶,增加銷售額,很多企業采取不斷放寬信用政策以留住客戶,于是賒銷成了重要的經營策略。應收賬款雖然能擴大銷售、增強企業的競爭力,但同時降低了資金的利用率,影響企業的財務狀況和經營成果,有的企業因為應收賬款管理不當而陷入困境,嚴重的導致資金鏈斷裂而破產。由于農業企業面對的客戶群體大都是為農業服務的群體或農戶,對應收賬款日常管理不夠規范,因此加強應收賬款分析,提高應收賬款的風險管理水平,根據實際情況及時做出應對策略,對農業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一、加強應收賬款管理的意義
應收賬款對企業既有正面影響,也有負面影響。
應收賬款對企業的正面影響包括:一是增加客戶賒欠額度和范圍可增加銷售量,增強企業競爭力。一般情況下,賒銷比直接使用現金收款更能吸引客戶。二是由于農產品大都有生命周期,實行賒銷可減少貨物庫存,降低農業企業物資報廢減值風險和儲存費用。
應收賬款對企業的負面影響包括:一是增加企業的管理成本。應收賬款的管理成本是指為管理應收賬款所花費的一切費用支出。一方面要建立客戶信用評價體系,動態評價客戶信用;同時建立完善的應收賬款內部控制體系,加強應收賬款的內部管理。另一方面增加企業收賬費用等相關支出。二是增加企業的機會成本。由于應收賬款占用企業的流動資金,致使企業資金被沉淀,增加了利息費用,同時損失了該資金用于其他投資可能獲得的收益,大大降低了企業資金的有效利用率。三是增加企業的壞賬損失。隨著應收賬款數額越大,壞賬成本將會成正比例增加。四是增收企業的稅費成本。應收賬款一旦形成,按照權責發生制也算是企業收入,因此要繳納流轉稅,包括增值稅、消費稅及相關附加等稅費。這就相當于企業還沒拿到錢就已經先交了一部分稅,一旦應收賬款無法收回,變成壞賬損失,企業要想沖減稅金是件比較困難的事情。五是容易造成企業虛增利潤。如果對應收賬款監控管理不力,銷售部門為完成公司下達的銷售任務,特別是按銷售額考核業績的部門,為粉飾業績,往往先賣后退,制造虛假“繁榮”,不利于企業科學制定發展計劃,給公司造成損失。
基于應收賬款對企業的負面影響,特別是農業企業,多以中小企業為主,財務管理水平相對較低,市場營銷中依托熟人、靠關系銷售較為普遍,服務對象多是基層零售商或大農戶。這些農業企業往往信用管理機制不健全,內部控制體系不完善,加上應收賬款涉及面廣、年限長等原因造成企業應收賬款流失現象頻發,嚴重影響企業的現金流和資金周轉,甚至導致企業資金鏈斷裂而破產。因此加強應收賬款管理,采取切實可行的措施,減少壞賬損失,及時回籠資金,對農業企業的持續健康發展意義重大。
二、應收賬款管理中存在的問題
(一)缺少科學管理,盲目擴大賒銷范圍和賒銷額度
由于農業生產資料市場資源的有限性,很多農業企業為了擴大市場份額,提高市場占有率,盲目擴大賒銷范圍和賒銷額度。隨著我國土地流轉速度的加快,土地迅速向種田大戶集中,而現階段大農戶突出問題是手頭資金短缺,渴望種子、農藥、肥料一賒到底,以解資金匱乏困境;而部分基層農業企業,風險管理意識不強,為了爭取大農戶的農資市場,一味牽就大農戶,盲目賒銷,導致一些本來可以及時回籠的貨款也轉化成應收款,從而增加了企業的資金風險、資本成本和收賬費用。一旦遇到產品質量瑕疵,由于對方欠賬,處理問題時企業就會陷入非常不利的局面,加上考慮到訴訟成本與效益差、交易合作關系、社會影響等,往往忍氣吞聲,任人宰割,直至淪為呆賬。即便是遇到自然災害導致農作物歉收的情況,也會成為拖延欠款的正當理由。經調查了解,目前在縣級農業企業中,拖欠2年的應收款比比皆是。根據美國收賬者協會統計,超過半年的賬款回收成功率為57.8%,超過1年的賬款回收率為26.6%,超過2年賬款只有13.6%可以收回。
(二)客戶信用評價體系不健全,應收賬款風險不可控
很多農業企業缺乏科學的信用評價體系,客戶檔案不健全,銷售人員憑一本通訊錄打天下。貨物賒銷往往憑業務人員對該客戶的感性認識和工作經驗,以及與該客戶的感情和關系,缺少科學的信用評價,管理不到位,一旦遇到信用及品行差的客戶往往給企業帶來不可估量的損失。有些客戶惡意賒欠,把企業當作無息貸款的資金提供者;更有甚者,有的大農戶故意賒購有缺陷的農業生產資料,搜集證據,作為日后賴賬的依據。因此,追蹤客戶動態信息,完善客戶信用評價體系建設,科學評價客戶信用,加強應收賬款風險評估,在農業企業的營銷工作中顯得非常重要。“寧做小客戶,不做差客戶”,這是很多農業企業在經驗教訓中得出的“真經”。
(三)內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有些農業企業應收賬款手續不完備,缺少定期對賬制度,賬目不清,責任追究制度不健全,應收賬款賬齡過長或因人員變動等原因,遇到問題互相推諉,導致呆賬發生。現實中有的銷售人員利用職權,監守自盜,將已核銷的應收賬款長期掛賬,把企業貨款占為已有,侵吞企業資產。有的企業銷售人員為了完成自己的任務,不論客戶需求與否,只管將貨賒銷出去了事,不但無謂的占用了企業的資金,而且增加了農業生產資料過期損失及資金風險。
三、加強應收賬款管理對策
(一)明確責任主體
農業企業財務負責人首先要提高認識,高度重視對應收賬款的動態監控和管理。充分認識到應收賬款管理直接影響到企業的現金流量和經營成本,危及企業的資金安全甚至可持續經營。對應收賬款實行嚴格的審批權限和責任制度,明確銷售部門對應收賬款的安全和及時回收負直接責任,應收賬款形成的決策者就是該筆債權的責任人,銷售人員對自己經辦的每筆應收款項及時跟蹤清理,哪個銷售人員賒出去的貨款由哪個銷售人員負責收回,確保資金安全。
(二)建立健全客戶信用評價體系,實行分級管理
由于信用制度不健全和較低的信用管理水平大大削弱了企業對應收賬款的管理能力,影響企業資金運轉乃至可持續發展。因此,農業企業必須重視信用體系建設,規范信用標準和條件,引導客戶誠實守信。
1.制定合理的信用標準。加強對客戶的資信評估,對客戶的品質、支付能力和條件等信用狀況進行調查評價,對不同的客戶制定不同的信用政策,授予相應的信用額度。信用標準既不能過于寬松,增加企業的財務風險;也不能過于謹慎,將信用標準過分提高,使很多客戶被擋于標準之外,不利于擴大銷售。要權衡客戶品行、能力、資產、抵押、條件等五個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客戶信用狀況,進行分級管理,對信譽等級高的客戶除提高信用額度,同時在生產資料緊俏的年份給予優先保障供應、提供農產品的供求信息等優惠政策,以加強與優質客戶的合作關系。
2.設計合理的信用條件。鼓勵客戶提前付款,綜合企業的管理成本、機會成本、籌資費用、壞賬損失率等方面因素,設計合理的信用期限和現金折扣率,對現款提貨、按期付款的客戶給予一定的現金折扣和優惠。
3.規范信用額度管理權限。大部分農業企業特別是中小農業企業由于應收賬款權限管理不規范,銷售人員的賒銷權限較大,隨意性較強,加上后期監管不完善,導致呆賬發生;同時增大了銷售人員舞弊的機會,降低企業的現金流,甚至發生財務風險,嚴重的將引發財務危機,影響企業可持續發展。因此,必須對應收賬款的信用額度權限進行權限管理,大額資金賒欠要企業集體研究討論決定。
(三)建立內部獎懲激勵制度
對銷售部門要建立獎懲責任追究制度,在對銷售人員進行考核時,不能將工資、績效僅與銷售指標掛鉤,還要將應收賬款回收情況一并納入工作業績進行考評,給予獎懲激勵。對應收賬款回收率達標的銷售人員進行表彰、獎勵;對不能按期回收的應收賬款,視具體情況進行責任追究,對部分逾期應收賬款,可以按逾期時間計算利息,從其績效中扣除。不能疏于管理,聽之任之,形成呆賬、壞賬,造成資金流失。
(四)進行科學管理
1.加強內部管理。建立分工明確、互相牽制、權責分明的應收賬款內部控制體系,堵塞賬款截留途徑,防止挪用、侵吞資金等違法犯罪活動的發生。目前,大多數農業企業特別是中小農業企業由于人手限制,應收賬款往往由銷售部門或銷售人員自己管,很容易造成應收賬款管理失效。但如果應收賬款單純由財務部門來管理,雖然賬務清楚,但對具體客戶情況又不十分了解,因此必須由銷售部門和財務部門相互配合,明確權責,即銷售部門負責應收賬款的安全和及時回收,財務部門的負責及時提供詳細的客戶欠款明細表和賬齡分析等相關資料,以便銷售部門和相關責任人準確、及時掌握應收賬款動態情況;同時財務部門要加強資金監管,負責應收賬款資金收繳,尤其要注意完善手續,避免銷售人員直接收取現金。
2.加強外部管理。現金流是企業持續經營的必要條件,對未按期收回的應收賬款要加強賬齡管理,分析原因,細化措施。清理應收賬款要既要講究技巧,又不能失去原則。對因質量等問題遺留未結的應收賬款要積極主動多角度與客戶勾通,按規定程序給予補償,同時本著“現金為王”的理念,堅持“寧可少收當年了結,不可留待下年再說”的原則及時處理,因為農業生產周期性強,時間越長,處理難度越大,跨生產周期的應收賬款,回收率越低。對因信用度差惡意拖欠的客戶,采取專人追欠,年底清算。對典型的難纏戶,采取法律途徑及時解決,以達到警示其他潛在不良客戶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周瑞卿.我國企業應收賬款管理研究[J].中國注冊會計師,2012,02:109-112.
[2]謝文剛.農業企業中應收賬款管理若干問題的探討[J].山西農經,2015,03:45+48.
[3]劉群.企業應收賬款管理存在的問題與對策[J].會計師,2015,16:11-12.
[4]徐丹礫.淺談應收賬款的管理[J].財經界(學術版),2016,21: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