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艷



摘 要:在信息化教育改革大潮中,微課以其“短小精悍、視頻教學”的特點成為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學融合的切入點,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所熱衷。然而在微課設計制作的熱潮背后,微課與實際教學距離遠、落地難的問題十分突出。本文以“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為突破口,以《隧道施工組織》課程教學應用為案例,討論微課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微課與課堂教學有效融合的方法和途徑,以期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思考和借鑒。
關鍵詞:翻轉課堂;微課與課堂;有效融合
中圖分類號:G43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673-8454(2017)04-0019-04
“小微課、大變革”。隨著信息化教育改革大潮席卷而來,微課以其“短小精悍、視頻教學”的特征成為信息技術與傳統教學融合的切入點,為全國教育工作者和教育信息技術企業所熱衷,成為近年信息化教育改革主要表現形式之一。然而,伴隨著微課資源制作的熱潮,如“資源建設投入多、教學一線運用少”、“做微課為比賽”、“以微課視頻替代課堂講授”等問題日漸突出,如何更有效利用微課提升教與學的效果,成為亟待解決的重要問題。
“翻轉課堂”作為信息時代原生的教學模式,從“利于學生學習”的教學根本出發,對于微課如何與課堂有效融合有其獨到之處,值得借鑒。因此,本文以“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為基礎,以實際教學運用為案例,對微課與課堂教學如何有效融合進行討論,以期為廣大教育工作者提供思考和借鑒。
一、“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內涵與特點
翻轉課堂譯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是指重新調整課堂內外的時間,將學習的決定權從教師轉移給學生。在該教學模式下,學生在課前通過微課、在線課堂、查閱網絡或紙質學習資料、交流討論等方式完成對知識或技能的自主學習;寶貴的課堂時間則專注于師生共同基于目標導向的知識或技能的應用、分析、交流、匯報演示等,學生成為學習的主動者,教師成為學習的引導者、組織者和答疑解惑者,從而使學生獲得對知識和技能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掌握;課后時間則用于溫習鞏固本節課所學內容和學習下節課將學內容,如圖1所示。
相對于傳統的利用課堂時間進行知識或技能學習、課后通過完成強化訓練或作業來消化吸收知識技能的教學,“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具有以下特點:
(1)教學理念突出以學生為中心。將學習的主動權交還學生,教師作為學生有效學習的引導者存在,凸顯學生在教與學過程中的主體地位。
(2)教學設計全過程化。要求教師有超越課堂的前端意識和“課前-課上-課后”全過程教學的系統思維。并且在教學設計過程中,能緊緊圍繞教學目標,根據課前、課上、課后不同階段教與學特點,提供有效的學生學習和教師交流反饋途徑。
(3)教學方法與手段信息化、多樣化。教師針對課前、課上、課后不同階段的教學目標,采取多樣化教學方法與手段,實現有效學習。在課前階段,針對信息化時代學生在心理上親近網絡、新媒體的特點,以學習目標為導向,以項目任務為驅動,將學習內容以微課、慕課等形式通過手機課堂、QQ群、微信平臺、云存儲等送達學生,通過學生自主學習完成對知識的學習、記憶和理解。在課堂階段,為調動學生積極性、提高學習有效性,根據“學習金字塔”理論(見圖2),更多地采用小組討論、實際演練/做中學、實際應用/教授他人的方式進行,教師在其中起教學引導和教學組織的作用,在“做中學、做中教”。在課后階段,根據教學目標和內容的不同采取線上/線下測試、綜合實訓提升、虛擬仿真實操等方式實現對知識和技能的鞏固、提升、深化和拓展。
二、微課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的角色定位
通過“翻轉課堂”教學模式的內涵和特點可以看出,在教師教學、學生學習的互動過程中,微課作為一種重要教學手段和學習途徑存在,作為某個知識或某項技能學習的載體存在。對于微課的使用貫穿于課前、課上、課后,只要學生想學習該項知識或技能,即可隨時隨地打開微課進行學習。同時,針對課前、課上、課后不同階段學習目標的不同,教師應對不同階段微課學習的方式、程度、要求等區別設計,以期達到各階段學習目標,實現學習效果。主要表現在:
1.課前導學
課前階段,針對教學內容預習目標,以任務為驅動,以微課為主要學習內容,配合教材、在線學習資源等,明確學習要求,達到課前完成知識性學習的目標。
2.課上助學
課堂階段,在學生已基本掌握相關知識的基礎上,以不同難度等級的實訓任務為驅動,著重訓練學生對知識技能的綜合應用能力。微課在此過程中擔當“助學”的角色,即:在學生實訓過程中遇到問題及概念不清的情況下,隨時隨地打開進行學習以澄清混淆、明辨概念、提升運用。同時,根據課堂實訓內容,應配合制作實訓演示及技能提升類微課,用以課堂/課后自查溫習及拓展。
3.課后溫習、提升、拓展
課后階段,在學生提升綜合運用、夯實鞏固基礎、拓展專業知識的過程中,綜合實訓演示微課及專業拓展類微課作為課后學習的“引導者”存在,幫助學生提升技能及拓展知識。
三、微課在《隧道施工組織》課程中的應用
《隧道施工組織》課程為高職院校地下工程與隧道工程專業核心課程。該課程在我校應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改革與嘗試。課程秉承“翻轉課堂”“始終將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理念進行課前-課上-課后的全過程教學設計,以目標為導向,以任務為驅動,以“做中學、做中教”為主要方式,充分調動學生主動學習意識,發揮其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教師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答疑解惑者存在(如圖3所示)。微課作為課程重要教學手段和學習資源貫穿于教學全過程,為最終達到教學目標、實現教學效果提供重要保障。在此,以《雙代號網絡圖時間參數的計算》教學內容為例,說明其具體教學過程。
《雙代號網絡圖時間參數計算》在教學組織過程中將教與學的著眼點從課堂45分鐘延伸到課前課后,并根據知識和技能學習從“知識記憶初步理解—簡單運用—綜合運用—融會貫通”的一般學習規律,在“課前-課上-課后”學習的不同階段設定不同學習目標,即:課前階段主要完成對雙代號網絡圖時間參數、關鍵線路、計算規則等基礎知識的記憶和初步理解,上課時間用于對時間參數概念和計算規則的運用實踐和深化理解,課后用于對時間參數計算這一核心技能的進一步綜合運用和鞏固提升。各階段具體教學組織過程如下:
1.課前:依托微課,教師導預習、學生自主學習
教師制定學習目標,發布主要學習資源,下達學習任務。學生圍繞學習目標,通過對教學微課、教材等相關資源的學習以及在學習過程中所遇問題的求解過程等,完成《預習任務單》并在上課前提交老師。教師根據學生完成任務單和交流輔導情況,了解學生預習的整體狀態,并總結學習難點、易錯點等,融入后續課堂教學。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老師交流輔導達到學習要求。
學習目標:
①能正確解釋雙代號網絡圖時間參數、關鍵線路的概念;
②能正確理解雙代號網絡圖時間參數計算的規則。
學習資源:
①《雙代號網絡圖時間參數計算》課前學習微課;
②教材中“雙代號網絡圖時間參數計算”內容;
③愛課程網-資源共享課《工程施工組織與管理》(同濟大學陳建國教授)模塊三第3單元“雙代號網絡圖時間參數計算”教學視頻http://www.icourses.cn/coursestatic/course_2187.html。
學習任務:完成《預習任務單》,并在上課前通過課程QQ群或微信群上交至教師。
學習方法:自主學習、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交流討論。
2.課上:微課助學,教師導實踐、提升綜合運用
教師以目標為導向、項目為驅動,結合課前預習情況設計課堂教學。通過交流討論、項目實訓、展示匯報、教授他人等主動學習方式,提升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責任感,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充分發揮學生自主學習的主觀能動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作為學生學習的組織者、引導者和答疑解惑者存在。學生做中學、教師做中教。
學習目標:
①能根據工序間邏輯關系和各工序流水節拍,正確計算雙代號網絡圖時間參數;
②能根據各工序時間參數,正確繪制施工組織關鍵線路。
學習資源:
①課前學習微課、課堂實訓案例演示微課;
②教材中“雙代號網絡圖時間參數計算”一節內容;
③在線與教學內容相關學習資源,如愛課程網、筑龍路橋等。
學習任務:根據預習所掌握雙代號網絡圖時間參數基本概念及計算規則,完成實訓項目,并向全班學生演示匯報(隨機選1-2名學生),接受和回答全班學生的提問。
學習方法:項目實訓(實際應用)/做中學、匯報演示/教授他人。
3.課后:微課溫習提升,教師導評價、鞏固深化拓展
通過課后綜合實訓及評價測試,教師對學生學習和技能掌握情況作出評價,針對普遍弱點及不同學生發現的問題通過固定的答疑時間以召開研討會或個別指導方式對學習內容加以鞏固、深化理解,并鼓勵和引導學生以問題為導向自主查閱資料拓寬知識面。
學習目標:能根據復雜工程工序間邏輯關系及流水節拍,正確繪制雙代號網絡圖、計算各工序時間參數,繪制關鍵線路。
學習資源:
①課前學習微課、課堂實訓案例演示微課、課后提升拓展微課——《職業資格考試中的“雙代號網絡圖時間參數計算”解讀》;
②造價工程師、監理工程師職業資格考試中關于“雙代號網絡圖時間參數計算”的內容與實訓案例(其中重點內容已融入課前、課堂教學及微課中);
③在線與教學內容相關學習資源。
學習任務:
①完成《課后綜合項目實訓任務單》;
②參加答疑研討會,反饋交流學習情況。
學習方法:項目實訓(實際應用)/做中學、自主學習、交流研討。
四、微課教學應用的經驗與反思
1.針對同一教學內容,根據不同教學階段目標的不同,應設計制作不同類型的微課
即:針對課前知識學習的目標,其學習微課主要內容側重知識的講解、內涵的解讀、概念的辨析、重難點的分析、計算基本規則的講解;針對課堂實訓的提升技能的目標,其學習微課的主要內容則側重實例計算過程的演示和講解,而且微課講解實例的選擇,須考慮與課堂實訓內容的配合,可為課堂實訓的演示講解,以供課堂上未理解學生課后研究學習之用;針對課后提升鞏固拓展環節,可與課后實訓任務配合,為難度提升實例演示講解,供學生拓展訓練提升,同時,更多結合行業職業資格考證內容設計,幫助學生與行業接軌,拓展知識面、夯實專業基礎。
2.各教學階段的學習須“以任務為驅動、以考核為抓手”
即:在課前-課上-課后各個教學階段,為達到教學目標,教師都需精心設計,依托與學習內容相匹配的學習任務,來引導、推動、督促和檢驗學生的學習情況。同時還需將每個教學階段學生學習的情況納入最終課程成績考核,以此為手段來引導和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意識和習慣。
3.教師需不斷提升微課設計制作技術與水平,以提升質量、降低成本、保證效果
在“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下,對于一門課程而言,要保證每個學習內容的課前-課上-課后都有配套的微課學習資源引導幫助學生自主學習,需要制作大量微課。在經費來源不能充分保證的前提下,如何設計制作出高質量、效果好的微課,對教師是很大的挑戰。這就要求教師自身不斷加強對微課設計制作技術的學習與提升,把微課設計制作作為信息化教育改革下教師必備技能加以訓練和完善,以提高在信息化教育改革的大潮中“自由游泳”的能力。
參考文獻:
[1]Chiu-Lin Lai, Gwo-Jen Hwang. A self-regulated flipped classroom approach to improving students learning performance in a mathematics course [J].Computer & Education, 100(2016):126-140.
[2]張波,摘掉帽子,讓“微課”變微課——微課的“落地難”與“軟著陸”對策分析 [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6(2):17-19.
(編輯:郭桂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