宮蕾
【摘要】隨著社會發展,人們生活水平提高,消費行為不再僅限于滿足人類基本的物質需求。消費主義橫行和物欲膨脹加快了自然資源的枯竭,也使人與自然的關系變得緊張。綠色消費立足于人與自然的和諧,滿足人類需求的同時不損害生態環境,是一種可持續的消費模式。我國綠色消費起步較晚,并存在很多問題,本文針對一些問題提出了建議。
【關鍵詞】綠色消費 環保意識 生態環境\
消費是人們用社會產品來滿足自己需要從而使用和消耗產品的過程。廣義的消費包括生產消費和個人消費。通常所說的消費是指狹義的個人消費。自工業革命以來,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解放,生產力水平不斷提高,社會財富也急劇膨脹,導致人類對物質消費的過度追求。隨著工業革命以來生態環境惡化和自然資源呈現出越來越緊缺的趨勢,人類已經意識到面臨著嚴峻的環境問題和資源形勢,并開始反思現有的生活和消費方式。
一、綠色消費的基本概念
上世紀中葉以來,世界范圍內的環境破壞與生態失衡問題日益嚴重,環境問題和環境保護逐漸為國際社會所關注。1992年6月,聯合國環境與發展會議(United Nations Conference o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在里約熱內盧舉行,通過了《二十一世紀議程》,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和轉變消費模式,是20世紀最重要的環境會議之一。綠色消費作為一種國際性消費新潮流也由此開始進入公眾視野并蓬勃發展起來。
早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國外就有一些學者開始對綠色消費進行研究。對于綠色消費的含義,1987年英國的《綠色消費指南》作了如下解釋:“避免使用下列產品的一種消費:危及消費者或他人健康的產品;在生產、消費及廢棄以后對環境造成破壞或損耗大量資源的產品;過度包裝或者使用時間過短的產品;以瀕危物種或者珍稀環境資源為原料的產品;在制造過程中存在虐待動物行為和濫捕行為的產品;對其他國家的環境和利益造成損害的產品。”
目前,國際上的綠色消費有三層含義:一是鼓勵消費者消費無污染的環保產品;二是在整個消費過程中,對廢棄物的處置要合理恰當,而不是一味的丟棄;三是消費在滿足人類生理需要和其他方面需要的同時,盡量避免資源的過度消耗與浪費,注重節能和環保,實現消費的可持續性。
二、綠色消費的倫理研究
(一)綠色消費的倫理基礎
傳統消費的倫理出發點是人類中心主義。人類中心主義把人類的利益放在首位,認為只有人類才是價值評判的主體,自然界存在的目的是為了滿足人類的生存發展需要。這種倫理觀否定了自然的內在價值,將人類與自然完全對立,把自然看作征服的對象。在這種倫理觀的指導下,人類征服自然的熱情被極大地激發,生產力迅猛發展,人類對自然資源大肆開發和利用,對物質的追求也越來越高,經濟社會快速進步的同時,也導致了環境急劇惡化和資源迅速枯竭。
綠色消費與傳統的消費模式區別在于提倡人們自覺地節約自然資源和保護環境,倡導消費水平與環境承載力相適應,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綠色消費的倫理基礎是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強調自然界存在的內在價值,并尊重自然。在人和自然的關系上,中國自古以來有“天人合一”的思想,強調人類社會與自然協調發展。馬克思指出,自然界是人類無機的身體,人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都離不開自然界,人靠自然界生活,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這正是馬克思生態自然觀中人與自然辯證統一思想的體現。生態倫理學倡導人與自然協同進化,人和自然同屬于一個整體,人類的活動應該以這個整體的優化為目標,而不是僅僅考慮人類自身。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說道:“不要過分陶醉于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報復了我們。在人與自然的關系中,誰都不可能取得最終勝利,只有尊重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共同發展,才是正確的選擇。
(二)綠色消費的倫理原則
可持續原則是指在滿足當代人需要的前提下,不對后代人滿足其發展的需求造成危害。綠色消費的可持續原則注重人與自然的和諧,這就需要經濟發展的同時重視環境的保護和資源的節約。消費是人類通過消費品滿足自身需求的一種經濟行為,綠色消費作為一種消費模式并沒有否認消費的經濟內涵。綠色消費與傳統消費的區別在于,綠色消費不僅滿足自身的需求,同時也注重維護生態環境的平衡,并盡可能地降低資源能源的消耗,使之與環境相協調。
公正性原則包括代內公正和代際公正。代內公正是指代內所有的人擁有平等地使用各種資源,謀求生存、發展的權利。任何地區、國家和民族的發展不應以損害其他地區、國家以及民族的發展為代價,尤其是發達國家不應將本國的發展建立在對發展中國家利益的損害上。同時,發展中國家也應重視環境與生態問題,根據本國國情制定合理戰略,而不是走先發展后治理的老路。代際公正是指當代人和后代人在利用各種資源,享有良好環境,謀求生存與發展上擁有同等權利,也就是說,當代人要為后代人的發展留有基本的生存環境和必要的自然資源,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綠色消費要求我們在消費時要重視整體利益和長遠利益,愛護環境、保護生態和節約資源,避免限制后代和整體人類的發展。
三、我國綠色消費現狀
(一)居民綠色消費意識偏低
消費者的綠色消費意識的強弱對綠色消費的發展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由于我國的綠色消費發展還在初級階段,我國消費者的綠色消費意識需要進一步加強,對于綠色消費的認識存在以下問題。
一是綠色消費意識偏低。2012年的一份綠色消費年度報告表明,我國的消費者對于綠色消費這一概念的認知程度并不高,只有不到一半的消費者了解綠色消費的含義。也就是說,多數消費者不能很好地理解綠色消費和綠色產品的含義,而廣大農村消費者在對于綠色消費的認識上又遠遠落后于城鎮消費者。
二是對綠色消費的認識有偏差。我國的綠色產品市場還不發達,僅僅依靠購買綠色產品來實現消費模式的轉變是遠遠不夠的。很多消費者認為綠色消費就是購買綠色產品,但是綠色消費并不僅僅是在于購買和消費,更重要的體現在消費產品的過程中以及末端的處理環節,讓產品從生產、出廠、運輸、消費(使用)到作為廢棄物被處理的整個過程實現最低的能量消耗和產生最少的垃圾。
三是認識未能轉化為實際行動。隨著各種生態環境保護活動的開展,我國居民對保護生態環境必要性的認識逐漸加深,綠色消費的意識也有所提高,但是大多數人的綠色消費意識依然處于理論階段,未上升到自覺的行為。整體看來,我國消費者的綠色消費參與度比較低,綠色消費沒有真正成為一種主流消費。
(二)相關政策和管理機制不完善
我國綠色消費的相關政策以及管理機制不完備以致于綠色消費市場發展比較緩慢,政府對于綠色消費的發展至關重要,尤其是在起步階段。我國的綠色企業發展較慢,規模小、科技含量低,這就需要政府出臺綠色消費相關的政策來幫助綠色企業健康發展。綠色消費相關的政策包括鼓勵性政策和懲罰性政策。鼓勵性政策主要是對綠色企業提供政策優惠、資金補貼以及技術上的支持;懲罰性政策是對不符合綠色產品標準的企業和污染嚴重的企業進行罰款等系列舉措。我國的綠色市場還沒有完全建立起來,主要是因為綠色產品的流通渠道不暢通,政府對于綠色消費的管理機制有待完善。目前,我國市場上的綠色產品質量參差不齊,甚至有很多假冒偽劣商品,沒有專門的機構負責對綠色產品的質量進行檢查,僅憑消費者自身很難辨別商品優劣,這在很大程度上阻礙了綠色消費的發展。
(三)綠色產品市場占有率偏低
目前,綠色產品在我國的市場占有率偏低,主要是因為綠色產品的研發、生產和流通環節存在障礙。首先,綠色產品的研發相比較普通產品需要更高的科學技術和專業人才支撐,這就使綠色產品的研制成本增加,開發難度加大。其次,綠色產品市場發展不健全,獲利不穩定,投資回收期長,增加了綠色產品的投資風險,使生產者投資綠色產品的動力大大減少,降低了企業的參與性。現階段,我國的綠色環保企業以中小型企業和鄉鎮企業為主,主要存在著規模小、產業結構單一、科技含量低,使得我國市場上的綠色產品質量不高。此外,綠色產品在流通中存在一些不必要的關卡、收費,增加了其走向市場的難度。
(四)相關法律不健全
1979年我國頒布了第一部環境保護法律《環境保護法》,之后的幾年中又陸續頒布了針對特定領域和對象的單項法律,目前為止,我國的環境保護法律體系已經基本形成,但是綠色消費方面的法律還沒有正式出臺。由于我國缺少明確的法律法規來對綠色消費活動進行促進和約束,使得目前很多企業為了追求利潤最大化不惜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消費者的綠色消費權益也不能得到很好的保障、政府的綠色采購也沒有規范可依。有效的立法可以提高大眾對綠色消費的認知、規范參與者的行為、促進綠色消費市場健康、有序地發展。
四、發展我國綠色消費的建議
(一)大力發展綠色產業
生產決定消費,消費模式的轉變需要生產模式的轉變作為先導。想要發展綠色消費,首先要有綠色產品供人們消費,因此企業應該積極開發綠色產品。我國目前已有的“環保產業”還屬于起步階段,主要問題有企業規模較小、科技含量較低、產品質量不高等。因此,企業應該在綠色消費的新浪潮中抓住機遇,加強技術改造,實施技術創新,更新產品結構,在生產中盡可能降低能源資源的消耗,從污染源頭進行控制,把污染降至最低,減少對環境的破壞。此外,還應以政府主導,企業協作的方式建立健全綠色營銷體系,優化營銷策略,誠信宣傳,科學介紹,做到讓顧客滿意放心。
(二)政府的資金支持和政策扶持
發展綠色市場任重而道遠,不能僅僅依靠企業,政府在這項工作中扮演的角色不容忽視。綠色企業作為一個新生的產業需要政府的大力扶持,包括資金上的支持和政策上的優惠。首先,政府要加大對綠色企業的投資力度,提高企業的研發能力,幫助企業技術升級和產品創新,并且引進新的環保技術和加以推廣。其次,政府可以在政策上給綠色企業以減免稅收和優惠貸款來激發市場的活力。為了讓綠色產品更便利地走向廣大消費者,可以取締綠色產品流通環節中一些不必要的收費和關卡。同時,對于質量不過關和假冒偽劣的“綠色產品”應該加強監管,以提高綠色產品的質量,為綠色產品樹立良好信譽。最后,政府可以招商引資的方式鼓勵海外企業投資,為國內綠色企業發展帶來先進的經驗和技術,推動國內綠色企業發展。
為了促進綠色市場的健康發展,還應健全完善相應的管理制度和法律法規,有關部門要做好對綠色市場的監督和管理。從目前的綠色市場的發展來看,存在綠色產品以假亂真和質量不過關的現象,這種行為對綠色產品市場的發展起了極大的制約作用,使得欲購買綠色產品的消費者望而卻步。因此,要加強執法力度,強化綠色產品和綠色企業的認證和監督,出臺相應的法律法規,使綠色產品市場的運作有法可依。
(三)通過宣傳教育轉變消費者觀念
發展綠色消費,需要消費者轉變觀念,有關部門應配合加強相關的宣傳和教育。在信息技術日益發達的今天,政府應該利用新聞媒體和網絡的便捷性,積極向人們宣傳綠色消費理念,引導消費者們樹立節約和環保的消費觀并在日常生活中踐行,倡導人們循環利用資源和對垃圾歸類處理。同時也要注重擴大媒體的宣傳渠道,增加媒體的覆蓋面積。
其次,綠色企業作為綠色消費的重要參與者,有責任和義務向公眾宣傳綠色產品的優勢,從而提高公眾對綠色產品的認識和綠色消費水平。值得注意的是,企業在就綠色產品和綠色消費進行宣傳時,一定要尊重客觀事實,不宜刻意夸大,更不可虛假宣傳,否則不僅起不到推廣綠色產品的作用,反而引起消費者的抵制情緒。
此外,我們要重視學校的教育功能,提倡把培養學生的環境意識,提高學生環保理念的綠色教育結合與融入到道德教育中來。綠色教育應把維護生態平衡、珍惜資源、綠化環境的課題與基礎課程相結合,避免空洞說教。使學生切實體會到保護環境的重要性和緊迫性,讓學生從自身做起,自覺養成節約資源能源、保護生態環境的好習慣,并影響周圍的人。
(四)消費者積極響應與參與
人們的生活離不開消費,綠色消費更離不開人們的參與,我們每個人都是綠色消費的主體。作為消費者,我們應該認識到,我們每天的每一筆消費都與資源、環境和生態息息相關。因此,我們要提高綠色消費意識,不斷豐富綠色消費與綠色產品相關的知識,認識到綠色消費不僅是對地球生態環境的保護,也是對我們生命健康的負責。此外,我們也要在生活中踐行綠色消費觀,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比如在購物時使用帆布袋或環保手袋,減少一次性購物袋的使用并且不購買過度包裝的產品;在裝修的時候摒棄繁復的裝飾、選擇綠色環保建材;參考節能標識選擇低能耗的家用電器;出差在外和旅行時使用自帶的洗漱用品,減少一次性洗漱用具的使用等。只有我們每個人都行動起來,自覺參與到綠色消費中來,從身邊的點滴小事開始踐行與落實綠色消費,才能讓綠色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將綠色變成我們社會的新風尚。
參考文獻
[1]尹世杰.論綠色消費[J].江海學刊,2001(3):23-26.
[2]劉湘溶.生態文明論[M].長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9.
[3]包慶德,包紅梅.綠色化浪潮:經濟生態一體論[J].內蒙古大學學報,1997(5):77-84.
[4]尹世杰.關于綠色消費一些值得研究的問題[J].消費經濟,2001(6):3-7.
[5]劉伯雅.我國發展綠色消費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分析——基于綠色消費模型的視角[J].當代經濟科學,2009(1).115-119.
[6]秦書生,遆永娟,王寬.綠色消費與生態文明建設[J].學術交流,2013(5):138-141.
[7]周宏春.以綠色消費引領生活方式綠色化[J].環境保護,2015(24).12-15.
作者簡介:宮蕾(1992-),女,合肥工業大學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高新技術產業化及其政策。